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持續不長,但為何換了那麼多個皇帝,頻率遠高於明清時期。《網路歷史》

在中國歷代王朝中,元國祚不久,但皇帝卻換得頻繁。

從成吉思汗1206年建國,到1387年元益宗兵敗捕魚兒海,180年,換了17個大汗。

若從忽必烈1279年統一中國算起,到1368年元惠宗逃亡漠北,97年,也有11個皇帝。

大明近300年,才16帝,大清算上入關前,也僅12帝。

就換皇帝的頻率來說,都差元朝遠矣。

元朝帝系圖譜,也可謂 『盤根錯節』,和明清帝系的主線清晰相比,顯得雜亂無章。

這雜亂的帝系和頻繁的帝位更替,體現出蒙元政局之動蕩。

上圖_ 蒙元世系表蒙元世系表

成吉思汗在世時,四個嫡子就為在爭奪儲位,最終大汗選定了老三窩闊臺。

窩闊臺駕崩,皇後乃馬真氏廢皇太孫,擅立己子貴由。

貴由崩,堂弟蒙哥搶取汗位。

蒙哥殞命釣魚城,其弟忽必烈和阿裡不哥大打出手,忽必烈獲勝,為元世祖。

  • 忽必烈立真金為太子,可是太子死在老皇帝前,於是兩個皇孫甘麻剌和鐵穆爾爭奪汗位,最後鐵穆爾即位為成宗。
  • 成宗無子,其侄仁宗武宗兄弟,同皇後支持的安西王展開角逐,武仁兄弟勝利,並約定以後兄終弟及,叔侄相繼。
  • 但仁宗從武宗處得位後,竟背約放逐武宗之後,傳位己子英宗。

    英宗後死於政變,政變者擁甘麻剌的兒子為泰定帝。

上圖_ 孛兒隻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

  • 泰定帝崩,太子天順帝即位於上都。

    於此同時,權臣燕鐵木兒找來武宗之子文宗,在大都另立中央,並戰勝上都勢力,奪取政權。

  • 後文宗讓位哥哥明宗,但明宗馬上就被文宗毒死。
  • 文宗害怕鬼神報應,遺詔按約傳位明宗後人,明宗幼子寧宗即位43天後即死,長子惠宗登基。
  • 明軍北伐,惠宗逃亡死於漠北,其子昭宗益宗相繼即位,益宗被明軍擊敗後,又被宗王所殺,至此大元分崩離析。

寫了這麼多,大家是不是覺得一片混亂?元朝的帝位爭奪就是如此錯綜復雜,『亂紛紛,你放唱罷我登場』一幕幕權力遊戲,曲折離奇,跌宕起伏。

那究竟是何原因導致了元朝奪位鬥爭如此激烈呢?

