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六征此小國不下,最後一次要了他的命,他死後此國投降了。《網路歷史》

西夏,是黨項族於1038年至1227年間在中國西部建立的與宋、遼《金》鼎立189年的王朝。

王朝的締造者黨項羌原居於黃河河曲一帶,是諸羌族中的支,北朝末年逐漸強盛。

黨項族,最早居住在今天的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區的交界地區。

在隋末唐初的日時候,羌族族中的黨項族開始興盛起來,他們以姓氏為部落落的名稱,過著原始遊牧的生活,在黨項族的許多部落中,尤以拓跋氏最為強大。

唐太宗時《貞觀八年,634年》黨項族酋長拓跋赤辭率所部歸唐,以後其他各部酋長也先後率所部歸唐,唐將將其分為32州,並授拓跋赤辭都督,同時賜皇姓『李』姓。

黃巢起義爆發後,唐僖宗逃往了四川,黨項族首領拓跋思恭糾集黨項族及其他少數民族數萬軍兵,參加了鎮壓黃巢農民起義的戰爭。

唐僖宗以拓跋思恭鎮壓起義有功,於公元883年將其晉爵為夏國再一次賜皇姓『李』。

從此以後,拓跋思恭逐漸形成一支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力,五代十國時期,他們乘亂擴張勢力范圍,不斷地壯大自己的力量。

宋朝初年,拓跋思恭的後裔李繼遷附遼抗宋,遼封李繼為西平王。

夏大慶二年《1038年》十月月十ー日,李元昊於都城興慶府南築臺受冊,即皇帝位,國號大夏。

因其地處西北,又在黃河以西,所以史學家稱為『西夏』。

稱帝後,李元昊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地位,派遣使臣到宋朝上表要求宋朝正式承認他的皇帝稱號。

這種請求當然沒有得到宋朝統治者的批準,於是宋朝與西夏發起了戰爭。

西夏的部隊在1041年、1042年與宋朝的兩次交戰中都大獲全勝,在好水川和三川口大敗宋軍。

面對強大的西夏軍隊,宋朝統治者無奈之下隻得答應了承認李元昊為夏國皇帝的要求。

1115年,金滅遼。

宋室南遷之後,西夏對南宋、金都采用和好政策,盡管形式上西夏必須向宋、遼稱臣納貢,實際上,它已經完全成為西北的一大軍事強國,形成了宋、遼夏三國鼎立的局。

然而,似乎任何事物都逃不出『否極泰來』的魔咒。

當西夏國的國力和統治疆域達到頂峰之時,也正是它走向下坡路的時候。

西夏王國的衰落,是從另一個民族一蒙古的崛起開始的。

西夏與蒙古的第一次接觸發生於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前夕。

由於成吉思汗統一大漠草原的目標日益臨近,他的地域也開始與西夏相鄰。

在兩個利益集團的對峙中,戰爭是避免不了的。

因為西夏所處的地理位置是當時極其重要的戰略地帶,是蒙、金必爭的中間地帶。

所以就成為眾多強國必爭之地。

另外,蒙古若想攻金,必須首先掃除西夏這個後顧之憂。

西夏可以作為蒙古軍很好的物資配備和兵員補充之地。

基於這些原因,成吉思汗是沒有理由不讓西夏稱臣的。

1205年,成吉思汗統軍首次進攻西夏,從此拉開了六戰西夏的帷幕。

當時的夏桓宗李純佑見蒙古軍強大而懼戰,蒙古軍縱兵掠瓜《今甘肅安西東南鎖陽城》、沙《今甘肅敦煌》等州。

4月,因盛暑將至,蒙古軍撤退後,這次戰爭以蒙古軍的退敗、西夏兵士的守城成功而結束。

可是,天之驕子的成吉思汗豈會甘心敗給小小的西夏,他以西夏不納貢為借口,於第二年親自統軍第二次進攻西夏。

這次成吉思汗的軍隊勢如破竹,頗有直搗黃龍之勢。

然而,西夏兵士也不是好惹的的,他們頂強抵抗,成吉思汗不敢驟進,電兵5個月後,因糧餉匱乏,於次年2月自引兵還,西夏又勝了。

幾年後,成吉思汗率重兵第三次征討西夏。

蒙古軍直抵西夏都城中興府《今寧夏銀川》外圍要隘克夷門《今內蒙古烏海西南》,包圍圍中興府。

西夏襄宗親自登城督戰,蒙古兵屢攻不下。

9月連降大雨,黃河水暴漲,成吉思汗遣將築堤,引水灌城,西夏兵民傷亡甚眾。

可是,有趣的是當年12月,中興城因水淹浸,水勢泛濫,蒙古軍亦難駐足。

夏襄宗登城隔水與成吉思汗相見,面約和好,獻女察合給成吉思汗,蒙古退兵。

就這樣,西夏又躲過了一場劫難1217年,蒙古西征花刺子模,再次向西夏征兵,西夏不堪征調,拒絕出兵。

成吉思汗於是以西夏不應從征為由,率軍四度攻夏。

12月,蒙古軍渡過黃河進入夏境,直抵夏都中興府,夏神宗李遵頊倉皇出奔西京,留太子守中興府。

西夏馬上遣使請降,由於成吉思汗忙於對花剌子模的征討,於是命令退兵。

但成吉思汗留下話說:『待西征勝利歸來,卻再理會之』

成吉思汗於1226年春以西夏拒絕出兵助戰和不納質子為由,兵分兩路,東西並進,再次攻擊西夏。

成吉思思汗在清水縣《今甘肅清水縣》西江得病,然而天要亡西夏,蒙古人封鎖消息,而西夏國守城統帥卻在連年抵禦後終為恐懼壓倒,恰恰在成吉思汗死後一天,獻城投降。

蒙古人於是發了瘋似的發泄失去一代天驕的鬱悶情緒,屠城、殺戮、掘墓、焚書,『白骨蔽野,數千裡幾成赤地』。

西夏王陵也未能幸免,所有的富麗堂皇都隨著入侵者燃起的大火化為鳥有,燒得毀的都燒了燒不毀的石碑都被砸斷深埋。

在歷史上烜赫一時的西夏王國就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