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曾身為元朝官員的他,其家族為何能一躍成為大明第一名門?《網路歷史》

明成祖朱棣在登上皇帝寶座後曾大封在靖難之戰中的諸位功臣。

這些功臣中雖然建文舊臣曹國公李景隆因打開南京城有功,而位列靖難功臣之首。

但是,從後面各功臣及其家族發展來看,朱棣冊封的靖難功臣中含金量最高的其實隻有四位,那便是河間王張玉、東平王朱能、金鄉侯王真、榮國公姚廣孝。

這四位功臣為了朱棣能夠坐上皇位立下了汗馬功勞,最終四人也都以臣子之身配享太廟,受後世祭奉。

對古代的臣子來說,配享太廟這可以說是頂天的榮譽了,幾乎是每個臣子的終極夢想。

但是在這四位功臣中有三位是在活著的時候受封的,隻有一-位是死後追封的,這個人便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人公–張玉。

一、仕宦元朝,能力不凡

張玉(1343年一1401年),字世美,今河南開封祥符人,明朝靖難名將。

其一生可以說是波瀾起伏。

張玉年輕時期,社會正處於元朝統治下。

眾所周知,在元朝統治時期,當時社會存在不成文的民族分治政策,即『四等人制』。

元朝建國初期將國內民族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

第一等級:蒙古人,元朝的統治民族;第二等級:色目人,跟隨蒙古人西征,從中亞和東歐來到元朝生活的外國人;第三等級:漢人,主要指準河以北的漢族、契丹族和女真族;第四等級:南人,淮河以南的漢族和少數民族。

張玉是河南開封的漢人,開封在淮河以北。

所以,按照元朝的等級制度看,張玉算是排在第三等級的漢人。

雖比第四等級的南人高一級,但畢竟是漢族,在異族的統治下,其他民族不僅很難受到重用,甚至還是被壓迫被剝削的對象。

但是即使是在如此苛刻的社會大環境下,張玉最後仍然做到了元廷的樞密知院,可見其人非常優秀,能力超強。

二、投降明朝,嶄露頭角

元朝統治末期,群雄競起。

最後,朱元璋從各路諸侯中殺出一條血路來,最終擊敗各方對手,建立了大明王朝。

元朝殘餘更是被朱元璋趕到了北方草原茍延殘喘。

張玉身為元朝官員,和元廷政權一起到了 漠北草原。

此後大明和北元朝廷不斷交戰。

明洪武十八年的那場對元戰爭中,張玉在元廷兵敗後投降了明朝。

張玉投降後,作為俘虜,便被分配到了北平的明軍中當大頭兵。

本來按照常理來說,張玉後來的人生大概會有兩種可能:運氣好的話,他會在北平的明軍中當個中下層將領的官職,然後他這一生也就止步於此了;要是運氣不好的話,很大可能會在戰場上就死掉了。

但事實證明,張玉這個人不僅才能非常出眾,運氣更是好得出奇。

在投降明朝沒多久,張玉便有幸在1388年跟隨明朝大將藍玉參加著名的捕魚兒海戰役。

捕魚兒海戰役既是名將藍玉封神的一戰,同時也是張玉命運轉折的一戰。

在這一戰中張玉因功被授為濟南衛副千戶,後升任安慶衛指揮僉事。

隨後張玉又隨藍玉征討遠順、散毛諸洞。

他在次年驅逐犯境元軍,一直追擊到鴉寒山,後被調往燕山左護衛,仍任指揮僉事,成為了當時在北平就藩的燕王朱棣的手下。

就這樣,張玉遇到朱棣,那麼他的前途富貴便和朱棣綁在了一起,一榮俱榮,損俱損。

遇到朱棣也成為張玉此後人生的重要轉折點。

在朱棣手下,張玉並沒有泯滅於眾人,而是繼續展示自己超強軍事才能,多次跟隨朱棣出塞征戰。

因作戰驍勇,又足智多謀,逐漸受到朱棣的賞識與器重,與朱能一起被朱棣倚為左右手。

三、隨主靖難,戰死沙場

明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朱元璋駕崩,朱允炆即位,為建文帝。

建文帝朱允炆一上臺沒多久便在一眾文臣的忽悠下暴力削藩。

最後,鎮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扛起靖難大旗,發兵造反。

而張玉便在這場靖難之役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率兵奪取北平九門控制全城、迫降遵化守軍、奪取永平和密雲,以二衛精銳充實燕軍等。

