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與元朝可以說有著血海深仇。
元朝政府實行帶有強烈種族歧視的等級制度,頭等的蒙古人和二等的色目人,不需要勞動,卻可以通過對『漢人』和『南人』的掠奪過上驕奢淫逸的生活。
正是這腐朽和不公的社會制度,導致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老百姓,拼命勞作依然不能維護自己的財產和權益,甚至連飯都吃不上。
元末淮河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災,田地絕收。
元朝的官府不僅不積極賑災,反而變本加厲地對百姓進行壓榨。
天災尚可補救,而人禍最終將無辜的百姓逼入了絕境。
在這場罕見的災荒中,朱元璋的父母、兄弟、子侄在不到十天的時間內分別餓死,不滿16歲的朱元璋靠乞討埋葬了親人,來不及擦幹臉上的淚水,便為了能夠活下去,走上了乞討之路,所以在他的心中,對元朝政府有著不共戴天的仇恨。
況且,元朝的建立者是蒙古人,建國後對漢人采取了毫不留情的打壓政策,這些對於一直以天朝大國自居的漢民族來說,似乎更是一種精神上的侮辱,所以對於推翻外族建立的元朝,並取而代之這件事,於朱元璋是沒有妥協餘地可言的,這不僅僅是為了成就自己君臨天下的雄心壯志,更是為慘死在元末殘暴統治下的親人們報仇雪恨。
然而,在朱元璋登基的詔書中,卻說明了元朝的建立者來自蒙古大漠,是承天命入主中國的,也就是說朱元璋認同元朝統治中國的合法性,承認了元朝為中國正統王朝的歷史地位。
並且對於元朝最後一位皇帝孛兒隻斤·妥懽帖睦爾也沒有加以詬病,反而說他放棄大都的行為是順應天意的明智之舉,並將其稱為元順帝,按理來說歷代帝王一旦王朝被滅,很少有那個統治者會對前朝的人或者事情有包容的,但在歷史上,朱元璋滅了元朝之後,在自己當政期間承認了元朝的正統地位。
這在當時的背景下為什麼會發生?
有哪些歷史原因呢?
下面我們就從當時社會背景來分析下!我們想象一下,如果一個人想繼承一大筆遺產的話,是不是需要與遺產本身的擁有者有一定的關聯,才能夠名正言順地繼承和擁有呢?
我想所有人,對這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那麼試想,宋被元所滅,如果承認宋的歷史正統地位,而因為元非漢族而否認元朝在中國的歷史地位的話,那麼我泱泱中華的歷史延續性豈不是要被迫中斷。
而當時北宋被金人和契丹所占據的北方領土,又如何追溯它們的歷史淵源和歸屬問題呢?
何況這廣大的北方領土,最後又是被蒙古鐵騎所占領,最終與南方一起,再一次統一在一個強大的政權之下。
所以說作為勝利者,承認元朝的正統性,不僅有利於繼承元朝的歷史遺產,解決領土統一的問題,而且如果眼光看長遠一些,這對日後明朝的統治,還有滿清入關後的民族認同問題,都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對一個國家來說,有著共同的完整持續的歷史,就容易形成共同的歷史價值觀。
可以說功澤後代。
有人可能會說,你把朱元璋承認元朝正統歷史地位的作用說得太懸了吧,保持共同的歷史價值觀,還有多民族對國家文化的認同真的這麼重要嗎?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是文明古國不假。
但國家歷史短,文化認同不統一又能怎樣?
我看不一定不好,你看美國就是歷史短,倡導自由多元的國家,還不照樣是世界老大。
遠的不說,就說這次由於美國警察跪殺黑人,而引發的全美大規模暴亂吧。
在暴亂中,美國人推倒了多座名人雕像,其中就包括美國開國元勛華盛頓的雕像;更為可笑的是,連帶領美國取得二戰勝利,奠定今天霸主地位的美國總統羅斯福的雕像也被推倒了。
為什麼如此?
理由很簡單,因為華盛頓曾經是奴隸主,而羅斯福也是種族主義者。
美國人民否認自己歷史的勇氣可真是嘆為觀止。
如果一個國家的民眾,不僅不能認同自己國家的歷史,甚至迫不及待的想要對自己國家的歷史進行否定,文化進行抹殺,那麼我們相信這樣國家的人民一定缺少民族的認同感,前途將一片迷茫。
而朱元璋以及後來的明朝帝王,面臨的局面是:北元——蒙古建立在元朝的版圖之上。
無論從汗統,從禮制,從統治集團的自我意識看,北元都是元王朝的延續,盡管它已經失去了元王朝的正統地位,成為偏安塞北的小朝廷。
站在傳統倫理的立場上,北元之存在本身,便是向明朝統治的合法性提出的挑戰。
在農民革命中發跡起家的朱元璋,當他成為新的帝王的時候,必須改換昔日叛逆者的形象,為自己的新王朝制造理論根據。
他清楚,象紅巾軍那樣遠祧宋祀,完全否定元王朝九十餘年的統治,在廣大漢族地主,特別是知識分子中無法獲得同情。
其實元朝立國之時,已經開始接受了正統的中原文化,並按照中國傳統的思想治理國家了。
有的朋友可能會不理解:不是說蒙古人不願意接受漢化,並且還對人實行了等級制度嗎?
怎麼又說元朝接受了中原文化呢?
原來蒙古人雖然表面上非常強悍,堅持蒙古人保持自己的血統,不願與漢族通婚融合。
但他們內心深處是意識到中原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在當時的先進性的。
而且作為長年征戰的遊牧民族,雖然依靠強悍的蒙古騎兵,攻占了廣大的國土,但由於沒有治理國家的經驗,也沒有先進的文化基礎,所以他們面對越來越大的國土面積,越來越多的不同種族的人群時,必然感到了治理上的力不從心。
在這種情況下,蒙古統治者不由自主地開始學習和吸納儒家的文化思想,以及相關的國家治理體系。
雖然他們自己嘴上不願承認,但行動卻非常誠實地體現了這種傾向,再比如:在人才的選拔和官員的任用上,元朝依然延續了漢族王朝通行的科舉制度,並且考試的范圍,也是儒家的四書。
盡管元朝的統治者羞羞答答地盡力遮掩,但依然難以掩飾他們內心深處對於中原文化的敬仰之情。
加之近百年的民族雜居,中原的文化意識也在蒙古人思想中慢慢滲透,但是蒙古人雖然認識到中原文化的先進性,卻又不願放棄自己固有的,相對落後的民族傳統意識,這便造成了元朝後期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分裂,但不管怎麼說,這個曾經以武力征服世界的民族,最終還是被中原文明所折服,並產生了文化上的認同感。
我們中國人對國家的認同,歷來便是以文化認同為基礎的,這種文化包容性,往往超越了種族和血統,更加具有向心力。
所以被中原文化熏染的蒙古人,在文化認同的背景下,自然也應該成為中國歷史與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朱元璋雖為一介佈衣,或許沒有這麼高的理論水平,但作為一個胸懷天下的開國之君,他絕對有文化認知的體會。
況且元時,在中國境內生活的民族除了漢人和蒙古人外,還有被元朝稱為色目人及高麗人等少數民族,所以承認元朝的歷史,不僅有助於穩定明初多民族融合的社會,並且對中國文化延續性、多樣性和包容性的認同,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