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手握60萬大軍,為什麼敗給了擁兵20萬的朱元璋?《網路歷史》

陳友諒《1320年-1363年10月3日》,原名陳九四,湖北沔陽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

公元1359年,陳友諒挾徐壽輝,移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次年,在采石殺徐壽輝,自立為大漢皇帝,年號大義,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

陳漢與明夏、韓宋、朱元璋的西吳,分據南方,與北方的元朝分庭抗禮。

對於陳友諒建立的陳漢,一方面堅持抗元,另一方面也和朱元璋作戰。

不過,雖然陳友諒手握60萬大軍,但是,其最終還是敗給了隻有20萬兵馬左右的朱元璋。

那麼,問題來了,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陳友諒在手握優勢的背景下,為什麼還是輸給了朱元璋呢?

首先,根據史料記載,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陳友諒再出兵進圍攻江西洪都《今江西南昌》,水陸兩軍號稱60萬人,陳友諒還動用水陸兩棲作戰。

同年七月,朱元璋親率20萬人救洪都,出身原元軍水師叛軍的陳友諒於是撤圍,在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選擇所擅長水戰迎戰朱元璋。

鄱陽湖之戰又稱鄱陽湖水戰、鄱陽湖大戰,此戰,朱元璋乘陳友諒軍久攻堅城受挫,分兵據守鄱陽湖口,先斷其退路;繼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殲其主力;後水陸截擊,全殲陳軍於突圍之際。

由此,對於朱元璋來說,雖然隻有20萬大軍,卻以少勝多,擊敗了擁有60萬大軍的陳友諒。

對此,在筆者看來,陳友諒之所以敗給了朱元璋,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一方面,在鄱陽湖之戰前,陳友諒的大軍攻城受挫,也即在氣勢上正處在低谷之中。

在鄱陽湖之戰前,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鎮守洪都《今南昌》。

對此,陳友諒帶六十萬大軍圍攻洪都。

守將朱文正按朱元璋堅壁挫銳的計謀,頑強堅守,抗擊陳友諒軍。

此戰,朱文正堅守洪都85天,大量消耗陳軍的有生力量,為朱元璋進行反攻贏得了時間。

由此,在決戰之前,陳友諒的大軍就因為攻城不克而疲憊不堪,在士氣上明顯低於朱元璋的大軍。

眾所周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在古代歷史上的戰爭中,士氣對於戰事的走向起到了重要影響。

比如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長勺之戰中,魯國就因為士氣上的領先,得以戰勝強大的齊國。

同樣的道理,在鄱陽湖之戰中,朱元璋的大軍氣勢正盛,而陳友諒則銳氣全無。

另一方面,因為兵力上的劣勢,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中采用了誘敵之計。

根據史料記載,針對陳友諒求戰心切、驕傲輕敵的心理,采取誘敵深入、設伏聚殲的方針。

通過一系列的手段後,朱元璋誘使陳友諒大軍的巨艦由大江深入較狹窄的新河,舍舟登岸,也即讓陳友諒大軍的長處無法發揮出來。

最後,在古代戰爭中,用自己的長處攻擊敵人的短處,是獲得勝利的重要途徑。

與此相對應的是,用自己的短處攻擊敵方的長處,顯然是自取敗亡。

而在鄱陽湖之戰中,陳友諒恰好犯了這一兵家大忌。

此外,在鄱陽湖之戰中,朱元璋的手下徐達身先士卒,率艦隊勇猛沖擊,擊敗陳軍前鋒,也是其能夠笑到最後的重要原因。

對於陳友諒來說,最終在鄱陽湖之戰中敗亡。

在此基礎上,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攻下武昌,陳友諒的兒子陳理投降。

因為奪取了陳友諒的疆域,朱元璋逐漸成為元朝末年最強大的諸侯,這也為其建立明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對此,你怎麼看呢?

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