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大馬士革鋼史,成吉思汗西征,帶來中原大馬士革鋼熱潮。《網路歷史》

清代地理學家鄒代鈞的《西征紀程》中,記載了成吉思汗的孫子,拖雷第六子——旭烈兀,在收富浪國之後的收兵軌跡:

『師還,至失羅子,至賓鐵』

所謂『富浪國』是個非洲古國,也叫阿克蘇姆王國,位於埃塞俄比亞、厄立特裡亞、索馬裡一帶,跟阿拉伯半島隔著紅海相望。

也就是說,從成吉思汗開始征伐花剌子模開始,到他孫子旭烈兀這一代,戰火已經綿延到了非洲,而且蒙元軍隊基本上是以戰養戰的模式,這個叫『賓鐵』的地方,就是被蒙古鐵蹄踏過的地方之一,這時候已經成了一個收兵據點。

那麼這個所謂的『賓鐵』,具體又是個什麼地方?

根據這位清代地理學家自己標的註解:

『賓鐵即當時波斯國基德羅斯部之賓鐵城,在赤道北二十六度十二分,京師偏西五十六度四十三分』

按照現在的定位,這個位置在伊朗境內。

有人可能奇怪,說了這麼多,和中國古代的大馬士革鋼又有什麼關系?

問題出在這個『賓鐵』城上。

中國古代沒有大馬士革鋼這麼個名字,就算有,也一定是個別名,好比古人把阿克蘇姆王國叫成富浪國,而古代大馬士革鋼,學界的許多前人學者,像章鴻釗、張子高、楊根和何堂坤等一致認為,它的別名就叫『賓鐵』,後來演化成了『鑌鐵』。

​之所以這麼斷定,一方面是這兩種材料都來自西域,唐末五代初年,軒轅述所著《寶藏論》中記載:『賓鐵出波斯,堅利可切白玉』,與《西征紀程》可前後呼應①。

另外,從兩種鋼材本身的性質、工藝來說,鑌鐵本身也是一種含碳量不均並帶有花紋的鐵碳合金,鍛刀開型之後,用金絲礬擦拭並打磨光凈,就能顯出花紋來,因為性能優良,古代多用於制作刀劍等兵器。

如此種種,都與大馬士革鋼十分重合。

而『鑌鐵』在中國古代的口碑,也的確匹配得上古代大馬士革鋼的名氣,尤其在明清時期的演義小說裡,鑌鐵儼然是一種神級材料,好比如今在武俠裡談玄鐵。

《西遊記》裡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

『棒是九轉鑌鐵煉,老君親手爐中煅。

禹王求得號神珍,四海八河為定驗』

《水滸傳》裡孫二娘殺惡頭陀奪得、又轉交武松的兩把戒刀:

『別的都不打緊,有兩件物最難的:一件是一百單八顆人頂骨做的數珠,一件是兩把雪花鑌鐵打成的戒刀』

鑌鐵花紋

《三國演義》裡劉關張還在桃園新手村,就有兩個相當有遠見卓識的中南大商進行天使投資:

『將良馬五十匹相送;又贈金銀五百兩,鑌鐵一千斤,以資器用。

玄德謝別二客,便命良匠打造雙股劍。

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重八十二斤。

張飛造丈八點鋼矛』

此外還有《封神演義》中等等,鑌鐵作為打造『神兵利器』的材料,在明清時期熱度可以說居高不下。

為什麼是明清這個時間節點?

這又不免要繞回到成吉思汗和他的後代。

按現有文獻來看,元代以前,鑌鐵在中國古代一直是西域特產,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是作為物產進貢來的。

《魏書·西域傳》中記載:『波斯國,土地平正,出金、銀、石、珊瑚、……金剛、火齊、鑌鐵、……『

然而到了蒙元時期,成吉思汗及其子孫西征,戰火從中亞燒到了西亞,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率領蒙古鐵蹄首次攻破大馬士革城,西域工匠大規模隨軍東遷,中原本土也開始有了成體系的鑌鐵作業。

​元朝廷專門設立了『鑌鐵局』和『提舉右八作司』,作為管理和制作鑌鐵刀劍的機構。

元代生產的鑌鐵環刀『輕停而犀利,靶小而褊』,除了供給上都和大都的怯薛侍衛使用外,少數還用於賞賜有功的戰將。

比如文獻記載,泰定三年《1326》,皇帝賜也速迭爾『黃金五十兩、玉帶一、鑌鐵環刀一』,九月,賜『寶刀鑌鐵撾一,鑌鐵寶刀一』,鑌鐵軍器的賞賜,代表無上的榮譽。

元代環刀

當然,由於鑌鐵本身的稀缺性,元朝廷對鑌鐵兵器的管控也相當嚴格,民間不允許私自買賣和制造。

至元二十八年《1291》,一個叫魏得榮的商人私賣環刀,就和買主李仲璋一起被刑部幹預了。

而且出於嚴格的匠戶制度,鑌鐵匠人必須父傳子承,世代為匠,不準改行,亦不得參加科舉考試,直到清朝乾隆時期,匠戶制度才被廢除,許多匠戶後人生活在北京周邊的河北、山西、山東一帶,有些人仍以打造刀劍為生。

工坊的前身上谷刀坊,即是由匠戶後人創立,張勇的曾祖在民國時期學成手藝,有幸主持上谷刀坊,專門打造雪花鑌鐵刀劍,然而中間風雨飄零一度關停。

刀劍的盛衰史,也向來與戰火休戚與共。

註:①關於鑌鐵的來源還有另一種推論,認為它來自今克什米爾地區,古時候叫罽賓,這也是為什麼叫『賓鐵』。

這兩種推測在某種程度上並不沖突,克什米爾地區在印度以北,古代大馬士革鋼最初由印度出口到波斯大馬士革,名烏茲鋼,由大馬士革工匠鍛造成大馬士革刀,後聞名於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