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眼看自己行將就木,忽必烈依然雄心不減,四處用兵,結果連國庫都險些掏空。
他這才罷手,決定退而求其次,不再征伐大國,一心想將爪哇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島劃入大元的勢力范圍。
忽必烈為何鎖定這樣一個小小島國?
除了爪哇地域狹小、易於征伐的外因,還有一個不為外人知的內因。
忽必烈早年做藩王時,曾遇到一個爪哇商人,多次向他講過爪哇這個國度:那裡有世上最美的女人,還有無與倫比的風景,以及各種珍奇。
忽必烈和中國歷代帝王一樣,既貪婪又妄自尊大,以為憑著『天朝上國』的赫赫威名,隨意派個使節,不費吹灰之力,彈丸小國就會乖乖地稱臣納貢。
誰知爪哇見到『天朝上國』的使節後,不但沒俯首,反而當眾將使臣刺面,對其大加羞辱,驅逐出島。
忽必烈聽聞使臣的遭遇,暴跳如雷,要不是當時騰不出手,他早就暴揍爪哇了。
為一雪前恥,忽必烈把收服爪哇的重任交給中書右丞相不忽木。
不忽木並不贊成忽必烈的擴張政策,由於常年用兵,賦稅日益加重,百姓難以負荷,揭竿造反者層出不窮。
據官方統計,僅忽必烈病逝前10年,各地農民起義就多達500餘起。
不過,不忽木並未直言進諫—他太熟悉忽必烈的脾氣了,對違背自己意志的臣子,忽必烈從不手軟。
誰越是和他過不去,他越是堅持己見。
於是,不忽木和手下達成共識,對忽必烈的決策一律口頭上服從,絕不硬碰硬;但在落實時能拖則拖,若他追問,便先來個『畫餅充饑』。
不忽木的『延緩之策』還真管用,起碼暫時穩住了忽必烈。
忽必烈晚年行動不便,很多事不能親力親為,但他不糊塗,很快發現不忽木故意敷衍自己。
有次召見不忽木時,忽必烈大聲叱問他為何不執行自己的旨令。
不忽木早已想好對策,說:『我正在大力督造戰船,您耐心地等上三年,一旦戰船造好,我就把您想要的國家全部拿下!』忽必烈見他這麼有信心,格外高興,權當那些國家已劃歸大元版圖了。
為免忽必烈起疑,不忽木還立下軍令狀,當然,他不是僅靠吹牛拖延時間,而是有的放矢。
一天,他將一張地圖展在忽必烈面前,用手指著說,自己很快就把上面這些國家拿下了。
忽必烈到底年邁,少了年輕時的睿智,天真地以為這些國家成了囊中之物。
由此看來,在一些特定場合,『曲中求』的確勝過『直中取』。
『畫餅』雖也充饑,但也要因時因事而異,否則非但於事無補,還很可能自取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