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時,意大利人馬可·波羅看到過中國人戴口罩的情景,在《東方見聞錄》中寫道:那些在皇宮給皇帝做飯和端飯的人,口和鼻子都罩了一層蠶絲或金絲織成的佈,使他們呼出的空氣不會傳到食物上。
於是,有人認為歐洲的口罩是馬可·波羅傳過去的。
在歐洲,面具作為衛生防護工具比口罩更早出現。
黑死病爆發期間,醫生為杜絕感染,穿著泡過蠟的亞麻或帆佈衫,戴著黑帽和可過濾空氣、狀如鳥嘴的面具,眼睛由透明的玻璃護著,戴著白手套用木棍掀開病患的被單或衣物,或指揮病人如何治療,他們相信這樣可以保護自己不被感染。
由於當時醫學不發達,所以這種裝扮多少有嚇走病魔的用意,他們被稱為『鳥嘴醫生』。
歐洲的『類口罩物』還有醫生防止巫師報復所用的面紗。
早年歐洲的醫療產業被巫師把持,真正的醫生勢單力薄。
瘟疫盛行時,醫生四處奔走救治病人、控制疫情,巫師卻覺得被搶了生意,不斷對他們進行騷擾追打。
醫生隻好用紗佈遮面,讓巫師認不出,以防遭到報復。
直到1857年,法國微生物學家路易斯·巴斯德發表了『關於乳酸發酵的記錄』,從此人們對微生物的認識有了跨越式的發展,並開始關注各種和細菌有關的問題。
1895年,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發現空氣傳播病菌會使傷口感染,從而認為人們講話時帶菌唾液也會導致傷口惡化,於是建議醫護人員在手術時戴上一種用紗佈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
此舉果然有效,病人傷口感染率大為減少。
從此,各國醫生紛紛采納萊德奇的建議,口罩在歐洲醫學界逐漸推廣開來。
萊德奇推廣的口罩,不過是一層包裹在嘴巴、鼻子和胡子上的紗佈,既緊又不舒服。
1897年,英國的一位外科醫生在紗佈內裝了一個細鐵絲做的支架,使紗佈與口鼻間留有間隙,從而彌補呼吸不暢、容易被唾液弄濕的缺點。
1899年,法國醫生保羅·伯蒂牙痛得徹夜難眠,他想到幾個月前一個學生因幫忙做手術也得了這種病,便猜想也許是空氣中飛來飛去的唾沫傳播了疾病,於是做了一種六層紗佈的口罩,縫在手術衣的衣領上,用時只要將衣領翻上就行。
後來他把口罩改成可自由系結的造型,用一個環形帶子掛在耳朵上,現代口罩就這麼華麗麗地誕生了。
口罩走出醫院、變成公眾常備用品,是隨史上最可怕的傳染病『西班牙流感』而來。
1918年3月,美國堪薩斯州的芬斯頓軍營的一位士兵感到發燒、嗓子疼和頭疼,就去醫院看病,醫生認為他患了普通的感冒。
然而接下來的情況出人意料:到了中午,100多名士兵出現相似的症狀,幾天後,這個軍營裡已有500名以上的『感冒』病人。
隨後流感傳到西班牙,總共造成800萬西班牙人死亡。
在1918年3月到1919年底,全世界約20%的人感染了『西班牙流感』,預計死亡人數為2000萬(也有研究估計約為1億)。
疫情蔓延期間,人們被強制要求戴口罩,特別是紅十字會成員和其他醫護人員。
從當年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口罩已成為疫情出現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