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圖形狀看,中國的版圖是一隻引吭高歌的雄雞,而日本的版圖則是一隻縮頭縮腦的蜈蚣。
按說,雄雞吞蜈蚣天經地義,但是,兩千多年來,蜈蚣欲吞雄雞的戰爭活劇卻一直在上演,日本覬覦中國、進而企圖吞並中國的野心千年不死。
中日歷史上的第一次戰爭是在朝鮮半島爆發的,那就是663年8月的白江口之戰。
唐帝國一統中華後,其東北邊境的朝鮮半島卻仍然呈現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分天下的局面。
於是,以唐朝和新羅聯盟為一方,以高句麗、百濟與日本聯盟為另一方,為爭奪東北亞的主導地位進行了一場大戰。
唐新羅聯軍以170艘戰船大破日本增援盟國百濟的400餘艘戰船,取得決定性勝利。
百濟國滅亡之後,唐軍乘勝揮師,一舉滅掉高句麗,朝鮮半島被與唐朝交好的新羅統治,創建了全新的半島秩序。
白江口之戰的慘敗,使日本意識到,自己的實力尚不足以與中國抗衡,於是在此後的幾百年間,日本對中國唐朝尊敬有加,一直與之修好,並派遣十幾批『遣唐使』先後來到中國,全面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和政治,以及經濟方面的經驗和技術,中日和平一直延續了900餘年,直到豐臣秀吉一統日本。
13世紀中期,即元朝初期,蒙古騎兵橫掃歐亞大陸,建立起了歷史上罕見的超級大帝國。
放眼整個東方,唯獨日本隔海獨立於帝國版圖之外。
雄心勃勃的元世祖忽必烈決心收復這個彈丸之地,實現真正的大一統。
1270年,蒙古使節第5次到達日本,傳達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貢,蒙古人即將出兵。
當時年僅18歲的日本執政者北條時宗堅決拒絕這一要求,並壓制了其他人的妥協態度,下令做好防禦準備,嚴陣以待。
5次遣使、5次被拒,這使橫掃天下無敵手、見慣了鐵蹄所到之處無不俯首稱臣的忽必烈深感憤怒。
他不顧蒙古當時與南宋激戰正酣的戰情,決定開辟第二戰場,下令準備軍隊、船隻、糧餉,向日本發起戰爭攻勢。
盡管日本人的武器無法與蒙古人匹敵,軍隊也不如久經戰場考驗的蒙古鐵騎那麼驍勇善戰,但他們擅長面對面地肉搏。
加之戰鬥過程中突然降臨巨大的暴風雨,蒙古軍隊和船艦損失慘重,不得不無功撤退,蒙古人第一次東征日本以失敗告終。
這在蒙古崛起後的歷次戰爭中極其罕見,蒙古人戰無不勝的神話被日本打破。
但元軍並沒有收兵,兩方對峙達兩個月之久。
日本人無法趕走蒙古人,蒙古人也無法取得勝利。
就在這時,又一場巨大的臺風襲擊了日本列島。
在這場罕見的臺風襲擊下,蒙古東路軍損失了1/3,江南軍損失了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殺或溺死。
史料記載,由於元軍戰船『縛艦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臺風襲擊下『震撼擊撞,舟壞且盡。
軍士號呼溺死海中如麻』。
元軍統帥范文虎『獨帆走高麗』,臨陣脫逃,蒙古人第二次東征日本再次慘敗。
盛怒之下的忽必烈不但不吸取教訓,反而於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東北女真人建造船隻,命令高麗人提供糧食,為第3次出征日本做準備。
但由於國內經濟形勢每況愈下,雖躍躍欲試,終不敢鋌而走險。
猶豫再三,最終無奈放棄。
至此,元日戰爭以元朝的失敗而結束。
這是蒙古勢力擴張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也是日本遊離於東亞大陸體系之外的標志。
1592~1597年,日本歷史上的一代梟雄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日本後,自認實力強大,迫不及待地開始了他『圖朝鮮,窺視中華』的計劃。
日本的文祿元年《明朝萬歷二十年、朝鮮李朝宣祖二十五年》,豐臣秀吉悍然發動侵朝戰爭《日本稱之為『文祿慶長之役』,中國稱之為『萬歷朝鮮戰爭』,朝鮮稱之為『壬辰衛國戰爭』》。
面對15萬經過日本戰國時代廝殺磨煉的百戰精兵,號稱20萬之眾的朝鮮軍隊戰力脆弱,一觸即潰。
盡管朝鮮乃至世界歷史上不多見的水軍奇才李舜臣在海上依靠他的『龜船』不斷取得了勝利,卻仍然無法阻止陸軍的一再潰敗。
短短3個月,日軍連下漢城、開城,直逼平壤。
朝鮮國王李昖無奈倉皇北逃新義州,並遣使向中國明朝求援。
明萬歷皇帝朱翊鈞此前雖已久不上朝,但卻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昏庸。
他仍然敏銳地認識到『關白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
立即派出以遼東鐵騎和江南戚家軍為主力的4萬大軍救援朝鮮,一戰收復平壤,明軍表現出了不可思議的戰鬥力。
12萬日軍在4萬明軍的打擊下,開始消極避戰,明軍乘機組織敢死隊,焚毀了日軍城外的米倉,日軍退縮至釜山。
這一仗,以萬歷皇帝冊封豐臣秀吉這個『蠻夷』而告終。
此後雙方談談打打,延時7年,戰爭成了比拼國力的消耗戰,彈丸之地的日本自然不是大明的對手。
1597年《明萬歷二十五年》,日軍重新發動攻勢,萬歷皇帝調動四路大軍反擊日軍,節節取勝。
豐臣秀吉憂心不利戰局而重病不起,日軍開始撤退。
明軍乘勝追擊,中日雙方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海戰。
明軍鄧子龍部3艘大海船封鎖了露梁海峽,死死堵住日本500艘大大小小的戰艦。
明軍主力和受明軍指揮的李舜臣部從後方夾擊圍殲,大獲全勝。
該役擊沉和俘獲對手大小船隻450艘,徹底切斷了從日本到朝鮮的補給,宣告了在朝日軍的覆滅,並將日軍完全逐出朝鮮,一代梟雄豐臣秀吉鬱鬱而終。
從此,日本人300年不敢西窺中原。
此戰對中日朝三國都影響深遠。
在中國,明朝稱其為『東洋大捷,不世之功』。
但是戰爭耗費錢糧無數,張居正10年改革的積蓄消耗殆盡,並間接導致了滿洲的崛起和明朝的最終滅亡。
對朝鮮,中國如同父母之邦,有『乾坤再造』之功。
而對日本,經過此役則暫時收斂了對亞洲大陸的侵略野心。
豐臣之後的德川幕府意識到日本與中國作戰的時機尚不成熟,於是又采取對中國表面上睦鄰友好的政策。
但隻是一時隱忍,企圖吞並中國的基本國策並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