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在《1271_1368》是由蒙古族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帝國,元朝的正式國號叫大元,取自於《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句話,定都大都(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據趣歷史了解,元朝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大過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並且曾經橫掃世界,可見當時元朝的強大和繁榮,但最終龐大的元朝帝國還是朱元璋的一支農民起義軍給吞掉了,這聽起來似乎是個奇跡,但它確是不爭的事實,那如此強勢的元朝是怎麼滅亡的呢?滅亡背後的真實原因又是什麼呢?下面趣歷史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元朝滅亡的那點事兒。
元朝是怎麼滅亡的
談到元朝是怎麼滅亡的,可能很多人會誤認為是朱元璋滅了元朝,但嚴格來說並不是,朱元璋隻是結束了元朝在中國的統治,朱元璋在擊敗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其它南方起義軍和南方大元勢力後,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開始北伐,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的協助下,於至正二十八年(1368)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蒙古在內地的統治結束。
圖幹鐵木爾北遁,朱元璋認為他順天明命,給他上謚號為『順帝』。
明洪武元年(1368,元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徐達率軍攻陷元大都(今北京),元惠宗北逃至上都,此時的元朝稱為北元,元惠帝後又逃到應昌,並多次組織反抗,失敗後在應昌去世。
在明軍的繼續追擊下,元廷逃離中原,最終來到漠北,與明軍對峙。
明太祖第六次北征的結果影響巨大,烏薩哈汗脫古思帖木兒逃走後被其部將也速迭爾(阿裡不哥後裔)縊殺。
從此以後,自忽必烈傳下來的成吉思汗的嫡系黃金家族對元政權的控制開始崩潰,大多數蒙古部落宣佈自立。
洪武三十一年(1399),分佈在葉尼塞河上遊沿岸的吉爾吉斯部首領鬼力赤,否認脫古思帖木兒之子額勒伯克的宗主權,將其打敗並殺死,取得了統治各部的霸權。
額勒伯克之子坤帖木兒繼位後也於建文四年(1402)被鬼力赤殺死,改稱韃靼,朱元璋認為他順天明命,給他上謚號為『順帝』,去國號,元朝正式滅亡。
元朝滅亡的原因
相信對歷史有點了解的朋友都知道,當時元朝可以說是非常的強大,從元朝曾經橫掃世界就能夠看出元朝的繁強,既然這麼元朝這麼強大,那直接導致了原本龐大的元朝帝國迅速滅亡的原因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元朝整個社會道德淪喪,盲目迷信僧侶,貪污腐敗成風,淫樂成災。
而且文化的落後也導致了政治的落後。
還有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雖然向外擴張,卻並沒有任何政治理想,也沒有任何高尚情操的動力,當然,這些表層的原因,在任何朝代,任何國家都會有這樣的現象,那除了這些導致元朝滅亡的原因還有哪些呢?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各路歷史學者們針對元朝滅亡的不同原因分析。
原因一:殘元政權的滅亡