上圖_ 元朝《又稱大汗汗國》與察合臺汗國、伊爾汗國和金帳汗國

首先,沒有明確繼承法,繼統混亂

漢族王朝通常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雖不能任人唯賢,但保證了政權的平穩過渡。

相比之下,蒙元沒有明確的帝位繼承準則,影響繼承人的選拔是幾點模糊又自相矛盾的習慣法,使汗位之爭混亂無序。

  • 1,蒙古族傳統是幼子繼承家業產。

成吉思汗雖然選定窩闊臺為下任大汗,但是歸大汗統領的中央萬戶卻交給幼子拖雷,成吉思汗死在征西夏前線,窩闊臺回來登基的前兩年,又有拖雷權知國事。

從而給後來拖雷子蒙哥奪得汗權,提供了借口。

窩闊臺死後,成吉思汗的幼弟企圖趁亂奪取汗位,也是以幼子承家業為名。

  • 2,蒙元早期保留原始部落民主制的殘餘,大汗須經忽裡臺大會推選。

即使前任大汗選定的接班人也要由忽裡臺大會認可,從而給了權謀家們操作空間。

窩闊臺駕崩後,皇後乃馬真氏就操縱忽裡臺大會,廢黜欽定接班人皇太孫失烈門,擁己子貴由為汗。

貴由死後,金帳汗國的拔都主持忽裡臺大會,讓拖雷系的蒙哥奪取了窩闊臺系的汗位,違反了成吉思汗『大汗位世代出自窩闊臺子孫』遺訓。

上圖_ 忽裡臺一般指忽裡勒臺,是大蒙古國和元朝的諸王大會、大朝會

  • 3,受漢文化影響,嫡長繼承的思想在選儲中也起一定作用。

成吉思汗的長子術赤就說『我乃嫡子,理應即位』忽必烈深受漢法影響,就曾立嫡長子真金為太子。

元文宗在打贏兩都之戰後,元明宗以嫡長子身份來討要皇位,文宗也隻好暫時交出玉璽。

  • 4,一些皇兄皇弟間還有兄弟相承的協議。

同胞兄弟結成同盟與旁系爭奪皇位,事成之後,約定兄終弟及,叔侄相繼。

但君臨天下者或其子女,往往就想著自家永坐江山,於是便有了『燭影斧聲』,引發了政治風波。

達成這種『金匱之盟』的元朝皇帝史有明載的有仁宗武宗兄弟,明宗文宗兄弟。

成宗鐵穆爾和晉王甘麻剌之間很可能也有類似的約定。

上圖_ 孛兒隻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即 成吉思汗

其次,諸侯勢大,擁兵自重,奪位殘酷

在元人看來,天下為黃金家族共有,成吉思汗子孫人人有份。

元代分封宗室,諸侯裂土臨民,割據一方,手握重兵。

其中圖謀社稷者,重則大動幹戈,輕則也以兵勢威逼。

蒙哥汗死後,漠南忽必烈和漠北阿裡不哥都有重兵在手,他們相繼單方召開忽裡臺大會,強登汗位。

並開始了持續數年的血腥戰爭,最後以忽必烈勝利告終。

窩闊臺後王海都依托海牙立一帶世襲領地,聯絡西北宗王起兵奪權,叛軍一度攻入嶺北祖宗之地,漠北諸侯覬覦汗位者,乃顏、昔裡吉等人也興兵作亂。

草原烽火延續三十年才得以平息。

元仁宗在準備登臨大位時,原先的盟友其兄懷寧王海山帶精兵兩萬進逼大都。

太後答己請來算命先生以『重光大荒落』的迷信說法,想哄海山回去。

被海山以『天道芒昧,灼然何疑』進行駁斥。

通過武力威脅,海山終得帝位,是為武宗。

上圖_ 孛兒隻斤·愛育黎拔力八達(1285年4月9日-1320年3月1日),即元仁宗,元朝第四位皇帝

第三,大汗多早崩,權力周期短

蒙元大汗中忽必烈活了80歲,成吉思汗活了66歲,其餘人都享壽不久。

除開被弒者,自然死亡的也多壯年逝世。

貴由享年42歲,元成宗享年41歲,元仁宗享年34歲,元武宗享年29歲,元文宗享年28歲,這可能和蒙古貴族酗酒縱欲的不良生活習慣有關。

天子短命,縮短了權力交接的周期,也增大了政治危機的出現概率。

第四,權臣一手遮天,幹預廢立

元代中後期常有蒙古色目大臣往往掌握軍權,飛揚跋扈,參與廢立,導致政局動蕩。

太師鐵木迭爾,依仗太皇太後,『恃其權寵,乘間肆毒,睚呲之私,無有不報』『日誅大臣不附己者』,『上下蒙蔽,為贓鉅萬』。

鐵木迭爾病死後,其子鎖南和義子鐵失承其父權勢黨羽,操控阿速衛軍。

他們對元英宗改革變法、振立綱紀不滿,發動『南坡之變』,殺死英宗皇帝和宰相拜柱,迎立晉王為泰定帝。

上圖_ 孛兒隻斤·也孫鐵木兒(蒙古語意為”九鐵”,1293年-1328年),元朝第六位皇帝

後復有燕鐵木兒,在泰定帝駕崩後,發動政變,擁立文宗,攻占上都,謀殺明宗,得以權傾朝野。

『一切中書政務,悉聽總裁』,『挾震主之威,肆意無忌』,還揚言『天下本我家之天下』。

元文宗死後,燕鐵木兒擁七歲的小皇帝元寧宗即位,以便控制把弄。

寧宗暴卒,燕鐵木兒又派人接十三歲的惠宗入都,以圖迎立首功,但惠宗『一無所答』,燕鐵木兒不爽,竟遷延不立,至使得皇位空懸半年。

燕鐵木兒通過兵變扶持新君,又因有奉迎之功而權傾天下,權勢遮天之後,再幹預建儲。

元末權臣即是如此玩弄手段,攪亂朝綱。

上圖_ 乃馬真氏《?——1246》,史稱乃馬真後

第五,後宮權重,插手汗位

蒙元前期在先汗駕崩後,忽裡臺大會選汗前,往往由先皇皇後臨朝聽政,如乃馬真後,海迷失後。

她們對於誰繼承汗位有很大的話語權。

前文所說乃馬真立貴由,就是一個例證。

後忽裡臺大會名存實亡,但在選擇下任天子時,太後也有至關重要的一票。

真金妻仁裕皇後闊闊真愛幼子鐵穆爾甚於長子甘麻剌。

忽必烈死後,甘麻剌和鐵穆爾爭奪皇位,闊闊真叫他們倆背誦成吉思汗聖訓。

鐵穆爾倒背如流,甘麻剌因為有口吃,背起來結結巴巴的,在群臣面前出盡洋相。

就此甘麻剌和皇位失之交臂。

上圖_ 孛兒隻斤·鐵穆耳《1265年10月15日—1307年2月10日》,即元成宗《1295年-1307年在位》,元朝的

到元末,還出現皇後逼天子退位之事。

高麗女奇氏,頗得元惠宗寵愛,一直從貢女升到大皇後,並成功立己子為太子。

後來奇皇後居然勾結軍閥王保保,逼迫惠宗讓位給太子。

太子勢力和皇帝勢力就此展開混戰,直到明軍攻克大都方才收場。

以上各種原因互相交織,造成了元朝政局的動蕩,導致了元朝帝位更替頻頻。

大元帝國就在這些內耗中不斷損耗著國力,終被農民起義的洪流所埋葬。

文:獅子吧

參考資料:

1.《元史》、《史集》、《蒙古秘史》

2.《元代史》,周良宵,顧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元代成吉思汗家族汗位之爭極善後措施討論》,內蒙古社會科學2009.7張岱玉

4.《蒙元時期汗位繼承問題研究》,博士論文2017,傲日格勒,內蒙古大學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