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北伐燕京:元順帝不戰而逃,訴說元朝的辛酸與無奈。《網路歷史》

1368年,徐達、常遇春攻克通州,元順帝惶恐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樞密院長官哈剌章建議順帝號召天下兵馬勤王,固守京師,與明軍決戰。

元順帝沒有抵抗的勇氣,直言:『不想重蹈宋徽宗、宋欽宗的覆轍』。

夜晚,元順帝打開健德門,帶著宗室、嬪妃等皇室成員,逃回草原,一路如同驚弓之鳥,灰頭土臉。

想當年,蒙古鐵騎橫掃歐亞,何等威武。

百年時間不到,元順帝未做抵抗就放棄京師,逃回草原放牧,訴說著元朝的辛酸與無奈。

元朝末年,縱橫歐亞的蒙古鐵騎依然具有戰鬥力,劉福通、彭瑩玉等率領的百餘萬大軍敗亡,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1373年,明朝15萬兵馬北伐,分三路出擊:徐達中路失利,李文忠東路慘勝,馮勝西路獲勝。

可知,蒙古騎兵還是很能打。

1367年,徐達、常遇春北伐中原,步兵、騎兵總計25萬,以步兵為主。

朱元璋橫掃江淮期間,主要依靠步兵、水師,騎兵數量並不多,且成分復雜。

單兵戰鬥角度看,明軍騎兵打不贏蒙古騎兵,隻是徐達、常遇春等名將太猛,才扭轉頹勢。

明朝騎兵能正面硬剛蒙古騎兵,且順利將其擊敗,是太原之戰以後的事。

徐達俘虜王保保4萬騎兵,以及數萬馬匹,使得明軍騎兵的質量有了質的飛躍。

既然如此,元順帝為何不戰而逃,放棄燕京呢?

元末並非無人,但內部分崩離析,諸侯混戰,無法集中力量與明軍決戰。

元朝長期無法解決的『皇位繼承』問題,讓內部陷入分裂,自己折騰自己,這是元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成吉思汗時代,奉行草原習俗,大汗實行『幼子守灶』制,讓小兒子繼承父親的草原和牧場,看守家業。

事實證明,『幼子守灶』制在實力面前就是個笑話,沒人遵守,草原上還是看實力說話。

1219年,成吉思汗率15萬大軍西征。

出征前,成吉思汗召集眾將,商議繼承人選,結果選擇第三子窩闊臺為儲君,而不是幼子拖雷。

長子術赤,由於『不速之客』的身份,無緣繼位。

次子察合臺,與術赤關系不好,為避免兄弟相殘,成吉思汗也將察合臺排除。

窩闊臺繼承汗位後,依然沒有遵守『幼子守灶』制度,而是選擇第三子闊出為太子。

1236年,闊出南征宋朝,陣亡沙場,窩闊臺冊立闊出的兒子失烈門為皇太孫,作為蒙古大汗的接班人。

皇太孫失烈門,著實是個悲劇人物。

1241年冬,窩闊臺大汗病逝,皇後乃馬真攝政,擺平各路諸侯,擁戴自己的兒子貴由為大汗,失烈門無緣汗位。

1248年底,貴由病逝,皇後海迷失攝政,想冊立失烈門。

1251年,與貴由存在矛盾的拔都,不承認窩闊臺家族的繼承權,違背成吉思汗臨終前定下『窩闊臺家族,哪怕還是一塊肉,都優先繼承』的遺詔。

拔都擁戴蒙哥為大汗,拖雷家族的後裔主管蒙古汗國。

1259年,蒙哥大汗陣亡沙場,忽必烈、阿裡不哥並未擁戴蒙哥的後裔,而是自己爭奪汗位。

結果,忽必烈取得勝利,不但擊敗了阿裡不哥,還收拾了東道諸王之首的乃顏,並消滅宋朝,建立元朝。

元朝建立後,忽必烈有感『幼子守灶』制的弊端,采納漢族士大夫的建議,效仿中原模式,實行『嫡長子繼承制』。

忽必烈的想法很美好,但現實很殘酷,皇太子真金英年早逝,皇位之爭再次上演。

1294年,忽必烈病逝,伯顏等大臣擁戴真金的第三子鐵穆耳為帝,而非真金嫡出的長子。

1307年,成宗病逝,沒有留下子嗣,侄子海山等從漠北返回,新一輪的帝位爭奪戰開始。

海山的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在江南士兵和蒙古勛貴的擁戴下,進入燕京,穩定了局勢。