1368年,享國運不足百年的元朝被朱元璋領導的起義推翻了,與遼、金、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不同,末代皇帝元順帝妥歡帖睦爾既沒有戰死,也沒有自殺,而是率領著王族和所剩的軍隊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經興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國完成了一次外來政權全身而退的『奇跡』。
這得歸功於從成吉思汗開始的近似於瘋狂的擴張,使得蒙古帝國幅員遼闊,汗國、部落林立,而元朝的版圖隻算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元朝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國的大汗,對於蒙古各大汗國和部落享有宗主權。
元朝的滅亡,隻是使蒙古帝國失去了中國的領土,而蒙古帝國依然存在。
元順帝是元朝皇帝中少有的接觸漢文化較深的一個,大都陷落倉皇北歸的打擊,對於他來說是極大的,雖然依然還是蒙古各部的大汗,但也不能排解他『去國懷鄉』的憂愁,尤其是明朝軍隊對於他的繼續打擊又接連不斷,更使他惶惶不可終日。
終於,1370年5月23日,他懷著悲憤和鬱悶,在沙拉木倫河畔的應昌去世。
元順帝的兒子愛猷識裡達臘獲悉父親去世的消息後,便在哈拉和林繼位,他將殘元政權又維持了八年,並厲兵秣馬盼望著有朝一日重登中國皇位。
然而,他非但沒有機會實現這一願望,還面臨著深入到蒙古地區的明朝軍隊的攻擊。
1372年,明朝大將徐達率軍攻向哈拉和林,這是蒙古黃金家族的大本營,是權力和榮耀的象征,一旦被明軍攻破,蒙古帝國將徹底在世界上消失,因此,蒙古人的抵抗十分激烈,但是,被譽為『萬裡長城』的徐達一路上勢如破竹,愛猷識裡達臘幾乎到了絕望地邊緣。
所幸,明朝的大軍由於戰線過長,後援不繼,受阻於土拉河畔。
1378年,愛猷識裡達臘懷著滿腔遺憾去世,其子脫古思帖木兒繼位,這位第三任殘元皇帝所能控制的領土已經縮小到蒙古帝國最初興起時的規模,恢復祖上的榮光更顯得毫無可能了。
1388年,一支10萬人的明朝軍隊在大將藍玉的率領下在合勒卡河和克魯倫河之間、貝爾湖南岸大敗脫古思的軍隊,殘元諸王、平章以下官員三千多人及軍士七萬餘人被俘,脫木思帖木兒逃走後被其部將縊殺。
這次的失敗使黃金家族——忽必烈家族的殘元政權喪失了在蒙古人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以至於大多數蒙古部落宣佈脫離它而自立。
1399年,分佈在葉尼塞河上遊沿岸的乞兒吉斯部首領貴力赤,否認了最後一任殘元皇帝額勒伯克的宗主權,於1399年將其打敗並殺死,取得了統治各部的霸權。
至此,茍延殘喘了29年的殘元政權滅亡了,合法的蒙古帝國大汗不復存在了,蒙古各部又回到了爭奪蒙古帝國大汗寶座的紛爭當中。
原因二:永不停歇的戰爭機器,戰爭打的就是錢和糧
無論元朝是建立於1206年(蒙古汗國)還是1271年(國號大元),到1368年滅亡之前,整個元朝沒有戰爭記錄的年份僅22年。
元朝的戰爭大約可分五個階段:1206-1253年為滅西遼、西夏、金國、吐蕃、大理等國的階段;1253-1279年為滅南宋的階段;1280-1284年為鎮壓復宋起義的階段;1285-1349年為對內鎮壓起義、對外侵略擴張的階段;1351-1368則為元末農民起義階段。
在整個元朝歷史中,沒有戰爭記錄的22年可憐巴巴地穿插其間,其中連續沒有發生戰爭的時間最長都沒超過三年(1303-1305年);僅1280年統一中國後,有記錄的元朝戰爭就已多達近230場,如果再算上1280年之前的戰爭,則肯定是多得數不清了。
自1280年元朝統一中國後,元朝並沒有、也無法象其他初立朝代那樣施行『休養生息』政策。
1280-1284年間,元朝除了對日本、安南、緬甸等征戰之外,它還要耗費大量精力對付國內此起彼伏的『抗元復宋』起義,『抗元復宋』最後以鎮壓了黎德起義告終,元朝在這期間的用兵規模一如之前的『元滅宋』戰爭差不多。
在其後的幾十年間,全國各地幾乎每一年都有起義,加上元朝內部的各種內訌戰爭,元朝的『一生』似乎專為戰爭而存在,可謂是不折不扣的『戰爭機器』。
