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那些忠貞之將,我們都持著一種敬佩的態度,覺得他們十分偉大。
不管是和平之年還是叛亂之世,他們都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去報效朝廷。
就算是一死,對他們而言也是絲毫不懼的。
就如嶽飛、文天祥等人物,都是遠近聞名的大英雄,永世留存在後人心間。
他們的事跡不僅在國內流傳,國外亦是如此。
今天,我們所說的就是文天祥的故事,因其忠烈,元軍在把他俘虜之後一直好生對待,想要招降他,為元朝效力。
可是文天祥卻一直秉持初心,絲毫不動搖。
忽必烈也是派人苦苦勸了三年,本來他已經有些動搖了,只要忽必烈答應他的一個要求便可。
不過,忽必烈卻立馬將他處死了,這是為何呢?
苦勸了三年,本來要到手了,為何又殺害了呢?
其實據史料所記,文天祥長得很清秀,活脫脫的一個白面書生。
而且他很有學識,年僅二十就高中進士,之後進行的殿試,也是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他不僅長相好,也有大才,而且更是有大志。
還在幼年之時,他就希望日後自己也能成為一個忠貞之人,為朝廷效力。
不過他的仕途卻不那麼順利,剛為官時,朝政大權遭到奸臣把持著。
因此文天祥很受打壓,經常遭到流放,皇帝對他也不怎麼理睬。
到了1274年時,他又被貶官到了贛州,在這裡任知州一職。
這時的南宋也是深陷困境,大半江山都丟了,元軍來勢洶洶,臨安也受到了威脅。
朝廷內也分為了兩派,一派主戰另一派想議和。
而此時的皇帝尚且年幼,什麼也不懂,靠著謝太後在主持大局。
此時文天祥也知大宋之危,想要奉獻一份力,便在當地招了很多兵士,打算進京保護皇帝。
一些朋友見他這麼做,都認為他很傻,說敵軍這麼兇殘,京城淪陷是註定了的,你這掙紮也沒用,而且你招的那些人,都是鄉野匹夫,難成大器,此去不是白白送命嗎?
而文天祥的回答卻讓他們都羞愧了,我手底下這幫人是什麼樣,我心裡有數,難以發揮什麼作用。
可是現在國家大難當頭,卻沒人願意去守護自己的家園,這是多麼讓人心痛。
現在我帶著這批人,就算是去送命,也會激起那些人的愛國之心,會讓更多忠義之士都行動起來。
這樣,或許朝廷就能夠挺過去了。
就這樣,文天祥把自己的家底也貢獻了出來,打算與元軍死磕到底。
讓他沒想到的是,自己在戰場上苦苦廝殺,而朝廷上那幫不爭氣的人卻要投降了。
於是,文天祥便成了議和的人選,由他去地方大營商量議和之事。
要知道,文天祥乃正派之人,又怎會答應那些無理的要求?
所以,議和之事自然難有進展,文天祥還被抓了起來。
不過他又趁機逃了出去,歷經苦楚才又回到了溫州。
這時臨安城已經被攻破了,皇帝和太後等人都已經成為了俘虜。
經過商議之後,文天祥等人便讓年僅七歲的趙昰當了新皇。
畢竟,國一日無主便會造成大亂,更何況是這種非常時期,必須要盡快立新君。
隨後,文天祥又四處招兵買馬,繼續和元軍作鬥爭。
兵將少得可憐,縱使心中有萬丈豪情,也是經不住元大軍的鐵騎踐踏的。
越戰到後面,作戰更加艱難,一些兵士不斷逃跑或是投降,隻能邊戰邊撤,到後面連自己的家人也被抓去了。
到了1278年時,趙昰去世了。
於是又擁立了八歲的趙昺,繼續延續南宋的命脈。
之後大軍開拔到了潮陽,在這裡與敵軍決戰。
此地有一個惡霸名為陳懿。
此人不僅是地方的禍害,還投降了敵軍。
文天祥本來是想除掉這惡霸及他的部下的,在攻打時卻讓他給跑掉了。
跑掉之後,陳懿怨恨之心,就勾結元軍進行偷襲,文天祥也就成了階下囚。
此時,忽必烈想要多多招攬一些有本事的南宋舊眾。
在文天祥成為俘虜之後,立馬派人去勸降,想要把此人收入自己帳下,為大元出力。
而且還許諾,只要他答應忠於元朝,便會給他宰相做。
可是以文天祥的性格,誰又勸得動呢?
就算許以高位,他也是絲毫不屑的,一心隻想殉國。
忽必烈見這些平常手段不見效,又來了個特殊手段,讓文天祥之女來做這個勸降人,寫了一封信。
文天祥讀罷,心中很是感慨,想起自己的女兒心中很難受。
他也知道,隻有歸降才能得到家人團聚的機會。
不過,他還是未松口,自己是南宋的臣子,怎能為了小家的團聚而誤了大忠大義呢?
所以他依舊不肯低頭。
文天祥如此忠貞,感動了很多人,越發激起了愛國志士的反抗之心。
不過,忽必烈還是有耐心的。
這樣的時間持續了三年,三年的勸說也讓文天祥有些動搖了,這樣的苦楚太難承受了。
於是他向忽必烈提了一個要求,國亡了我本應追隨而去的。
但是如果你能讓我回到家鄉,我便會入道,然後以這種身份來效力元朝。
按理說,這種要求並不過分,忽必烈也是能夠接受的。
若能得到此人,那麼定會讓那些南宋舊部,解除對元朝的仇恨。
不過,有一人卻站出來阻撓,說文天祥三年都沒松口,現在卻突然歸降,很可能是一個陰謀。
萬一他回去之後又組織大軍來反抗呢?
此人便是留夢炎,也是歸降之臣,之前與文天祥有過節。
忽必烈聽了他的分析,也覺得有道理,還是不能留了,於是便下達了殺害文天祥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