但是,海山武力強悍,麾下兵馬眾多,又長期鎮守西域、漠北,威望非常高。

一輪角逐後,愛育黎拔力八達退出,將皇位讓給海山。

海山得到皇位,非常感謝兄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的『退讓』。

作為回報,海山冊封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弟』,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並約定『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大體上來說,元武宗海山基本『守規則』,並沒有冊立自己的兒子為儲君。

1311年,海山病逝,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是為元仁宗。

但是,元仁宗無視與兄長的『約定』,冊封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元英宗。

海山的兒子,都被流放外地,長子和世琜流落到察合臺汗國避難。

元仁宗『不講武德』,激起了內部矛盾的激化。

元仁宗病逝後,各派之間相互攻伐,南坡之變、兩都之戰隨之爆發,元朝皇室自相殘殺。

1329年,和世琜的弟弟圖帖睦爾在『兩都之戰』中獲勝,並派燕帖木兒去漠北迎接兄長,讓和世琜回到燕京繼位。

和世琜在漠北登基,率兵南下,與圖帖睦爾在張北匯合,痛飲三天三夜,暴斃而亡。

和世琜,也就是元明宗,留下子嗣妥歡帖睦爾、懿璘質班。

1332年,元文宗圖帖睦爾病逝,因皇太子早逝,且相信『因果之說』,不敢冊立幼子。

皇後卜答失理、大臣燕帖木兒相繼擁戴懿璘質班、妥懽帖睦爾繼位。

妥歡帖睦爾,也就是元順帝,是元明宗和世琜避難察合臺汗國時,與西域女子生的兒子。

元順帝繼位,可謂是一波三折,朝中權臣當道,燕帖木兒、伯顏,都不是好惹的主,皇權旁落,處境不妙。

1340年,元順帝聯合脫脫,除掉伯顏,才得以親政。

此後,元順帝發奮勵精圖治,進行『至元新政』、『脫脫更化』,收到一定的效果。

可惜,元朝已經積重難返,社會混亂不堪,農民起義隨之而來。

1351年,韓山童、劉福通發動紅巾軍起義,掀起了元末起義的浪潮。

脫脫才能出眾,憑借強力的手腕,基本搞定各路義軍。

可惜,元順帝聽信哈嘛之言,剝奪脫脫的兵權;脫脫是忠臣,恪守君臣本分,交出兵權後被貶謫,中途被哈嘛派人刺死。

脫脫遇害,成為壓垮元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朝廷內部的矛盾更加尖銳。

元順帝與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相互鬥爭,分別倚靠孛羅帖木兒、擴廓帖木兒,元朝陷入內鬥。

孛羅帖木、擴廓帖木兒《王保保》、李思齊、張良弼、孔興、脫伯列等相互混戰,給了明軍北伐的機會。

1367年,徐達、常遇春率25萬兵馬北伐,元朝在幹嘛呢?

答案是,王保保率兵西征,準備與李思齊、張良弼大戰。

明軍渡過淮河,元順帝與王保保和解,讓他回京勤王,王保保消極怠工,李思齊也一樣。

1368年,徐達、常遇春抵達燕京郊外,元順帝隻能逃走。

此時,即便元順帝固守京師,也很難得到王保保、李思齊的增援,這些諸侯擁兵自重,相互混戰,壓根不聽朝廷號令。

元順帝逃回漠北,無疑是一條良策,若是固守京師,也許就跟宋徽宗、宋欽宗一樣,成為明軍的俘虜,元朝宗室被一鍋端,連翻盤的機會都沒有了。

徐達攻克燕京後,率兵西征,王保保、李思齊、張良弼被擊敗,元軍退出中原,明軍收復了『燕雲十六州』。

明軍抵達燕京,元順帝不戰而逃,訴說元朝的辛酸與無奈。

成吉思汗以來,長期未能解決的『皇位繼承』問題,導致內部相互傾軋,各自為政,這是元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清朝建立後,在皇位的繼承問題上,也是大費腦筋,但最終得以順利解決。

『秘密立儲』制的實施,康熙之後的皇位繼承,比較順利交接,類似『九子奪嫡』的現象沒有重演,這是清朝得延續兩百餘年的重要原因。

參考書目:《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