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誠敗給朱元璋後,為什麼一直被吳地人民懷念?《網路歷史》

 

在江蘇省的蘇北、蘇中地區,有很多人把睡覺叫作『上蘇州』或『到蘇州』,睡醒了叫『從蘇州回來了』,催促別人睡覺叫『你還沒上蘇州啊』,這種奇特的方言現象,原來和六百多年前的一段歷史有關。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王朝,不久就將江南蘇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五府的大量居民遷徙到人煙稀少的江淮地區,史稱『洪武趕散』,這些移民再也回不去故鄉,隻能在夢中重歸故鄉,於是『上蘇州』、『到蘇州』便是因此逐漸成為睡覺的代稱詞的。

那麼朱元璋為何要將這些地方的人民遷移到北邊的江淮地區呢?

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個原因是在元朝末期,公元1343年,黃河決口,次年受災區不斷擴大。

1351年朝廷為治理黃河強征民工15萬,致使江淮地區負擔大增,人民流離失所。

元末農民起義興起,江淮地區更是戰亂頻繁,人口銳減,到了明朝建立之初淮河流域已是人煙稀少,所以朱元璋要從江南富庶地區遷移人民來開墾荒地,充實人口。

另一個原因就多少帶點傳說的色彩。

在當地民間傳說中,朱元璋為了報復幫助張士誠的江南人民,才發起『洪武趕散』。

事實這種傳說也不是空穴來風,民國年間《鹽城縣志》所引的凌蘭蓀《凌氏譜》載:』元末張士誠據有吳門,明主百計不能下,及士誠兵敗身虜,明主積怒,遂驅逐蘇民實淮揚兩郡』朱元璋攻打蘇州時,居住在蘇州的人都竭力幫助張士誠,『全城歸附,蘇人不受兵戈之苦』,以致張士誠能守城十月,使『明主百計不能下』。

張符驤《吳王張士誠傳》記載:

城困三載,民皆為王死守,無叛志。

太祖使人徇於城下,父老荷戈答曰:『吾糠秕猶足支數年,豈降汝乎?

百姓得益於張士誠寬柔的統治,不遭兵火,生活富足,自然會愛戴張士誠,從而盡心盡力幫助張士誠守城,致使朱元璋久攻不下,讓朱元璋對此地人民懷恨在心。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面對名將徐達、常遇春的圍攻,張士誠註定難免一敗。

當城破之日,這些百姓又是怎麼做的呢?

黃暐《蓬窗類記》記載:

被困日久,城中食盡。

一鼠售錢三百文,革履鞍䩞,亦煮而充饑,甚危急。

士誠乃集吳民告曰:『事勢如此,吾無策矣,將自縛詣軍門降,以救汝曹,若死守,則城破無噍類矣』民聞伏地長號,有死守志,不聽遣。

張士誠自願投降以救百姓,百姓卻伏地大哭,誓要死守。

城破後,張士誠『悉驅其骨肉登齊雲樓,縱火焚之,而己獨不死,曰:『吾救一城人命』乃就縛,俘至都下』,張士誠焚死家人,獨自前去向朱元璋軍投降,當時『吳民哭聲數十裡』。

張士誠被俘後被押送至應天《南京》,《明史》、《太祖實錄》記載張士誠在到達應天後自縊而死,而朱元璋的兩名部下卻記載了另兩種說法:

上召見士誠,但瞑目不言、不食,賜之衣冠,亦不受。

遂令禦士扛於竺橋,禦杖四十而死。

上命焚瘞於石頭城。

《俞本《紀事錄》》 

械張士誠到京,太祖命縊殺之。

《劉辰《國初事跡》》‍

《太祖實錄》被朱棣及後面的皇帝修訂過,《明史》更是清朝修成,所記載的事情已經經過了一定的美化,這麼說來張士誠的死因還是很值得懷疑。

朱元璋平定吳地後,開始了對偽周《張士誠國號為『周』》的清算。

先將張士誠手下的高官、軍隊的將校官員、各府的官吏及其家屬押送至南京,共約20萬人。

之後便開始對蘇州富戶下手,『《九月》克平江,執張士誠。

十月乙己,遷蘇州富民實濠州』  朱元璋當時在營建中都鳳陽,又『徙江南民十四萬實中都』。

據《中國移民史》統計,洪武年間,蘇北共接收移民81.4萬,主要來自於張士誠所治舊域百姓,而最大的一支則是來自蘇州地區。

朱元璋遷江南人民來充實江淮人口,這是歷史上明確記載的,但原因並不能簡單說是為了報復幫助張士誠的吳地人民,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江浙地區太過富庶,人口眾多,經濟繁盛,而北方的江淮地區則屢遭兵燹,人煙稀少,破壞嚴重,將人口遷去北方,既可以削弱江南的勢力,又可以促進北方快速恢復生產,可謂一舉兩得。

最後來談一下為何張士誠在江南這麼得民心。

元末群雄並起,張士誠出身貧苦,飽受元朝壓迫,自然也加入反元的隊伍。

張士誠當時為了討生活,和鄉親們一起做了私鹽販子,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張士誠秘密聯絡了弟弟三人及壯士李伯升等十七名膽大的鹽民,殺死惡霸,打開富戶的倉庫,將糧食和錢財分發給當地的老百姓,鹽場的鹽丁們共同推舉張士誠為首領,攻下了泰州。

元廷派人拿著『萬戶』的委任狀去招降他們,張士誠嫌官太小,不接受。

他殺死了元廷派來的李齊,偷襲占據了高郵,自稱『誠王』,國號『大周』,年號『天佑』。

三年後,張士誠攻占蘇州、湖州、松江等地,自立為吳王,所占領的地區『南抵紹興,北逾徐州』,大致相當於大部分江蘇加上浙江北部地區。

張士誠為人仁厚,大量士人投奔他,他也能禮賢下士,知人善用。

同時他也安撫流民:『招納流移,安撫百姓,鹽城流民大半歸家』。

還有減免賦稅的措施:『《田賦》悉免夙逋。

賜當年田租十之四,並賜高年粟、帛及貧民粥糜』。

張士誠取消了農民拖欠元政府的所有賦稅,並把當年四成賦稅返還給農民,把地主和富戶的糧食衣物賜給貧民和老年人;在郡和縣兩級行政區分別設立勸農使和勸農慰,帶領當地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桑。

張士誠治下的『大周』,能在元末亂世中,保持較為繁榮的經濟水平,物阜民豐,人民安居,這是很難得的,這與他出身貧苦,知人善用有關。

但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由儉入奢易,他和他的家族也漸漸變得奢侈、驕縱起來,在反元和降元間反復橫跳,也可以看出他並沒有朱元璋的志向遠大。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遭到『洪武趕散』的百姓無疑是亂世中最為淒慘的,他們從江南富庶之地遷徙到荒無人煙的江淮地區,『蘇州』成了夢中的故鄉,隻能在睡覺的時候在夢裡回去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