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自隋唐年間真正建立起來後,對於底層百姓上升空間提供了一條渠道。
相比推薦制、世襲制,科舉制的最大好處就是公平,以及『活水問題』。
公平是人們『追求』的事情,但『公平』永遠是相對的。
正如民主、自由等許多觀念都是如此。
因為『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因為地域導致不同的經濟和文化層次以及思維方式的不同,因為人性的問題等,公平和穩定之間就形成一種不斷地平衡中。
在古代社會,科舉制的相對最公平與效率
盡管科舉制也會導致團團夥夥,但問題是相對世襲制這種『永恒的自我利益聯盟』、推薦制這種『迅速搭建利益聯盟』選材方式,科舉制構建的『利益聯盟』的穩定性要差得多。
當然,世襲制、推薦制也有好處。
比如世襲制下的新人,往往因為自幼跟隨長輩耳濡目染許多行政能力、權力鬥爭謀略,如果真想做事兒,看問題、做事情要比科舉制的人的成功可能性更高。
例如唐朝的『牛李黨爭』中,科舉制下的牛僧孺的能力並不如李德裕。
但問題是,世襲制下的能臣數量比紈絝子弟少得多,而且大多靠近權臣色彩。
對皇權威脅頗大。
隋唐時期,世襲制、科舉制間更多的是皇權依賴科舉制制衡世家大族。
到了宋朝,科舉制選材形成主體,但宋朝因為皇權為了最大化拉攏文人,科舉制下的世襲制官場特征也很明顯。
當科舉制來到元朝時,問題就有些麻煩了。
原因就在於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統一中國的朝代。
元代科舉制中的不公平與世襲、推薦
元朝的科舉制主要存在兩個問題。
其一,科舉官員人數太少,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其二,因為蒙古貴族、色目貴族、漢貴族的阻攔,科舉出身的官員難以獲得實權。
元仁宗時期開始科舉制
延祐元年《1314年》八月二十日,在元朝境內施行鄉試。
延祐二年《1315年》的第一次殿試中,錄取56名蒙漢進士。
右榜《專供蒙古、色目人》、左榜《漢人,也就是原金國、夏國統治區的漢人》第一名分別為護都答兒、張起巖《遼宋金三史總裁官》。
很顯然,左右榜的難度是不同的,雖然其內容都是以四書為基礎,但漢人的科舉難度要高。
例如右榜的考試內容主要是: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加《朱氏章句集註》。
左榜則是在右榜的基礎上增加《詩經》《尚書》《周易》《春秋》《禮記》等儒家經典。
以上考試內容的解說都以程朱理學的解說為標準。
清代科舉制和元代科舉大體上也如此,比如滿蒙與漢也是分別考試。
但問題是清代科舉中漢知識精英獲得大量入職機會,同時,漢知識精英特別是滿化漢知識精英也可以借助推薦、世襲進入官場。
由此,清代的成功是將漢精英徹底臣服,而臣服的主體就是科舉制。
元惠宗的『至正新政』中,各民族第一次、各階層知識精英共同參與了科舉。
正是元惠宗的這種努力,反促成了當時儒家對元惠宗的認同。
清代科舉制、儒家化獲得成功,元朝元惠宗時期才真正進行『有效科舉制』且並不成功,即使如此其效果也對朱元璋統治初期構成很大麻煩。
從反例看,就可以看出,清朝的成功也就很正常了。
古代知識精英對勞動者往往有一種『蔑視』心理,特別是對無錢無權的勞動者。
在這一心理狀態下,他們對於朱元璋的蔑視心理遠遠高於對統治者對儒者的蔑視歷史。
在這一問題上,朱元璋也曾走過彎路。
明朝的南北榜,朱洪武拼了為了子孫再舉屠刀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南方統一北方的朝代,再加上北方在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了三五百年,因此,南方許多人對北方是一種蔑視心理。
在北伐元朝、北元的歷次戰爭中,朱元璋對於北方各省都有一定的語言攻擊。
但問題是,無論南北還是東西都是『朕』的天下,一撥人看不上另一撥人始終會惹出問題來。
由此,朱元璋在執政後期開始特別重視『南北平衡』,在科舉上也進行『學習元朝』制定了『南北榜制度』。
這說明什麼?元明在科舉制問題上也有一個『繼承關系』。
元朝的左右榜是為了讓漢精英支持自己的政權,南北榜則是希望北方漢知識精英不要產生對政權的憤怒。
對於南北榜的形成,也是朱元璋對過往行為的一種激烈反應。
雖然史書上對明初的南北歧視沒有公開描述,但大凡有現實生活經驗的人都應該能夠感覺到。
一個餃子就能說明問題。
朱元璋以自己的鐵血刀劍,為北方漢儒支持自己的政權做了再一次努力。
之前為了自己的後代坐穩江山,朱元璋屠戮功臣;現在同樣是為了這個,他對於北方漢儒進行最大限度的妥協,你們不是憤怒嘛,那我就單獨給你們弄一個榜,而且殺幾個你們痛恨的人讓你們消消氣兒。
朱元璋在『南北榜事件』後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而他的『南北榜遺產』則陪伴明朝長達247年。
可以說,科舉制從來不會帶來『真正的公平』,但因為科舉制比世襲制、推薦制更公平,更可以引來人才的活水,科舉制的『相對公平』最重要。
『相對公正』看起來很容易,其實要密切關注變化,二十年前是『相對公正』,二十年後也許就要變成『相對不公正』了。
所以,時移世易、不斷校準是必須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