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因為它不是漢人所建立起來的政權,也沒有和清朝一樣,大規模的吸收借鑒漢文化,任用漢人官員,很多人都分不清楚蒙古帝國、大蒙古國和元朝這三個概念。
蒙古帝國並不是一個明確存在於歷史文獻中的朝代,而是西方史學家提出的一個概念,他們隻是為了方便現代人做研究而已,這個名稱在廣義上指的是大蒙古國解體前的政權,包括了四大汗國,這一名稱,某種意義上體現了歐洲人對於蒙古人的恐懼心理。
岡田英弘是一位日本學者,他對於蒙古帝國頗有研究,在其著作《蒙古帝國興亡史》一書中,他用文明傳播的角度闡釋了蒙古帝國的存在意義:世界有兩大文明,一位是東方中國,這個文明裡有司馬遷寫下的《史記》,另外一個文明存在於地中海沿岸,這一文明裡有希羅多德用希臘語寫成的《歷史》,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的出現,首次將中華文明和地中海文明連接在了一起,從此以後,人類的文明不再是分片區的,人類從蒙古帝國以後,才開始進入到了世界文明史的階段。
和上一個概念不一樣,它是一個確實存在於歷史文獻中的概念,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了草原諸部落,將國號定位『大蒙古國』,因此1206年也被稱為成吉思汗元年。
當時大蒙古國的繼承制度還保留了一些原始社會末期的痕跡,不是和中原王朝一樣,使用嫡長子繼承制,而是四大汗國派遣代表,從嫡子們選拔一位有『賢能』的人作為繼承者,隻有經過了這套儀式,繼承人才會被大蒙古國廣泛接受。
雖然這個方式看起來頗有些現代民主的味道,但其實是很不值得推敲的,因為『賢能』與否,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判斷標準,不同的人對這一點有不同的認識,有的人認為能夠帶兵打仗就是賢能,有的人認為好好發展經濟才是賢能,在這樣的繼承制度下,繼承人之間產生沖突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蒙哥汗去世以後,阿不裡哥和忽必烈的汗位爭奪戰就體現了這一點,經過殘酷戰爭,忽必烈最終獲得了繼承權,但是當時的四個汗國並不認可他,忽必烈在位期間,窩闊臺汗國還有察合臺汗國屢次和忽必烈的軍隊開戰,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忽必烈不算是大蒙古國的大漢,因為他沒有按照傳統方式被大眾認可。
元朝是忽必烈建立的政權,1260年,蒙哥汗去世,同年,忽必烈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在他發佈的繼位詔書裡邊,他和漢人一樣,自稱為『朕』,並且按照中國傳統方式來紀念,同年12月18日,他將國號改為大元,但正如同上文中所講的一樣,其他的汗國並不認可他,所以在他們的歷史中,會把元朝記錄為『忽必烈汗國』。
不過元朝對中原地區的統治,隻延續了一百多年,公元1368年,明朝北伐成功,元朝覆滅,但是元朝的末代皇帝元惠宗在北方地區建立了偏安小朝廷,還保留了『大元』的稱號,直到公元1402年,明朝徹底消滅了這個小朝廷,『元』這一政權才不復存在了。
簡單來說,蒙古帝國是現代研究者起的一個名稱,大蒙古國指的是包括四大汗國在內的蒙古人政權,它是成吉思汗建立的,而元朝主要指的是忽必烈建立的政權,其主要統治區域在中國,元朝部分繼承了大蒙古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