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為什麼把汗位傳給了窩闊臺?拖雷的功勞沒他大嗎?《網路歷史》

這是蒙古人最恐怖的一次西征,大軍占領莫斯科,多處城市被焚毀殆盡,先進的武器令歐洲人前所未見。

憑借著高度的機動性和靈活性,成吉思汗的後人將開啟歐洲持續一個世紀的噩夢,更是創造了冷兵器時代最為懸殊的傷亡比例。

今天就讓我們了解蒙古帝國第二代統治者窩闊臺的一生。

窩闊臺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個兒子,自幼就跟隨著成吉思汗在兵戈相見,戰亂不休的環境中長大。

成吉思汗和長妻孛兒帖共生了四個兒子,長子術赤,次子察合臺,三子窩闊臺和四子拖雷。

在四個嫡子之中,成吉思汗最喜愛戰功卓著的幼子拖雷。

圖片源自網絡

但在帝國初具規模之後,從前途出發,成吉思汗還是克制了自己對幼子的寵愛之情,量才用人,打破了蒙古的舊傳統,將窩闊臺選定為了自己的繼承人。

成吉思汗死後,窩闊臺繼承了汗位,成為了大蒙古國的第二代統治者,計劃再次入侵朝鮮半島,並征服金朝在中國北部剩餘的領土。

1232年四十七歲的窩闊臺兵分三路,分別由速不臺,托雷和自己率領向金國發動了進攻,按照成吉思汗臨終時的遺言,大軍繞過了防禦堅固的要塞,直接對金朝的首都開封進行了圍攻。

這場激烈的攻城戰持續了一年的時間,擁有著近百萬人口的開封城憑借這震天雷和堅固的城防,給蒙古軍隊造成了巨大的傷亡。

最終圍城造成了開封城內的糧食短缺,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

饑餓、瘟疫、叛亂最終迫使了金朝投降,金哀宗在開封城破之後。

向南逃去,力圖再戰。

蒙古軍隊也因為軍中缺糧開始向南宋求援。

南宋朝廷覺得這是一個向金朝復仇的良機,於是便聯合蒙古軍攻破了汝南城,金國自此滅亡。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攻城戰開始不久,成吉思汗的小兒子拖雷卻突然死了,他的妻子憑借著自己的睿智和堅貞,將拖雷的四個兒子全部培養成才,其中忽必烈將會在日後將天下盡歸其手。

圖片源自網絡

征服金朝後,五十歲的窩闊臺將目光再次投向了如今的俄羅斯,下令進行第二次西征,任命年過五十的大將速不臺為主帥,帶領了一支由諸王子弟組成的隊伍向歐洲地區進軍。

成吉思汗的孫子輩也即將成為蒙古帝國的中流砥柱,術赤之子拔都、窩闊臺之子貴由、拖雷之子蒙哥,還有速不臺之子兀良合臺都將參與此次西征。

東歐持續一個世紀的噩夢即將開啟序幕。

1237年,在征服了保加利亞、克裡米亞和欽察人後,蒙古軍隊渡過伏爾加河,向羅斯公國發起了進攻。

為了先發制人,蒙古人在茂密的森林中開辟出了一條足以讓三輛車子並排通過的道路,從毫無防備的地方對敵人發起了攻擊。

各個城市如同多米諾骨牌效應一樣紛紛陷落,經過兩年的苦戰。

基輔陷落,羅斯王公們隨即逃往了莫斯科。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隨著基輔的陷落衰敗,莫斯科開始興起。

圖片源自網絡

在羅斯公國歸屬蒙古後,蒙古人把目光投向了中歐。

在那個沒有地圖和導航的時代,蒙古人與威尼斯人達成了一項協議,威尼斯人為他們提供周邊王國的信息,而作為回報,蒙古人將保證威尼斯人壟斷這一帶的貿易。

速不臺根據掌握的信息制定了一個對整個歐洲都具有毀滅性打擊的計劃。

隨著草原之門烏克蘭的開啟,蒙古人決定兵分三路,先拿下波蘭,在吞並匈牙利。

在窩闊臺五十六歲這一年,蒙古軍隊先後攻陷了盧佈林,桑多梅日和克拉科夫,來到了神聖羅馬帝國的邊界裡格尼茨。

在這裡,大公亨利率領了十萬由波蘭人,德國人和捷克人臨時拼湊的軍隊前來迎戰。

蒙古人以過硬的戰術素質和火藥武器擊敗了當時才初步進入封建時代的波蘭,大獲全勝,並殺死了亨利二世。

圖片源自網絡

從這天起,這場災難將給東歐人的心靈造成永久的創傷。

在拿下波蘭後,蒙古人將目光投向了南面亂作一團的匈牙利,一場前所未有的大屠殺即將開始。

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也組織了一支十萬人的軍隊,在賽約河畔與蒙古軍隊展開對峙。

黎明時分,蒙古人使用威力巨大的拋石車和火箭向守衛橋頭堡的匈牙利軍隊發起射擊,這種毀滅性的武器在歐洲首次亮相。

蒙古人此次渡河作戰的方式非常有名,稱為『徐進彈幕射擊』。

這種戰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廣泛應用。

在前所未見的猛烈轟擊下,守衛部隊瞬間潰敗,蒙古騎兵迅速穿橋而過,向剛剛醒來的匈牙利軍隊主力發起總攻。

最終匈牙利軍隊陣亡七萬餘人。

國王貝拉四世逃到了克爾克島,此戰也是世界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圍殲戰之一。

戰後,蒙古人控制了整個東歐。

在征服匈牙利之後,蒙古的偵察兵發現了另一個富庶的世界奧地利,一部分竄入維也納森林的偵察兵甚至已經可以看見維也納城,但最終遭到了奧地利軍隊的驅逐。

圖片源自網絡

在接下來整整四個月的時間裡,蒙古軍隊又入侵了七個國家,把中歐軍隊打得落花流水,整個基督教世界都在瑟瑟發抖。

保加利亞被迫成為蒙古的附屬國,但就在蒙古人計劃一直打到大西洋的時候,首領窩闊臺卻因嗜酒如命,溺情酒色而死。

蒙古軍隊隻好退出歐洲戰場,返回伏爾加河的營地,準備下任統治者的角逐,而歐洲也因此逃過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