戰爭打的就是錢和糧,不過一直以來,元朝政府似乎從沒為戰爭消耗發愁過,即使它『打到哪燒到哪』,它也沒有因此自絕了後路。
在1206-1280年間,元朝的大多數戰爭實施的都是『三光』政策,打到哪破壞到哪,僅雲南等少數地區例外。
想當初,漢武帝、唐太宗等人在進行大規模戰爭前無不需要事先勒緊腰帶、做好充分準備,元朝卻從沒這樣做過,它隻是不斷習慣性地打呀殺呀,『戰爭』就是它的本能,『機器』就是它的本質,它就這樣『慣性』地前後征服了四十多個國家,成為了空前偉大的中華帝國。
從這角度上說,元帝國依托『戰爭機器』而存,其真正實力其實是強大可怕的。
如果從1271年算起的話,到1351年爆發大規模元末農民起義之前,元朝實際上一直就是個很經得起折騰的『壯年漢子』;即使1351年後它已算得上是『內部創傷』了,但面對元末農民起義的輪番轟擊,它還是能奇跡般堅持了近二十年。
對於這樣頑強的戰爭機器,我們能說元朝是『徒有其表』嗎?可以說,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一朝代能在戰爭的持續消耗上與元朝相比較,元朝最後的覆亡,其實是典型的『趁它病取它命(內部政變)』或『群蟻咬死象』的過程。
真正消滅元朝的不是實際意義上的戰爭,而是元朝自己的疏忽。
有史學家曾分析說,如果1276-1279年間的南宋小朝廷以及1644-1662年間的南明政權可作為王朝延續的話,那麼元朝的最後覆亡時間應延至1399年(北元)。
如此算來,蒙古人建立的這段政權前後也有193年之久了,而不再是我們傳統印象裡的『98年(1271-1368)』。
原因三:賦稅繁重造成貪污腐敗
元朝的賦稅非常繁重,這更是促成貪污腐敗的要素之一;
然而,更大的迫害是元朝的賜田制度,當時,蒙古大汗可以隨時把漢族人視如生命的農田,連同農田上的漢族人,都賞賜給皇親國戚,漢族人忽然間失去了農田,自己也忽然間從自由農民淪為農奴,沒有地方可以申訴;
元朝嚴重的腐敗使得各地農民起義迭起,勢如破竹,僅山東、河北地區,就有三百餘起農民暴動,蒙古統治者比鮮卑統治者的殘暴程度更加嚴重。
遍地戰亂必然引起災荒,旱災大規模發生,赤地千裡,最慘重的是黃河下遊,饑饉逼人發狂,互相襲擊烹食。
就是1344年,河水泛濫六百公裡的村莊跟人民全被淹沒。
數十萬無處投奔的饑民成為了武裝群眾無盡的兵源。
饑餓的農民終於揭竿而起組織起來,向元朝的統治者發起進攻,導致元朝的滅亡。
其實不光是不元順帝,任何一個末代帝王,當一個王朝已經腐敗透頂的時候,都是無力挽回的。
原因四:內部奪權,暗爭暗鬥
許多大家族裡經常出現過子女為爭家產鬥得頭破血流的事情,為何這樣的事偏偏隻發生於大家族裡面呢?原因自然是因為這家族『斤兩足份量沉』了。
如果將元朝比作這樣的家族的話,它也發生過一系列這樣的內部爭鬥。
史學家常說,元朝中期的政局動蕩就是其全面走向下坡路的表現,我卻說,正是因為元朝中期國力達到了鼎盛,這才導致了一系列動蕩。
試想一個落魄頹敗的國家,又怎會引致不肖後代們爭先恐後的爭權奪利呢?『臨死鋤一把』顯然並非那些不肖皇帝們的本意,他們這麼做的意圖無非是為了爭奪一塊眼饞奪目的『肥肉』。
元中期的政局動蕩表現在,1295-1368短短的七十年間,元朝的帝王世系中就出現過十位皇帝,如此頻繁的帝王更迭對一個統一性大國家來說自然不是好事情。
再看看1295年是什麼環境?1295年正是忽必烈剛去世的時候,其親手打下的基業正是厚實之時。
那一年即位的元成宗就好比乾隆接過了康熙雍正的基業一樣,那時的元朝江山正是這麼一塊大肥肉。
元成宗是忽必烈欽點的儲君人選,如果他不是那麼短命的話,忽必烈的治國方略或許還能長年延續下去,可惜元成宗僅在位13年就死了。
成宗死後,武宗繼位,並立了弟弟(仁宗)為儲君,約定弟弟死後再歸位給武宗子嗣。
不過元仁宗最後違背了誓約,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後代,這就引發了元中期一系列的血腥政變,其中就有刺殺事件(南坡政變)、兩地自立為帝事件(兩都之戰)、毒殺事件(上都兵變)等。
雖說帝王爭權經常打的是『正嫡』口號,但內心裡誰不是為了權力江山呢?
