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59年,蒙古第4位大汗蒙哥汗,在攻打南宋的時候,於重慶釣魚城突然辭世。
大概率是被某一位南宋小兵的亂箭給射殺了。
這事兒發生以後,蒙古大汗的位置再次空了出來。
蒙哥登基的時候,便將大汗的位置,從窩闊臺系轉移到了托雷系。
因此托雷系的實力大增,窩闊臺系已經不具備爭奪大汗的資本。
如今自然是要從托雷的後人中選拔接班人。
其中以托雷的第四子忽必烈、第六子旭烈兀、以及第七子阿裡不哥希望最大。
為啥呢?
首先,忽必烈手握重兵,是蒙哥汗征討宋朝的三大主力之一。
蒙哥去世的時候,忽必烈立下了赫赫戰功,在中原地區實力非常大。
其次,旭烈兀在蒙哥汗的安排下,帶兵進行大蒙古國的第三次西征。
當時旭烈兀已經打下了伊朗,拿下了中東的大片土地,並且建立了伊爾汗國。
再者,阿裡不哥,作為托雷的幼子,負責守灶。
因此阿裡不哥身處蒙古的起家之地漠北汗廷。
這裡聚集著大多數蒙古貴族,阿裡不哥得到了這幫貴族的支持。
因此,一場蒙古大汗之位的爭奪戰,便這麼拉開了序幕。
我們都知道,最後忽必烈取得了勝利,那麼他為何能取得勝利呢?
一、忽必烈得到了漢族地主的大力支持。
忽必烈的父親托雷,深受成吉思汗的喜愛。
因此成吉思汗對忽必烈這個孫子,也比較有感情。
在爺爺這邊,忽必烈接觸到了他身邊著名大臣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是個非常厲害的人,他為大蒙古國漢化的事業,做了不小的貢獻。
在耶律楚材的影響下,忽必烈自幼便認識了不少漢族文人。
這幫漢族知識分子日後成為了忽必烈身邊最重要的一批幕僚。
窩闊臺在位期間,忽必烈身邊便有了竇默、姚樞等漢族知識分子作為輔佐之臣。
他們進一步向忽必烈推薦了漢文化以及儒家治國的思想。
蒙哥汗登基以後,忽必烈得以負責漠南蒙古的漢地事務,這麼一來忽必烈身邊,便再次增加了若幹漢人知識分子。
由於忽必烈手握實權,且精通漢文化,所以他得到了『儒教大宗師』的身份。
由此可見,忽必烈與漢文化之間的關系,那是非常親密的。
因此,當蒙哥汗發動3路大軍南征的時候,忽必烈身邊便簇擁著一大批漢人地主。
反觀阿裡不哥,這個人是個典型的蒙古人。
他長期生活在漠北蒙古,所以對蒙古舊俗十分推崇,壓根就看不上漢文化。
因此阿裡不哥身邊簇擁著的,絕大多數都是蒙古貴族。
因此,如果真正召開忽裡臺大會,選拔蒙古大汗,那阿裡不哥的勝算是要超過忽必烈的。
因為漢族地主沒有投票權,而蒙古貴族才有投票權。
所以說,當蒙哥汗去世的時候,窩闊臺家族、察合臺家族以及其他蒙古貴族們,擔心漢化的忽必烈會奪取大位,積極鼓勵身處漠北的阿裡不哥升任蒙古大汗。
因為隻有阿裡不哥成了大汗,那麼忽裡臺大會選拔蒙古大汗的制度,才能繼續流傳下去。
隻有這個制度流傳下去,那麼其他貴族的子孫,才有可能成為未來的蒙古大汗。
忽必烈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媳婦兒不斷派人寫信給他,希望他趕快回去爭奪大位。
可忽必烈卻不急不忙地在南宋又打下了幾座城池,逼迫賈似道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後,這才返回了燕京。
那麼關鍵點來了,既然要繼承蒙古大汗的位置,他為何不回到漠北蒙古呢?
最起碼到烏蘭巴托去吧?
畢竟這地方是他老爹托雷的封地。
其實忽必烈也知道,自己回到漠北蒙古,通過合法手段,奪取大位的概率非常低。
因此忽必烈必須要在手握重兵,占據漠南漢地的時候,合理利用自身優勢。
一方面,他假模假樣地邀請蒙古貴族們到燕京來,召開忽裡臺大會。
一方面他任用漢人地主豪強,調兵遣將,準備打一場奪位之戰。
公元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開平城正式登上了蒙古大汗的寶座。
這事兒阿裡不哥和一幫漠北蒙古的貴族們,居然渾然不知。
幾個月以後,阿裡不哥才收到消息,他也就匆忙召開忽裡臺大會,宣佈登上大汗寶座。
這麼一來大蒙古國就同時出現了兩位大汗了!
一山不容二虎,既然雙方都是大汗,那肯定要有一個下臺,於是內戰就這麼爆發了。
二、旭烈兀的態度,作用很大。
剛才我們說了,蒙哥汗死後,一共有3個人,具備奪取蒙古大汗的資格。
忽必烈和阿裡不哥自不必說,那麼旭烈兀呢?
其實在旭烈兀打下伊朗、敘利亞以後,蒙哥汗就已經將其封為伊爾汗了,旭烈兀便在中東建立了伊爾汗國,又稱伊利汗國。
這麼一來,實際上旭烈兀壓根就不必回去奪取大位了,可誰會嫌棄自己的地位高呢?
能成為蒙古大汗,誰願意做一個藩王呢?
