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成功的統帥,身邊離不開優秀的將領,朱元璋如此,陳友諒也是一樣的,兩人能在元末成為勢力最大的軍閥,身邊自然不開猛將強人。
朱元璋自然不必多說,身邊徐達,常遇春,湯和等猛將如雲,可是陳友諒身邊猛將卻很少,趙普勝被殺之後,隻剩下張定邊一人了。
張定邊是湖北沔陽,他與陳友諒都是漁民出身,而且又是同鄉,很早就結拜為兄弟了。
張定邊身材魁梧,通曉天文地理,博學多才,而且武藝高強勇猛過人。
張定邊是陳友諒身邊極為少有的幹將,他既有武功,又有謀略,而且對陳友諒忠心耿耿,隻可惜陳友諒不肯聽取他的意見。
朱元璋想要攻打南京時,擔心陳友諒與張士誠聯合威脅自己的老巢,於是利用陳友諒的舊友康茂才詐降,將陳友諒騙到江東橋,結果陳友諒大敗而歸,差點丟了性命。
在此之前,張定邊就勸陳友諒不要相信康茂才,可惜陳友諒不聽。
可悲的是,陳友諒僥幸逃回,不思進取,反而急於稱帝,張定邊哭著勸他不要這樣做,然而陳友諒又沒有聽。
當朱元璋的軍隊打到九江時,陳友諒渾然不知,結果軍隊驚慌失措,全軍頓時亂了陣腳,就在即將全軍覆沒之際,又是張定邊急忙從安慶救援,陳友諒得以逃到武昌。
稍作休整之後的陳友諒,再次不安分起來,他命人建造了許多超級大船,準備傾巢而出對付朱元璋,本來也是一次不錯的機會,張定邊借機向陳友諒獻計,希望他一邊派軍直搗朱元璋老巢南京,一邊派軍圍攻南昌,使得朱元璋首尾不能相顧,可以說張定邊的這一計策非常狠,這也是朱元璋最擔心的一招。
然而,陳友諒卻不聽建議,一心想要報仇,結果把大軍都用在進攻南昌上,在南昌耽誤了85天,也沒有攻下,給了朱元璋喘息的機會,最終導致全盤皆輸。
即便最後陳友諒處在極為不利的局面,在鄱陽湖大戰中,張定邊竟駕駛一條戰船,突破朱元璋30多條戰船的圍堵,直奔朱元璋而去,此時的朱元璋目瞪口呆,急忙名人掉轉船頭,不料由於操作過急,船竟擱淺了,朱元璋的心涼了,他隻能坐以待斃,等著當張定邊的俘虜了。
隻能說朱元璋的運氣特別好,恰在此時,在附近船上的常遇春看到了朱元璋的危機情況,立刻拉弓射箭,命中張定邊。
這時張定邊才無奈地退出戰鬥,退出時朱元璋這邊的將領竟無人敢阻攔,可見其勇猛。
陳友諒中箭死後,張定邊不顧危險將他的屍體搶回來下葬,對待這位兄弟可謂夠意思了。
陳友諒的兒子陳理投降之後,張定邊知道大勢已去,他隻得隱姓埋名出家當了和尚,一直活到100歲壽終正寢。
縱觀張定邊的戰績,若陳友諒能聽取他的意見,勝負真的難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