中國許多皇帝在即位後往往要花上好一段時間才能穩固自己的權位,元朝如此頻繁地更迭帝位,這就無形中削弱了其內部的凝聚力–各派系勢力一時不知該何去何從引致了內亂,這就好比一直緊握的拳頭終於松開了一樣。
對一個難以擊倒的人來說,他拳頭松開的片刻就是對其發起致命進攻的絕佳時機,於是1351年,劉福通趁機第一個豎起了推翻元朝的義旗。
其實那時候的元朝還是非常強大的,劉福通不過是充分利用了元朝內部各自為政的時機(伯顏專權),否則他起義的結局也隻會和元朝以往的無數次起義一樣–僅是給元朝撓撓癢而已。
很不幸地,廢黜伯顏後的元惠宗不但沒意識到『是元朝自己制造了致命混亂』,反而將劉福通的起義跟以往一樣等閑視之,這就讓元末農民起義得以迅速壯大了起來。
若非如此的話,在劉福通之前還發生過上百次類似規模的起義,,但有哪次沒被元朝強大的戰爭機器給鎮壓了下來呢?事實上,公元1362年的時候,元惠宗尚有足夠的實力和機會徹底平定劉福通的紅巾軍起義,可惜太子(後來的北元昭宗)正在奪老子的權,元惠宗隻好將精力放回朝廷內部上,最終讓元末義軍形成了燎原勢力。
原因五:群雄紛起爭汗位
雄紛起 殘元的滅亡,使明朝失去了政治上的敵人,蒙古已經成為了『邊患』,而不再是前一王朝殘餘勢力。
因此,永樂皇帝對於貴力赤表示了極大的友好,承認了他對於蒙古各部的宗主權。
但是,貴力赤也並沒有保持汗位有多久,便在1400年被阿蘇特部首領阿魯臺和衛拉特部首領馬哈木的聯軍打敗。
阿蘇特部是蒙古化了的伊朗人,起源於高加索,因蒙古西征而進入中國,元朝軍隊中有一支由他們組成的軍團。
而衛拉特部是森林蒙古人中的一個強大的部落,在成吉思汗時代被稱為『林木中百姓』,定居在貝加爾湖西岸。
阿魯臺和馬哈木都不想成為蒙古帝國的大汗,他們最為希望的還是自己的部族獨立於蒙古人之外而獲得承認,因此,在打敗貴力赤後,便向明朝效忠,表示自己不同於其他爭奪蒙古帝國汗位的部族。
這樣的臣服是明朝求之不得的,給了他們極大的支持。
依靠這種支持,衛拉特部將其霸權擴張到從貝加爾湖西岸到額爾齊斯河上遊的整個西蒙古地區。
然而,阿蘇特部和衛拉特部對於蒙古中部和東部控制都沒能長久,貴力赤之子額色庫重新崛起,要與阿魯臺和馬哈木爭奪大汗寶座,雙方進行了十幾年的戰爭,直到額色庫於1425年病死。
在額色庫不停的與阿魯臺和馬哈木爭奪最高宗主權的同時,在1403年,殘元末代皇帝額勒伯克之子本雅失裡復辟了自己的汗位,宣佈自己為蒙古帝國的大汗。
作為黃金家族的後代,本雅失裡無疑要比阿蘇特部和衛拉特部具有號召力,不久,包括阿魯臺在內的各蒙古部落聚集在這位正統代表者一邊。
而好不容易盼到忽必烈家族衰亡的明朝,對這位新一任蒙古大汗的敵視是不言而喻的,永樂皇帝下旨要本雅失裡作出臣屬的明確表態。
但希圖重現祖上功業的本雅失裡怎麼會向推翻自己家族在中國皇位的朱氏家族表示臣服呢?於是,永樂皇帝親自率軍進入蒙古,直抵成吉思汗故地——鄂嫩河上遊平原,於1410-1411年擊潰了本雅失裡和阿魯臺的軍隊。
這次失敗對本雅失裡來說是致命的,因為這使他喪失了作為大汗的權威。
1412年,衛拉特部首領馬哈木乘機將他擊敗,奪取了汗位。