正是因為有了張玉這樣的有勇有謀的大將,朱棣才能在靖難之役初期占領先機,不然早就被北平都指揮使殺死於燕王府中了。

等建文帝發現燕王這藩並不是很好削之後,便派老將耿炳文北上平叛。

張玉給朱棣獻計,並且自己親自當先鋒,夜襲敵營,最後在真定大敗耿炳文大軍,這一戰不僅繳獲南軍糧草輜重無數,還虜獲了許多敵軍將領,最重要的是這一戰使得燕軍士氣大振。

因為耿炳文大敗,使得建文帝朱允炆大怒,於是他決定臨時換將,便把大明初代戰神李景隆派到前線,更是以五十萬傾國兵力相托。

李景隆到達北方後,便打算發兵攻打北平。

在此危急時刻,張玉獻計朱棣去大寧找寧王朱權借兵,因為朱權不僅掌握大量的兵馬,其禦下還有威震草原的朵顏三衛。

最終朱棣北上襲取大寧,收編了寧王朱權所部兵馬,實力大增。

回師途中在會州朱棣開始整編軍隊。

燕軍被編為中前後左右五軍,張玉來統領中軍。

最終不僅回師救援北平成功,還於鄭村壩之戰中擊敗李景隆,大破南軍,李景隆帶領手下殘餘倉皇南逃。

後張玉率部馳奔白溝河再次大敗李景隆。

之後張玉更是率軍連奪德州、滄州,一路上勢如破竹、橫掃南軍。

此時的燕軍在北方戰場上接連大破建文帝的南軍,士氣正盛。

幾乎所有的燕軍將領都覺得他們會繼續勝下去,然後一路攻到南京城下。

沒過多久,朱棣大軍便在攻城中碰到了硬茬,那個人便是東昌守將歷城侯盛庸。

1401年1月,燕軍進攻東昌,守將盛庸背城列陣將朱棣大軍團團圍住,朱棣首先率軍沖擊南軍左翼,失敗後又沖其中堅,最終還是沒能成功,而被盛庸大軍重重包圍。

張玉、朱能兩位大將為了搭救主公朱棣,分兵兩路。

最後朱棣與朱能會合,二人最後率軍趁機突圍出去了。

但是消息不對等,此時的張玉還不知朱棣已經被朱能救出,仍在陣中沖殺,最後在殺了數十人之後傷重力竭而死,時年五十八歲。

朱棣得知張玉的死訊後痛哭不已。

四、靖難成功,身後哀榮

公元1402年6月,朱棣攻入南京,李景隆趁機打開了南京城大門。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燕王朱棣於南京皇宮即皇帝位,成為大明的第三位皇帝。

這場歷時4年的靖難之役也由此畫上了句號。

朱棣上位後第一件事便是大封靖難功臣。

因此時張玉已死,朱棣隻能追贈張玉為都指揮同知。

但這樣朱棣覺得還是不夠,於是同年九月,張玉又被追贈為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榮國公,謚號忠顯。

張家不僅張玉一人受封,張玉的長子張輔,因其也跟隨張玉參與了靖難之役。

所以,朱棣登基後,張輔便因功封信安伯。

從此,張氏家族從張玉開始,再到張輔,慢慢地成為明朝有名的勛貴家族。

張輔後面在永樂二年跟隨朱能南下平安南,因朱能途中突然逝世,張輔便一人挑起大梁,率軍出戰,最後大勝而歸。

加上此後張輔更是多次跟隨朱棣北征草原,慢慢成長為朱棣手下不可或缺的大將,極受朱棣倚重。

於是永樂六年,張輔憑借軍功受封英國公,在軍中威望極高。

而張輔的英國公爵位也並未如其他功臣那樣因各種原因中斷,而是子孫世代傳襲,共歷八世九代,至明亡而絕。

英國公張輔歷經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四朝,深受每一朝皇帝的重用,張家在張輔極其兒子時期權勢達到頂峰,一躍成為大明第一名門,甚至作為後族徐家也難以與其披肩。

縱觀張玉這一生,可謂是波瀾起伏,極其不平凡。

從早年仕宦元朝,到後來投降大明,機緣巧合之下因軍功成為朱棣的部下,再到跟隨朱棣奉天靖難而戰死東昌。

這幾十年轟轟烈烈。

雖說最後沒能活到朱棣靖難成功的那一天,而略有遺憾。

但是他最後得遇明主,得遇良機,他的家族也因為他而最終由寂寂無名的普通門戶,一躍為大明第一勛貴世家,並且在有明一朝兩百多年的時間裡長盛不衰。

從長遠看來,張玉這一生也是值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