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然而在絕對實力面前,民心又會顯得如此脆弱不堪。
在元末亂世,坐擁蘇杭富庶之地的張士誠深得百姓信賴,可他不僅沒有得到整個天下,反而落得個絕食身亡的下場。
1367年10月,徐達攻破平江城,活捉張士誠。
在押解回南京時,徐達特意派遣張士誠信賴的部下李伯升隨同,防止他出現意外。
當李伯升發現坐在囚車中的張士誠時,難言悲泣,嘆道:
『當初我們兄弟十八人聚眾起義,殺入高郵城,面對百萬元軍,尚且不懼。
然而,占據三吳,擁兵數十萬後,你貪圖享樂,驕奢淫逸,全然忘記了高郵之危。
事到如今,又有何面目見昔日戰死的兄弟呢?』
張士誠滿臉驚愕,十分詫異,他責怪道:『這些話,你為何不早點跟我說?』
李伯升不怒反喜,他未曾想到,直到此刻,張士誠都沒有意識到他失敗的根源在哪裡。
望著驚詫錯愕的張士誠,李伯升斥道:
『滿朝文武,都是你的族人和親戚,你每日歌舞達旦,我們這些老兄弟,連見你一面的機會都沒有,如何跟你說?』
張士誠聽完,默然良久。
抵達南京後,張士誠羞愧難耐,不願受到朱元璋的侮辱,毅然絕食而死。
聽聞張士誠已死,朱元璋長嘆一口氣,笑道:『死得好』
那麼張士誠是不是如李伯升所說的那樣任人唯親呢?他與三吳百姓的關系如何?朱元璋又為何說他死得好呢?
仁慈的私鹽販子
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提出『官山海』政策,對鹽和鐵實行壟斷經營。
數百年後,漢武帝重用桑弘羊,主持『籠鹽鐵』,將鹽鐵經營權收歸官府,實行專賣。
然而,每到王朝末期,朝廷官員為了大肆收刮民脂民膏,總會有意提高鹽價,大發國難財。
官鹽的暴利不僅會滋生腐敗,還會將私鹽販子推上歷史的舞臺。
在元末,賣身官府充當運鹽夥計的江蘇泰州人比比皆是。
而這其中,有一個著名的私鹽販子,就是張士誠。
張士誠有兄弟三人,他們都是泰州白駒場鹽池的運鹽人。
利用接觸官鹽的機會,張士誠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他『劫富濟貧』,對待窮苦百姓、同行,他將自己冒著生命危險盜來的官鹽免費贈送;對待為富不仁的惡紳,張士誠又會利用手中的私鹽狠敲他們一筆。
因此,富戶們對張士誠厭惡到了極點。
他們聯合起來去官府告狀,借機逼迫張士誠兄弟為他們走私官鹽。
那些有錢的武人對張士誠更是不屑一顧,輕則辱罵,重則毆打,完全沒有將他當作人對待。
張士誠平日裡沉默寡言,卻極有心機。
在弓弩手丘義將他們兄弟逼入絕境後,張士誠振臂一呼,聯手李伯升等14人,沖入丘義家,殺掉丘義,放火焚燒了富戶的房子、倉庫,走向反抗元朝暴政的『光明大道』。
張士誠與5年前方國珍在臺州起義時有異曲同工之處,他們都是遭到了當地土豪劣紳的壓迫、剝削,不得不鼓起勇氣,揭竿而起。
然而,張士誠起義是為了反抗元朝的統治者,而方國珍則是打著造反的旗號,謀求招安。
因而,張士誠麾下聚集了大批不滿元朝統治的良善百姓,他們才華橫溢,卻又心思單純。
張士誠殺掉江浙行省參政趙璉,攻占興化後,受到鹽政迫害的百姓紛紛來投奔,在極短的時間內,張士誠就手握數萬兵馬,擁有了與元朝叫板的資本。
張士誠起義時,方國珍已經造反5年了,三降三叛,坐穩浙江行省參政的位置。
而韓山童、徐壽輝的南北紅巾軍也與元兵對抗兩年有餘,互有勝負。
因此,元廷內部對各地叛亂應接不暇,多以招安的方式暫緩義軍生事。
盲目自大的張士誠
1353年,張士誠糾結一萬餘人,圍攻高郵。
面對元廷送來的『萬戶』職位,張士誠理都沒理。
他執意攻打高郵,趁平叛將領察罕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互相內鬥時,誘殺高郵守將李奇,並在高郵自稱『誠王『,建國『大周』,公開與元朝分庭抗禮。
張士誠建國稱王的舉動暴露了『農民起義』的短視。
在黃河以南,有徐壽輝的天完國,還有韓林兒的大宋,他們無一例外成了蒙古大軍的絞殺對象。
而與徐壽輝、韓林兒實力差距極為明顯的『誠王』張士誠,僅這一個舉動,就將自己變成了元軍的活靶子。
一年後,元相脫脫領兵百萬,南征張士誠,將張士誠的部隊死死地圍困在高郵城內。
當時,脫脫鐵了心要拿張士誠開刀,殺雞儆猴,多次拒絕張士誠的投降,張士誠更為自己的招搖舉動後悔不已。
然而,張士誠的運氣非常好,就在城破人亡的時候,脫脫遭到朝臣陷害,元順帝將他押赴吐蕃,趁機結果了他的性命。
脫脫一死,元兵再無戰鬥欲望,張士誠適時反撲,不僅擊敗了元兵,還奪取了揚州等地,間接擴大了他的地盤。
在元兵潰敗後,張士誠又以他的弟弟張士德為大將,援救『隊友』朱英。
張士德強悍有謀,是張士誠諸弟中能力最強的一位。