在此之前,馬哈木一直與明朝永樂皇帝保持著友好關系,但這時,他已經真正成為蒙古帝國的大汗了。
於是毫不猶豫地與明朝皇帝斷交。
這引得永樂皇帝再次親征蒙古,雖然馬哈木的抵抗使明朝軍隊遭到嚴重損失,但為了保存實力,他率軍撤退到土拉河以西休養生息。
馬哈木的威信由於這次入侵暫時受損,因為他也未能阻止明朝軍隊進入蒙古草原。
哈斯木逃走後,大汗寶座又懸空了下來,這時,居住在興安嶺以東、滿洲邊境的嫩江附近的科爾沁部首領阿臺在1425年率部眾占領了蒙古中東部地區。
那個見風使舵的阿蘇特部首領阿魯臺,這回又支持阿臺殺死了本雅失裡,擁立阿臺為蒙古帝國大汗。
科爾沁人是成吉思汗弟弟哈撒兒的後裔,也屬於黃金家族。
雖然永樂皇帝對於衛拉特的背叛不能容忍,但為了消滅在蒙古人中具有崇高威望的黃金家族,又開始支持衛拉特部。
自然,對於這支持,衛拉特部也是欣然接受的。
原因六:黃金家族的復辟
在衛拉特人實力削弱的時候,成吉思汗後裔們並未立即組織反攻,因為他們正在家族戰爭中互相殘殺。
1467年,成吉思汗的第27代繼承人滿都古勒大汗在討伐他的侄孫和繼承人博勒呼濟農的一次戰爭中去世。
而博勒呼濟農在他能夠稱汗之前的1470年也被暗殺。
一度人丁興旺的黃金家族中,現在僅剩下一個5歲的男孩、博勒呼濟農之子達延。
達延的命運及其不幸,家族的長輩都在內訌中死去,小小的孩子孤苦無依,連他的母親都拋下他改嫁了,這簡直比成吉思汗年幼時的遭遇還要悲涼。
所幸,滿都古勒汗的年輕遺孀滿都海賽音可敦把他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
滿都海賽音可敦是一個了不起的女人,她不但撫養了達延,還在1470年宣佈他為大汗。
最為難得的是,滿都海賽音可教作為女人率領軍隊打敗了衛拉特人,將他們徹底趕出了蒙古中東部地區。
為達延汗日後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達延汗是蒙古帝國統治時間最長的大汗,從1470年到1543年整整73年。
在1481年親政之後,達延汗鎮壓了右翼土默特人、兀良哈人的叛亂。
並從1497年到1505年間,他對從遼東到甘肅的明朝邊境地區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攻擊,使得明朝無法與衛拉特人聯系。
1543年達延汗去世之後,他的孫子博迪繼承了汗位。
雖然廣大的領土被達延汗的眾多子孫瓜分,但從1544年到1634年蒙古帝國的汗位一直穩固的在達延汗的長支後裔察哈爾部中傳承,歷經博迪汗(1544-1548年)、庫登汗(1548-1557年)、圖們札薩克圖汗(1557-1593年)、徹辰汗(1593-1604年)和林丹汗(1604-1634年)。
總體一句話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善待造福百姓的政權方可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