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朋友們厚愛,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得到大家很多支持,尤其是指出其中一些錯誤,讓本人受益匪淺。
事實上在往下寫的過程中,對前文的修改也在不斷進行中,公眾號發出來的初稿,到出版時應該會有較大不同。
所以已發內容改動較大的,想到就會刪除一些,可能補發,也可能不補發。
以下就是補發的一段,關於元順帝執政時的一段內容。
接下來,就到了元末的大BOSS——元順帝妥懽帖睦爾。
嚴格來說,順帝是他駕崩後敵人給他上的尊號,是個諷刺性的稱呼,妥懽帖睦爾準確的廟號應該叫元惠宗。
這個廟號對大多數人有點陌生,為了讀起來順口,我們就讓妥懽帖睦爾吃虧一點,還是叫他元順帝吧。
歷史上的亡國之君通常會被扣上昏君的帽子,元順帝的水平卻明顯要高出一截。
妥懽帖睦爾有個悲慘的童年,他父親和世㻋是元武宗海山的長子,本該繼承皇位,卻拿到了祖傳的劇本。
和世㻋不爭了,幹脆跑到中亞的察哈臺汗國,在阿爾泰山下找了個當地回回女子,生下一子名為妥懽帖睦爾,這個名字蒙語中是鐵鍋的意思。
給兒子起個如此樸實的名字,想來和世㻋已是安貧樂道,安安穩穩打算當個牧民了。
誰知在鐵鍋9歲的時候,一個巨大的機會出現在面前,和世㻋弟弟圖帖睦爾擊敗了篡位者,表示要迎接哥哥回去即位。
和世㻋盤算良久答應了,然後他就死了,被弟弟派人毒死,圖帖睦爾自己成了元文宗。
鐵鍋的苦日子來了,圖帖睦爾下詔宣佈他是個野種,將他送到大青島關了起來。
這個島在黃海上,今天屬於韓國,在當時那就是個不毛之地,除了海鮮管夠其他啥都沒有。
沒多久叔叔覺得他日子還是太舒服,又把鐵鍋轉移到廣西桂林大圓寺監禁。
這一路漂泊近萬裡,花費大半年之久,鐵鍋能撐下來幾乎是個奇跡。
根據記載,他身上的枷鎖從沒有一天取下來過,到達之時,手腕、脖頸的皮肉早被磨爛,骨頭清晰可見。
好在大圓寺的秋江大師是位高僧,他並沒有嫌棄落難的鐵鍋,還主動承擔起了師父的職責。
在他教導下,妥懽帖睦爾系統學習了儒家文化,文學素養日益見長。
同時,他也學會了動心忍性,默默等待,等待自己的時代。
時代沒有讓他等待太久,四年後元文宗駕崩,臨終前,他沒有傳位給兩個活著的兒子,而是選擇立侄子妥懽帖睦爾。
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元文宗篤信藏傳佛教,駕崩前良心發現。
我倒覺得很可能是他兒子太小,一個7歲一個才4歲,按元朝帝位的遊戲規則,把他們推上去也隻能當傀儡。
我把皇位還給你,你放過我兒子們可好?
其實政治哪有什麼情面可講,到底元文宗也沒能保住兒子們的性命,幾年之後,兩個堂弟先後被鐵鍋弄死。
但是在當時,妥懽帖睦爾一無根基,二無勢力,這麼簡單就想撿個皇位?