他將朱英解救出來後,又接連攻下江陰、無錫,兵鋒直指蘇州。
當時,元軍主力被韓林兒牽制在淮河流域,無暇救援蘇州。
而張士德又來得突然,打了平江路總管貢師泰一個措手不及。
因此,元廷在江南的賦稅重地瞬間落入張士誠手中。
張士誠自起兵後,堪稱順風順水,除了遭遇脫脫的重兵襲擊外,幾乎沒有遇上任何強敵。
這要多虧了韓林兒抵抗元軍、察罕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的內鬥。
躲在韓林兒身後的張士誠坐擁蘇吳之地,已然成為實力最強的一支力量。
在三吳,張士誠修建弘宏館,開科取士,賑濟災民,與百姓秋毫無犯,飽受元朝統治者近百年剝削的三吳百姓首次感受到了『皇恩浩蕩』。
然而,歷史無數次的證明,想要成為天下之主,光有民心是不夠的。
張士誠的南邊,是投降元廷的方國珍。
自從張士誠占領平江後,方國珍就倍感壓力巨大。
他抓住元廷圍剿張士誠的機會,領兵攻打平江。
當時,張士誠麾下兵力強大,步騎兵驍勇無比,大將呂珍、史文炳更是萬夫難敵。
可是,遭遇方國珍後,張士誠才真正領略到了何為戰爭。
在方國珍的攻擊下,張士誠七戰七敗,一直退守到平江城內。
然而,張士誠也有他自保的手段。
在元末亂世,各路梟雄一貫奉行『打不過就投降』的戰術,連勇猛剛強的朱元璋都像擴廓帖木兒寫過請降信,更何況心思深沉的張士誠。
成為元廷的降軍,讓張士誠恢復了往日的地盤。
由於地處東南沿海,物資豐盛,再加上缺乏戰事,張士誠的兵力很快就得到了恢復。
當時,朱元璋已占領金陵,鉗制皖南、浙東,越來越靠近張士誠的地盤。
在攻打鎮江時,張士誠與朱元璋兩路大軍終於碰到了一起。
面對張士誠,朱元璋的姿態擺得很低,他讓楊憲前往張士誠營中投遞『和平信』。
卻不料,張士誠非但沒有回復朱元璋,還將楊憲扣在了營中,任憑朱元璋多次索要,張士誠都置之不理。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
張士誠的傲慢態度讓他非常不爽,他先讓徐達在鎮江擊敗張士誠,後派湯和攻打常州,再破張士誠大軍。
兩番交戰,張士誠與朱元璋的梁子算是結下了。
絕粒自盡
1357年,朱元璋又想起了張士誠,他讓徐達攻打宜興,並趁勢俘虜了張士誠的弟弟張士德。
而在太湖戰場,朱元璋麾下大將廖永安也成了張士誠的俘虜。
張士誠想要以廖永安換回張士德,可卻遭到了朱元璋的拒絕。
在朱元璋看來,用廖永安換張士德,他吃了大虧了。
可他不曾想到,張士德是一個非常有骨氣的人。
張士德被捕後不久,就絕食而亡了。
張士德的死亡,將張士誠徹底推向了朱元璋的對立面。
然而,失去張士德,卻是張士誠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沒有張士德,就沒有張士誠的三吳之地;沒有張士德,張士誠根本坐不穩這半天天下。
張士德死後不久,張士誠就與元廷交惡。
他不顧群臣勸阻,執意稱帝。
任用才識平庸的張士信為相,沉醉於歌舞升平之中,全然忘記了創業時的艱難。
對於跟隨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張士誠則完全將他們拋棄。
滿朝文武都是應聲附和的親屬、家眷,張士誠的朝堂聽不到一絲諫言,隻有阿諛奉承。
1363年,陳友諒領兵60萬攻打朱元璋,在鄱陽湖與之決戰。
作為陳友諒的『盟友』,張士誠兼顧兩面夾擊朱元璋的任務。
然而,張士誠畏首畏尾,僅僅派遣5萬兵馬試探性地進攻朱元璋。
在長興城遭到耿炳文的襲擊後,隨即撤兵。
鄱陽湖之戰進入尾聲時,陳友諒遭到了全面潰敗。
朱元璋麾下大將徐達也已抵達金陵,防備張士誠。
張士誠再想坐收漁翁之利,已然是不可能。
陳友諒死後,張士誠成了朱元璋的眼中釘、肉中刺。
他以徐達為帥,統兵伐吳。
李文忠、常遇春先後占領杭州、湖州,進而逼近平江。
在平江,張士誠仍舊手握數萬精銳,城內百姓對他感恩戴德,扶老攜幼的登上城樓幫他守城。
可是,那些昔日跟隨他的將領卻一個個遠離張士誠而去。
就連李伯升,也轉而成為了徐達的說客。
張士誠投降後,李伯升曾與他進行過一番痛徹心扉的長談。
可以想象,張士誠若是沒有掉入享樂的深淵,像朱元璋那樣奮起拼搏,他的未來,未必會比朱元璋差。
抵達南京後,張士誠絕粒自盡,暴亡於牢中,年僅46歲。
他的死對朱元璋是一件好事,作為元末梟雄,朱元璋委實沒有想到處理他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張士誠被俘後,他的妻子、兒子紛紛躍入火中,自焚而死。
朱元璋通過折磨競爭對手的家人獲取快感的行為,在張士誠妻兒身上,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