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奸臣當道,元順帝荒淫無度、窮奢極欲,導致國庫空虛,隻能加重百姓的賦稅,還大量發行『至正寶鈔』新幣,造成惡性通貨膨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上下矛盾愈演愈烈,有一觸即發之勢,終因黃河連年失修暴發洪水,元政府征調十餘萬農民治理,爆發大規模紅巾軍起義,此後各方起義不斷,元朝統治搖搖欲墜。
我們都知道,元朝最後是被朱元璋滅掉,取而代之的是大明王朝,不過在元末起義之初,朱元璋還隻是個放牛娃,後又輾轉做了乞丐與和尚,他25歲時才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與朱元璋同一時代抗元的還有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他們三人中,朱元璋最弱,陳友諒則最強。
朱元璋一開始並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他也許隻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形成割據一方的勢力,據《明史陳友諒傳》記載,朱元璋曾多次向陳友諒表示『吾欲與公約從,各安一方,以俟天命』這說明朱元璋彼時並無大志,另一方面說明陳友諒強大,隻有他才被認為可以建立新的統一政權之人。
時也命也,陳友諒最終還是輸給了朱元璋。
陳友諒是湖北沔陽黃蓬(今洪湖市黃蓬)人,出生在一個漁民家庭,在元末民不聊生的大環境下,他們家也過著清貧的日子,不過陳友諒還有些本事,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做了元朝的一個小官,然而他對元朝官場欺壓百姓那一套深惡痛絕,不久就投奔了徐壽輝的起義軍。
陳友諒不僅有頭腦,幹起事情也是雷厲風行,甚至有些狠毒,在徐壽輝手底下從一個小文書做起,得到賞識被委以重任,徐壽輝把軍隊的最高指揮權都交給他,也正因此,陳友諒的軍事能力得到發揮,他帶領起義軍一路高歌猛進,占領了元朝很多城池,幫助徐壽輝稱帝,陳友諒也被稱為江南第一起義軍首領。
徐壽輝稱帝後,紅巾軍戰線不斷擴大,先後占領了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蘇、湖南等大片地區,但終因推進速度過快,地方力量未得到鞏固,導致兵力過於分散,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他們在面對元軍時吃了一次大敗仗,陳友諒和徐壽輝之間矛盾加劇,並最終取而代之。
朱元璋的實力也不斷擴張,但不能與陳友諒相比,朱元璋的勢力范圍在長江下遊,陳友諒的勢力范圍在長江上遊,雙方如果想要進一步發展,免不了一戰,陳友諒不怕打,因為他有強大的海軍,朱元璋一直很猶豫,因為此時一旦水上開戰,他將毫無還手之力,就如上文我們提到,此時的朱元璋寧願與陳友諒分天下。
朱元璋手下卻有一幫不甘的文物能臣,朱元璋不打,手下們就想辦法逼著他打,常遇春俘虜陳友諒三千人,並把他們全部殺死,此舉激怒陳友諒,朱元璋也不得不戰,幸有劉伯溫獻上一計,他說陳友諒為人焦躁,可想辦法將其引上岸伏擊之,於是派陳友諒老部下康茂才前去詐降,並成功將陳友諒大軍引入伏擊圈,一舉重挫陳友諒。
這一仗是雙方實力的分水嶺,陳友諒用三年時間才恢復,朱元璋用三年內發展海軍,三年後,陳友諒誓要一雪前恥,率六十萬大軍打到洪都城下,此時朱元璋隻有二十萬大軍,雙方依然存在巨大差距,兩軍最後在鄱陽湖展開決戰。
陳友諒聰明一世糊塗一時,鄱陽湖一戰他竟然學起了曹操,來了個鐵索連環,被朱元璋一把火輕松搞定,陳友諒則在亂軍中不知被誰一箭射死。
經歷這兩次重大轉折性的戰役後,朱元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霸主,並最終實現一統華夏,也許朱元璋自己都沒有料到,有朝一日會成為一個王朝的建立者,成功本就具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他自己可能並不想往前走,但身後有一幫人推著,朱元璋其實是在那個特殊的歷史環境下,一幫人推選出的代表,代眾人一步步實現遠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