權臣燕帖木兒出現了,他否定了元文宗的遺詔,選了鐵鍋7歲的弟弟即位,是為元寧宗。
燕帖木兒是個超級狠人,鐵鍋的爸爸就是死在他手裡。
他還曾以區區十七人就發動政變,迎立的正是圖帖睦爾。
燕帖木兒當權,鐵鍋形勢很不妙。
這次鐵鍋的弟弟幫了他,才當上皇帝53天,這孩子就病死了。
這下燕帖木兒傻眼,隻得把鐵鍋接到北京,但還是沒讓他即位,那段時間大元朝帝位空懸,燕帖木兒頗有躍躍欲試的想法。
這樣的情況隻維持了半年,6個月後燕帖木兒也病死了,史書說他死於縱欲過度,不知是真是假,反正這個人很好色是沒跑的。
半年時間,鐵鍋已經混了個臉熟。
1333年,13歲的妥懽帖睦爾即位,即後來的元順帝。
13歲的少年,從茫茫草原到海中孤島,再遠涉重洋去到當時蠻荒的廣西,幾次險遭不測,終於苦盡甘來,鐵鍋已經把自己的13歲活成了一個傳奇。
然而,政治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和元朝許多皇帝一樣,妥歡帖睦爾即位的背景是元朝派系內鬥妥協的結果,燕帖木兒雖死,家族力量依然龐大,再加上太皇太後卜答失裡和右丞相伯顏,三方為爭權互相爭鬥,不死不休,妥懽帖睦爾隻是個傀儡。
五年時間,鐵鍋隨時會被送去回爐重造,沒人知道他是怎麼熬過來的。
五年後,伯顏獲得了勝利,他最大的成就是把元朝推向深淵,此人是個堅定的民族壓迫政策執行者,科舉考試是他取消的。
在他主導下,漢人、南人遭到前所未有的排斥,地方上甚至還沒收漢人鐵制農具及禁止漢人文化活動。
伯顏甚至還提出個聳人聽聞的建議:由於漢人對政策反抗,我們應該殺絕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
所幸妥懽帖睦爾還沒和伯顏一樣喪失理智,沒有在這份文件上簽字。
又過兩年,妥懽帖睦爾年輕的妥歡帖木兒不會甘心永遠被擺弄,他聯合伯顏的侄兒兼政治對手脫脫發動政變,弄死伯顏和卜答失裡,真正成為大權在握的皇帝,此時他年僅20。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鐵鍋歷經磨難終成大器。
20歲正是意氣風發的年紀,妥懽帖睦爾覺得朝綱已正,是時候大展宏圖了,他把年號改為『至正』。
這一年是1341年,周子旺死後第三年。
彭和尚躲在淮西搞地下活動,收了一大批『普』字輩的徒弟,著名的就有況普天、趙普勝、李普生、項普略、歐普祥等等,這些人都將在後來名動天下。
妥懽帖睦爾與前任們不同,他是個相當仰慕漢族文化的皇帝,自身也是個漢化程度很深的皇帝。
他的童年和少年都在民間渡過,讓他了解到不少人民疾苦,經過觀察,鐵鍋皇帝覺得元朝存在許多問題,如祖傳的皇族傾軋、權臣當道、地方權力太大、軍隊越來越廢、財政越來越緊,以及最要緊的民族矛盾。
鐵鍋認為,這些問題,都能通過接受漢制得到解決。
必須承認,有這樣的想法,鐵鍋同志覺悟是很高的,水平起碼比他爸爸、叔叔都要高出一大截。
20歲的鐵鍋躊躇滿志,他叫來最得力的手下中書右丞相脫脫,命他全面負責革新事宜,史稱『脫脫更化』,又稱『至正新政』。
這是元朝的最後一個機會,很遺憾,鐵鍋同志搞砸了。
其實從政策來看,妥懽帖睦爾和脫脫是很有些魄力和膽識的。
如重開科舉,大量錄取漢人入仕;推廣漢學,讓滿朝文武一起學習儒家經典;修訂律法,堅持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大元;打擊腐敗,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等等。
這套組合拳招式相當漂亮,至正年代甫一亮相,就贏得漢族地主士大夫的交口稱贊。
後來成為朱元璋第一文臣的宋濂,回憶起那個時代,仍不禁贊嘆,說鐵鍋是天光下臨,衣被萬物,聲教所及,罔聞朔南,嗚呼盛哉!
可既然這麼好,妥懽帖睦爾為啥還是成了亡國之君?