所以說,旭烈兀不想成為蒙古大汗,這沒人信。
但是形勢所逼之下,旭烈兀並沒有競爭大汗的資格,畢竟路途遙遠,等他回去了,黃花菜都涼了。
但是旭烈兀的態度,在整個大蒙古國內,就比較重要了!那麼旭烈兀的態度如何呢?
其實一開始,旭烈兀壓根就沒有表態,畢竟大家都是一母所生的親兄弟,手心手背都是肉。
即使阿裡不哥更得人心,可沒有巨大的好處,旭烈兀沒必要摻和這件事。
所以說,阿裡不哥和忽必烈,便同時宣佈,得到了旭烈兀的支持!遠在萬裡之外的旭烈兀,估計也是一臉懵圈。
此後阿裡不哥和忽必烈,都向旭烈兀發出了支援請求。
按照史料裡來說,是忽必烈的使者先到了,所以旭烈兀支持忽必烈。
可實際上,應該是忽必烈給出的條件,更加豐厚才對。
因為,旭烈兀的兒子藥木忽兒,不僅公然支持阿裡不哥,而且還幫著阿裡不哥攻打忽必烈。
這事兒就奇了怪了,難道藥木忽兒的行為,沒有得到父親旭烈兀的指示?
我看不能吧?
最有可能的情況是,阿裡不哥和忽必烈同時開出了價碼,旭烈兀最初覺得阿裡不哥的條件稍微好一點,所以就讓兒子藥木忽兒表態支持阿裡不哥。
忽必烈意識到這一點以後,立刻提高價碼,將旭烈兀帶走的蒙古軍隊,以及中東地區,都交給旭烈兀掌管,而且不需要再回來接受管轄。
有了這麼一個承諾以後,旭烈兀的伊爾汗國,就等於是從大蒙古國內部分裂獨立出來了。
旭烈兀自然是心滿意足,也就宣佈支持忽必烈了!
有了旭烈兀的支持,從整體戰局來說,阿裡不哥已經不占優勢了。
接下來,就是在戰場上見真章了。
三、4年內戰,忽必烈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公元1260年,阿裡不哥和忽必烈之間的戰爭終於爆發了。
阿裡不哥登基以後,帶領兩路大軍南下,東路軍進軍和林,直奔漠南漢地。
西路軍則負責去四川接應蒙哥汗留下來的那支攻宋主力。
東路軍直奔燕京而來,這裡是忽必烈的老巢。
因此忽必烈親自帶著本部人馬與之交戰,最終將阿裡不哥的東路軍擊潰。
阿裡不哥無奈,隻能逃到了自己的封地上,並且為了防止忽必烈乘勝追擊,假裝歸降。
實際上是在等西路軍和蒙哥汗的攻宋主力回援漠北。
忽必烈也擔心漢地人心不穩,所以也就折返回到了漢地。
這個時候阿裡不哥的西路軍統帥阿蘭答兒與鎮守六盤山的渾都海大軍會師。
他們沒能帶走蒙哥汗的所有軍隊,便匆匆打算北歸支援阿裡不哥。
結果在他們回援和林的路上,被忽必烈派來的大軍給擊潰了。
這麼一來關隴地區,也就穩穩地落在忽必烈手裡了。
首次戰敗的阿裡不哥,在1261年秋天,再次引兵前來。
這回他先假裝投降,結果突襲忽必烈大軍,取得了短暫的勝利,拿下了和林城。
忽必烈得知以後,立刻親自帶領各路漢軍和蒙古大軍一起北征。
雙方打了個平手。
由於損失慘重,所以各自罷兵休整。
1262年,阿裡不哥在和林堅持不下去了,因為沒飯吃。
當初看阿裡不哥有潛力的人,也一個個離他而去。
比如說察合臺汗國,就逐漸放棄支持阿裡不哥了。
阿裡不哥很惱火,再加上沒飯吃,和林壓根就守不住。
所以他主動撤出和林,打算去找察合臺汗國算賬。
擊敗察合臺汗國以後,阿裡不哥洗劫了伊犁河流域,他的軍隊也得到了短暫的補給。
不過阿裡不哥的行為,已經和草寇沒什麼分別了。
蒙古各路貴族,開始紛紛倒向忽必烈這一邊。
阿裡不哥的失敗已成定局。
公元1264年春天,阿裡不哥的軍隊再次沒飯吃了,再這麼下去肯定會爆發兵變。
阿裡不哥無奈,隻能選擇向忽必烈投降,4年內戰這才宣告結束。
總結:忽必烈的勝利,卻是大蒙古國的失敗。
此話怎講?
因為忽必烈奪取汗位的手段,在蒙古內部,並不合法。
也就是說,忽必烈其實已經和中原漢人一樣,純粹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奪取汗位了。
這事兒對蒙古貴族們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沖擊。
這讓忽裡臺大會逐漸成為了一種形式,不再具備任何實質性的作用。
蒙古貴族們失去了選拔大汗的權力,你覺得他們還能繼續臣服於忽必烈的統治嗎?
因此當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後,蒙古的另外4大汗國,便徹底從大蒙古國分裂出去了。
黑海地區的金帳汗國、西域和中亞的察合臺汗國、中東的伊爾汗國,包括後來窩闊臺的孫子海都建立的窩闊臺汗國,全都與元朝離心離德,大蒙古國自此徹底分裂。
尤其是海都的窩闊臺汗國,由於長期不服托雷系的管轄,因此和元朝交戰了數十年時間。
你說忽必烈的勝利能算得上是大蒙古國的勝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