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4月,河北、河南就率先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紅巾軍農民大起義。
此後,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幾乎同時湧現出了眾多地方反元勢力。
徐壽輝、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南方反元勢力在長江流域快速發展、相互爭奪勢力范圍、打得不可開交時,長江北岸、黃河流域的北方反元勢力也一度將戰火燒到了元大都北京附近,隻是由於其軍事實力當時還不夠強大,尚未對元蒙政權的生死造成嚴重威脅。
上圖_ 陳友諒《1320年-1363年10月3日》,原名陳九四,湖北沔陽人
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0月,朱元璋在武裝清除了長江以南的張士誠、陳友諒等地方反元割據勢力後,即刻指派徐達、常遇春率明軍25萬揮師北上,開始有組織的北伐。
次年2月,朱元璋在江南重鎮南京宣佈稱帝,創建大明王朝,號洪武。
與此同時,常遇春率領的明軍主力一部15萬人,也於當年10月順利攻破元大都北京。
至此,異族統治中原漢人長達98年的元蒙王朝,宣告徹底覆亡。
然而,讓人感到費解,且一直引發學者爭論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既然在組織明軍大規模北伐之前,曾與陳友諒、張士誠等南方反元割據勢力在長江流域武裝廝殺了將近10個年頭。
這期間,尚且擁有北方半壁河山,保存有三分之二有生力量,且占據中原有利地形和黃河、長江天險的元蒙中央政府,為什麼不充分利用這個空檔,在長江北岸建立沿江防禦體系,強力阻止南方反元勢力北上呢?
上圖_ 元末農民起義
但是,從事後發掘的歷史檔案資料看,元朝中央政府當時之所以沒有這麼做,也沒打算這麼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由於體制的高度腐敗、經濟的嚴重凋零和各級政府官員的不作為、亂作為。
截止元至正十年《1350年》,元朝中央政府一級的財政收入,已連續十年呈現嚴重銳減態勢。
而北方反元勢力井噴式的爆發,則給長江北岸黃河流域的農耕經濟帶來毀滅性打擊,水利失修、土地荒蕪、流民四溢,勞動力銳減,更給元蒙政治集團捉襟見肘的財政狀況雪上加霜。
也就是說,彼時的元朝中央政府已無錢、無力、也無意有效組織力量,在長江北岸建立強大的沿江防禦體系,正面抗拒南方反元勢力的北上。
上圖_ 蒙古大軍
第二,由於國家政治和經濟管理鏈條的薄弱與斷裂。
那些原本忠於大元王朝的軍隊,特別是裝備精良的蒙古騎兵部隊,在與地方反元勢力的長期消耗戰中,因為逐漸喪失了中央政府在經濟上的強力支持和政治上的有效管轄,他們開始在軍隊的地方化、流寇化和軍閥化的道路上愈行愈遠。
即如李思齊、張良弼、察罕鐵木爾和孛羅鐵木爾這樣一些元蒙軍事集團的所謂骨幹將領,也開始向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的消極態勢發展。
元朝中央政府尚能完全管控的地域,事實上隻剩下大都北京及其周邊一些地區。
上圖_ 元順帝孛兒隻斤·妥懽帖睦爾《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3日》,元朝第十一位皇帝
第三,更為重要的是,進入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後,元蒙王朝中央政府內部的權力之爭和血親內訌,也開始進入白熱化、膠著化、表面化狀態。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至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的五年時間裡,元順帝孛兒隻斤·妥懽鐵木爾與其長子《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之間爆發的宮廷權位之爭,幾乎將大都北京搞得天翻地覆。
這種情況下,一些原本忠於朝廷的拱衛部隊和內務部隊,也因政治站位和利益走向不同,形成了水火不容的兩大派系,隨時準備各為其主,決一死戰。
上圖_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
與此同時,元順帝與皇太子之間的權力之爭,也引發了北方地區各主要軍閥門派之間的大規模混戰,其慘烈程度和對經濟社會造成的破壞力,絲毫不比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之間的血戰遜色。
1368年6月,當徐達、常遇春北伐軍抵達河北境內,準備圍攻大都北京時,元蒙北方各軍閥之間的混戰還遠沒有停歇。
也正由於這個原因,徐達、常遇春率領的北伐軍所到之處,元軍的抵抗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整建制的投降,成為當時元蒙政府軍的主要選擇。
上圖_ 元朝官員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也是間接影響北方元軍對明軍作戰不力的內在成因。
那就是北方元軍軍人的民族基本構成和軍官作戰思想及思維方式的高度中原化。
大元王朝進入末期以後,元軍的主力,早已不是當年那個氣勢如虹的蒙古輕騎兵部隊,而是一支以漢兵漢將為主體的、帶有嚴重雇傭軍性質和漢軍文化色彩的準軍閥部隊。
甚至那些暫時還保留著一定蒙古軍人比例的元軍精銳主力,如王保保、察罕鐵木爾和孛羅鐵木爾所帶領的蒙古王牌軍,從軍官到士兵,也都基本中原化了。
他們吃漢人食物,穿漢軍軍服,改漢人姓氏《如王保保》;一些高級軍官甚至學漢人樣,建奢華住宅,納三妻四妾,追求奢靡的生活享受。
上圖_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
這樣的軍隊,當然已不可能再有元軍初入中原時的那種股東意識和責任意識,他們凡事首先考慮的不是政權的穩固和王朝的存續,而是自身的生存和軍隊的出路。
當徐達、常遇春率領的北伐軍勢不可擋地打過長江、進入中原、劍鋒直至大都北京時,他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盡量保存實力。
因為有了實力,即使投降明軍,手裡也有了談判的籌碼。
試問這樣的軍隊,這樣的軍官意識,這樣的戰略思想,元朝的存續和發展還能有指望嗎?
所以,大元王朝的覆亡,表面看是天意,實際分析是人為。
當然,如果拋開民族岐見,漢族政治家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在其三百年後的崇禎時代遭遇土崩瓦解,其政治演化軌跡與元蒙集團的失敗節奏,又有什麼本質區別呢!
作者:賈玉民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元 史》宋 濂 著 商務印書館1979
【2】《明 史》徐元文 著 商務印書館1979
【3】《明史紀事本末》 谷應泰 著 中華書局 1977
【4】《吳晗論明史》吳晗 著 武漢出版社 2012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