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中原區孫莊孫氏溯源:元朝軍戶後裔,不是洪洞縣移民。《網路歷史》

根據明朝兵部《武職選簿》、明朝嘉靖《滎陽縣志》、廣西柳州市柳江區裡雍鎮立沖村河表屯孫氏家譜資料和清朝順治八年(1651)滎陽縣《孫家坡土地廟碑記》等資料,孫莊孫氏考證如下:

元朝之前的孫氏歷史沒有考證。

元朝,孫氏在滎陽縣不是顯貴,史籍鮮有記錄。

現在能找到的記錄為明朝嘉靖《滎陽縣志》記載的槐東保孫成、孫麒。

元朝,軍戶是軍隊的主要成分,今中原區刁溝村回民海姓,是元朝的軍屯的軍人後裔。

軍屯地在今二七區馬寨鎮南部高地,今墳上村、水磨村、劉胡垌及其附近。

槐東保孫家,居住在滎陽縣城東三十裡鋪南彭村《清嘉慶年間,瓦屋孫孫璽官居縣丞,改瓦房,故改稱瓦屋孫》,也在這個區域。

至正十一年《1351》,紅巾軍起義,次年,滎陽縣槐東保孫成就參加軍隊,參與鎮壓紅巾軍起義。

說明,孫家是元朝軍戶。

後孫成投靠朱元璋的軍隊,以柳州衛中左所百戶《從五品》身份到今廣西柳州落籍。

孫成的兒子孫彬、孫子孫麒《一說孫麟》世襲百戶。

明代景泰、天順年間,孫麒因為屢立戰功,當上了都督同知《從一品》,封驃騎將軍。

他的父親、祖父也因此而被贈予『驃騎將軍』榮銜。

明朝時期孫家為柳州望族。

明朝末年戰亂,孫氏遷至河表屯。

清代康熙年間局勢安定下來,族人開始建設家園,其後又在雍正、乾隆、嘉慶年間不斷擴建。

鼎盛時期,孫家大院的整體建築規模曾達5000平米左右。

在此不多敘述。

明朝中葉,明朝周王府大量圈地建王陵,滎陽縣南彭村成為周王府的陵地,有明太祖的八世孫原武溫穆王和元配夫人張太妃的合葬墓。

南彭村居民有些成為明朝周王府的陵戶,專門維護陵墓,有些四散。

孫氏六世祖孫雲遷居南彭村東南孫家坡《今中原區馬莊村孫坡》。

明末滎陽孫氏十二世獻美、獻瓚《貢生》弟兄又從孫坡《今圈裡》,遷居須水東北一裡許豫陜官道北創建村落。

清康熙年間,孫獻美的兒子孫肇起、孫祥生又遷禦寨西靈椿臺上,定村名靈椿崗。

同一時期,孫獻瓚之子孫炌《kài》遷居梁陳莊村西,村名孫莊。

後梁陳莊、靈椿崗、孫莊、火神廟,合稱孫家莊,簡稱孫莊。

清朝順治八年(1651)滎陽縣《孫家坡土地廟碑記》,記載有孫家坡孫氏第一世至第十二世世系表,共孫氏12代先祖的名諱。

結合明朝兵部《武職選簿》、明朝嘉靖《滎陽縣志》對孫成家族的記錄,說明,明朝之前,槐東保孫家已經在此定居。

民間所謂槐東保孫氏是明朝初年山西省洪洞縣移民,並無依據。

清朝乾隆年間,孫氏創修家譜。

不知何故,家譜所謂孫莊孫氏是山西省洪洞縣移民。

後來的《孫氏譜牒》和《須水東頂廟碑記》,根據家譜所謂洪洞縣移民,訛誤相傳。

本次編修《孫莊村志》,筆者查閱多方資料論證,確定為孫氏元朝時期,就在槐東保定居,和明朝洪洞縣移民無關。

《宋元明》

孫莊原屬滎陽縣,1953年,劃入鄭州市郊區,1987年劃入鄭州市中原區至今。

2015年11月版《須水鎮志》54頁『孫莊』條目記載:據該村《孫氏家譜》記載,清乾隆十八年《1753》,原孫坡村的孫氏貧民遷此定居。

查孫莊《孫氏家譜》並無此記載,家譜記錄先祖始遷時間,也很難準確到某一年。

孫莊孫氏始遷祖弟兄也不是貧民。

二、孫氏家譜

孫氏宗祠字輩碑文記載孫氏輩數乃孫樹之所定:

欽源秉熙耀,銘治葆駿傳;鐘汝麟鳳報,錫鴻榮兆埏。

宗派二十字,取五行相生之意,承先志也。

限自十八世為始,每世命名俱用派中一字以統之。

除源、駿二字假於名字之下,餘均冠於名字之上,按世挨用。

族中命名,不許犯派中字樣,此二十字挨用完時,再起派字,可不必限用五行偏旁也。

來源:大中原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