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一戰持續了兩三年,在古代絕對不算長。
筆者給大家科普一下,在古代如果發生戰爭,士兵們對於回家是遙遙無期的。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便是戰爭中士兵們的真實寫照。
對於朱元璋來說,鄱陽湖一戰卻是一生中最驚心動魄的戰鬥。
這場戰爭至關重要,朱元璋奮戰多年能否奪得天下,全看這一場戰爭了。
而這場戰爭朱元璋卻處於弱勢,敵眾我寡,情勢十分嚴峻。
雖然這場戰役最終以朱元璋的勝利和陳友諒戰死而結尾,但朱元璋一直心有餘悸。
朱元璋可是草根皇帝,最苦的時候當過和尚,一路走來肯定經歷了很多戰爭。
可以說他手上沾滿了鮮血,而他本身也是一個殺人狂魔,那麼為什麼和陳友諒的這一戰令他後怕呢?筆者梳理了4個原因。
其一,敵眾我寡,軍心潰散。
在當時,實力僅次於陳友諒的是張士誠,但朱元璋和陳友諒都知道他們才是彼此真正的敵人。
因此,朱元璋決定先下手為強——提供錯誤信息,讓陳友諒帶巨艦來到湖面狹窄的龍灣。
即使這樣,朱元璋的壓力依然很大,他手中隻有20萬兵力和幾十艘小船,但陳友諒手中則有60萬士兵和上百艘巨艦。
對於這場戰役,除了劉伯溫幾乎沒有人支持朱元璋。
就連朱元璋的部下糾結的問題也是到底是投降還是逃跑,更不要說基層士兵了。
軍心渙散,很多士兵都做好了逃跑的準備。
如果不是因為陳友諒會殺俘虜,估計他們就要選擇投降了。
最後還是朱元璋下令斬逃兵,才勉強遏制住這一現象。
其二,天時地利難以預測。
據野史記載,在交戰的第二天凌晨時分,上天有意助朱元璋,刮起了東北風。
朱元璋牢牢抓緊這個機會,派人偷偷潛伏過去,點燃了陳友諒的戰艦。
而陳友諒的戰艦早已用鐵索相連,一個都無法逃脫。
不過在正史中,這場戰爭的轉折點在於雙方激戰之時,正好潮落,導致陳友諒的巨艦擱淺。
但不論是風還是潮,這都是朱元璋無法控制的。
即使他身邊有一位神機妙算的劉伯溫,也不敢保證在恰當的時侯上天會幫助他。
戰場上戰機轉瞬即逝,成王敗寇也隻取決於一瞬間。
其三,如果不是陳友諒驕傲自大,朱元璋難以取勝。
陳友諒認為自己的艦隊可以完勝朱元璋的士兵。
因此他從來沒想過在朱元璋賭上全部兵力和他決一死戰之時,派出部分兵力直接偷襲朱元璋老巢。
其四,陳友諒後期軍心潰散,失道者寡助,朱元璋鉆了這個空子。
一名大將為報殺父之仇,潛伏陳友諒身邊多年,在其決戰的關鍵時刻謀反。
這樣的一支隊伍,人心不齊,當然打不了勝仗。
陳友諒幾十萬的大軍哪還有當初的氣勢,被朱元璋幾萬兵力拿下。
筆者認為,古時的戰爭,人數相差如此之大,陳友諒戰敗歸根結底還是怪他自己。
我承認,朱元璋在軍事方面能力超群,但是這場戰爭的勝利還是要歸結於陳友諒的自大。
總的來說朱元璋之所以怕,其實是一種後怕。
他能夠贏得勝利,也依靠很大一部分的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