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一辦法讓士兵從不餓肚子,二戰日本效仿,卻餓死50000人。《網路歷史》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出生在蒙古,自幼在草原上長大,騎馬就是從小必備的基本功,加上生活在戰亂不斷的年代,不但會射箭,還善騎射。

他英勇善戰,強悍無比,不僅在中國打遍天下無敵手,建立了元朝,更是帶領他的部隊南征北戰,征服很多地方,功績幾乎達到整個亞歐大陸。

我們知道,戰爭中必須糧草先行,那麼成吉思汗帶領的是一支馬的部隊,外出大戰大車小車拉糧草必然會耽誤行程,如果真的要外出就拉滿糧草,想必也不可能征服那麼多地方。

即便是從他生活的大草原到達南宋政府所在的建康,已經是氣喘籲籲,也無心打戰了。

那麼成吉思汗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呢?

成吉思汗的部隊以蒙古人為主,而蒙古人一直都生活在草原上,逐水草而居,沒有固定的生活的地方,所以也不像中原地區的人那樣可以開辟土地,耕田種地,收獲糧食。

但是,蒙古人雖然沒有田地,不能種莊稼種菜,卻每家每戶都有很多牛羊馬,殺牛羊馬吃肉就成了蒙古人的習慣,肉成了他們的主要食物。

直到今天,蒙古人依然以肉食為主,飲品也以牛奶、羊奶為主,零食也基本上不是各類肉品就是奶制品。

於是打戰的時候,成吉思汗就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既然大家喜歡吃肉,那就帶著肉,餓了就能吃。

而他帶的肉又不同於一般,而是可以移動的,也就是馬匹。

馬匹在其他地方罕見,而在蒙古草原於是家家戶戶都有,並不缺少。

所以,他每次外出大戰就帶了足夠的馬匹,一部分作為戰馬,一部分作為糧食補給,餓了就把馬殺了吃肉。

這樣既減輕了部隊的負擔,還能解決溫飽問題,更不會耽誤行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日軍也想效仿成吉思汗的做法,隨軍帶上各種搶奪來的動物,當作糧草補給,卻不能因地制宜,導致戰爭中餓死了50000多人。

成吉思汗的做法是根據士兵的生活習慣和作戰需求選擇的隨軍帶戰馬,既可以根據需要調整馬匹,還可以當作糧食,殺了吃肉。

他的這一做法深得士兵們的喜歡,這些跟隨成吉思汗四處打戰的士兵,自幼就是以肉充饑,在戰爭中還能隨時吃到肉,無論走到哪兒,士兵們都不需要改變飲食習慣,這是非常難得的,自然欣喜異常。

所以,這支部隊才能一直保持戰鬥力,也願意跟隨成吉思汗到處征戰,這支部隊也被稱之為馬匹上的部隊。

二戰的時候,日軍也想效仿成吉思汗的做法,堅持打戰的三光政策,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吃喝完之後,把餘下的可以食用的當作軍隊補給的家畜一並帶走,餓了就殺了這些家畜吃肉,補充糧食。

可是日軍卻忽略了一點,成吉思汗的馬隊都是經過訓練的,說走就走,說停能停,並不是隨意搶奪的動物。

而這些日軍卻把搶來的大象、猴子也帶在軍中。

戰馬是經過專業訓練的,即便是沒有訓練過的馬群,在放養的時候也是成群結隊,非常聽話,而肆意搶奪來的動物隨意聚集在一起,並不聽從指揮,一聽到響動就四散逃跑。

尤其是聽到槍響,但是嚇得魂不守舍,立刻作鳥獸散。

日軍在攻打印度的時候,帶著各種小動物準備做糧食,卻沒想到戰爭剛剛開始,小動物就逃竄了,導致日軍沒有糧食補給,活活餓死了50000人。

《天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