要問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一個元末讀書人的遭遇。
至正三年《1343年》,托『至正新政』之福,浙江青田一個漢族讀書人得以被重新起用,出任江浙儒副提舉《省教育部副部長》兼任行省考試官。
此人時年三十二歲,早在元統元年《1333年》他就已高中進士,時人皆稱才子。
作為實際上的第四等人,這位才子隻能出任下級官吏,他在江西高安縣丞《正八品》任上幹了五年,雖有心報國,卻終因遭到傾軋,一氣之下辭職回家當起了富翁。
才子家是個大地主,在當地頗有聲望,縱然他一輩子不工作,也是個吃喝不愁的富二代。
閑暇時,他就約三五好友賦詩吟對,不問仕途,倒也清閑快活、
忽如一夜,至正新政春風吹遍大地,才子終究不淡定了,讀書人的理想不就是修齊治平麼,一輩子在鄉間隱居,如何實現胸中抱負。
於是他接受任命,重新進入官場期待一展抱負。
此人名叫劉基,字伯溫。
嚴格來說,『至正新政』並不算完全失敗,它確實起到了穩定漢族士大夫情緒,收買漢人地主人心的作用。
這些人,後來很多站到了朱元璋的對立面。
這類人對新政自然是歡迎的,問題在於,最後推翻元朝的並不是劉伯溫這些地主士大夫,而是朱元璋這樣的社會最底層。
劉基重新出仕後,發現這套東西隻是表面光鮮亮麗,朝廷的執行力根本無法到達地方。
套用現代一句話:上頭的意思是好的,隻是底下人…
大失所望之下,劉基在一年後再次辭官。
歸根結底,『至正新政』沒有觸及到到根本性問題,權力的運行機制如何改革,底層百姓的生存邏輯如何解決。
官員們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應付一下,老百姓該怎麼活還怎麼活,碰上個天災人禍,全家仍舊得死翹翹。
到那時候,就會有人開始有人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改革進行到第五年的時候,元順帝收獲了朝野上下一片掌聲,士大夫們稱贊至正時期是『千載一時』,鐵鍋在享受著鮮花與掌聲的同時,也發現一個非常要命的問題,沒錢了。
元朝是盛行紙幣的,當初馬可波羅訪華回國後,在他遊記中還寫到:區區一小塊紙片,竟可以買到各種各樣的商品。
元朝在發放紙幣的同時,也貯存了大量的金銀作為準備金,使得紙鈔的信用不斷提升,對紙幣流通起了積極的作用。
當時的豪商富賈們紛紛用錢換紙鈔,市場貿易一派欣欣向榮。
這種情況直到元朝中後期,才由於政府財政支出無度、濫發紙鈔導致鈔法大壞而改變。
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元代的通貨膨脹是歷代所罕見的。
以米為例,米價在至元三年為每石六百文, 到大德十年每石高達三十貫,到了至正九年,一千貫還買不到一鬥米,價格在數十年間漲了一千倍以上。
脫脫問了:陛下,咱們賬上錢不多了…
妥懽帖睦爾想了一下:那就先拿準備金應急吧。
我們知道,紙幣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它的流通保證是有與紙幣所等同的準備金,沒有準備金的紙幣等於廢紙。
為擺脫財政赤字,采取動用準備金的措施救急,這無異於飲鴆止渴,隻能使紙幣所代表的價值愈來愈低。
要解決脫脫的貨幣困局,還需要經過600年經濟學理論發展,直到英吉利島夷凱恩斯發明貨幣需求理論,才能應付一二。
擺在妥懽帖睦爾面前的隻有一條路:繼續印錢。
妥懽帖睦爾和脫脫都不懂得經濟膨脹,元朝雖然發行了全國貨幣,但是一味的印錢,壓根就不根據社會經濟來決定印多少,不死才怪。
濫發貨幣導致通貨更加膨脹,朝令夕改,讓政府公信力降到冰點。
老百姓好不容易賺來一點錢,卻成為廢紙,人民焉能不怨?
為了減少損失,百姓隻能是想方設法將紙幣換成有實際價值的金銀或貨物,這在無形中又促使了通貨膨脹的惡化。
至此,鐵鍋徹底玩崩了,『至正新政』維持了十年,妥懽帖睦爾也不再有至正之初的那種勤政朝氣。
中央政府背上巨額赤字,吏治腐敗達到驚人的地步,史載『上下諸司,其濫愈甚』。
鐵鍋開始擺爛,大元的喪鐘開始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