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建立的過程中,需要能征善戰的武將,也要出謀劃策的文臣,一時間文武匯聚,新的王朝終於一統天下。
而這些文臣武將則搖身一變成為新王朝的功臣。
這些功臣很快就變成了政治集團,對皇權造成了威脅。
因為新王朝面臨的情況不同,很多皇帝對待功臣的態度是不一樣的,處理的手段是不一樣的。
借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舉取天下之人而盡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
比如西漢和明朝就大殺功臣,那是因為功臣集團太強大了,功臣集團威脅著皇權順利交替。
西漢開國太子劉盈太懦弱了,根本壓不住功臣集團,劉邦不得不殺功臣,而且重用外戚集團依靠呂後。
明朝開國太子朱標本來可以壓得住功臣集團,但是他早死了。
皇太孫朱允炆年齡小,朱元璋已經老了,到底是功臣活的長還是朱元璋活的長,這還是個未知數。
為了朱家江山萬世一系,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
而東漢、唐朝、北宋、元朝和清朝都沒有殺功臣。
東漢不殺功臣反而賞賜功臣爵位,土地,奴婢和莊園,結果形成了士族,影響了中國將近七百多年。
唐朝最大的功臣就是李世民,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奪取了最高權力。
因此唐朝李淵沒來得及殺功臣。
李世民沒有理由殺功臣。
北宋最大的功臣就是趙光義,趙光義通過燭影斧聲,當了皇帝。
而趙匡胤本來不想殺功臣,也不允許他殺功臣,這才保住了趙宋王朝。
首先要了解殺功臣其實就是統治集團內部之間的矛盾。
太子或者皇太孫本人的智慧、能力和才幹不足以震懾功臣,功臣集團的勢力威脅皇權順利交替的時候,不得不殺功臣。
而元朝為什麼不殺功臣呢?
元朝不殺功臣的原因非常復雜。
這話還得從元朝的前身大蒙古國說起。
第一、汗位繼承人才能出色,足以駕馭功臣
對於大蒙古國鐵木真時代,大蒙古國汗位的繼承人是窩闊臺。
而窩闊臺的軍事政治能力非常出色,而且為人有城府,能夠團結所有兄弟,最具有政治才能。
窩闊臺的智慧、能力、才幹足以駕馭大蒙古國的功臣集團。
第二、大蒙古國的功臣就是鐵木真的兒子們
大蒙古國是兄弟齊上陣,父子打天下。
成吉思汗的兒子術赤、察合臺、窩闊臺和托雷的參與了統一蒙古諸部,攻打金國、西征花剌子模、攻打西夏等等戰役,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成吉思汗的兒子們當中,戰功最大的是術赤,其次是察合臺,其次是窩闊臺,最後是托雷。
而成吉思汗選擇窩闊臺為汗位繼承人的時候,也對術赤和察合臺進行了分封。
察合臺微笑,乃白於太祖,請於術赤分任軍旅之事,窩闊臺敦厚可奉教訓嗣大位。
術赤亦允之。
於是太宗之位遂定。
而以咸海西南與咸海、裡海之北封術赤,以錫爾河東之地封察合臺雲。
大蒙古國的功臣集團就是孛兒隻斤家族,而且父子打天下的形式下,異姓功臣集團的勢力非常小,異姓功臣不足以威脅汗位交替。
而成吉思汗對打江山的八十八位功臣也進行了分封,高官厚祿,裂土分國,允許他們世襲罔替,滿足了功臣的基本需求。
第三、大蒙古國的功臣死的比成吉思汗早
成吉思汗諸子中術赤的戰功最大,而術赤也是鐵木真諸子中先成吉思汗而去。
術赤被封在金帳汗國,路途遙遠,遠離大蒙古國。
他對自己沒能成為汗位繼承人耿耿於懷,心中不快。
成吉思汗幾次征召術赤前來,結果術赤稱病不來。
術赤這樣做,鐵木真心裡也非常不痛快。
有一次有蔡古人從金帳汗國而來,鐵木真就問術赤的病況。
結果這個蔡古人不明就裡說:『看見術赤野外打獵,不想有病的樣子』可能蔡古人是察合臺指使這麼說的。
成吉思汗非常惱怒,下令讓察合臺和窩闊臺領兵攻打術赤,拿他問罪。
大軍剛剛集結完畢,術赤去世的消息就傳來了。
成吉思汗非常傷心,大哭一場。
要殺了那個胡說八道挑撥離間的蔡古人,但是蔡古人早就跑了。
術赤自以長子,不得襲父位,又封地絕遠,恒怏怏不樂。
太祖至錫爾河,屢召之以疾不至。
又命其西略依必而、西畢利、佈而嗄爾等部,亦稱疾不行。
太祖滋不說。
二十年,太祖既還行官,有蔡古人自西來,詢術赤病狀,對曰:『見其出獵,末聞有疾也』太祖怒,命察合臺、太宗率師逮問之。
無何,術赤兇問至,太祖大慟,欲誅妄言者,而人已逸去。
遂命斡赤斤往蒞其喪,定嗣子之位。
異姓功臣有木華黎、博爾術、博爾忽、赤老溫,他們並稱『四傑』,而其中木華黎的戰功最大。
木華黎封為左翼萬戶長,為征金大元帥、太師、國王,賜九斿白纛,代成吉思汗施行恩威。
成吉思汗:吾有汝二人《木華黎和博爾術》,猶車之兩轅,身之兩臂也。
這四個人中,木華黎、博爾術、博爾忽都比成吉思汗早死。
博爾忽為救窩闊臺死於成吉思汗十二年,木華黎在討伐金國班師途中死於成吉思汗十八年,博爾術跟隨成吉思汗征伐西夏時死於成吉思汗二十一年。
第四、大蒙古國還需要功臣征戰四方,功臣並不是大蒙古國面臨的主要問題。
成吉思汗時期,西夏,金國,南宋,大理,吐蕃還未被攻占,大蒙古國需要這些文臣武將。
這是因為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小於外部威脅力量的壓力。
在外部威脅存在的時候,反而消除了統治集團的所有矛盾,增加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團結。
所以成吉思汗不需要去考慮殺功臣的問題
回歸正題,元朝為什麼不殺功臣呢?
第一、元朝統一天下的時間最長。
大蒙古國於1206年建立,到了1271年元朝建立,到了1279年元朝統一天下,總共花了73年。
而秦朝十年,西漢七年,東漢十一年,隋朝八年,唐朝十年,北宋十七年,明朝二十二年,清朝十八年。
元朝從建立到統一天下的時間最長。
元朝建立時,大蒙古國建國時期的功臣、滅西夏,滅金的功臣也都已去世,在大蒙古國蒙哥汗時期,忽必烈的戰功最大,遠征大理,南征南宋,忽必烈是蒙哥時期蒙古功臣集團的首領。
所以在蒙哥死後,才能得到蒙古王公的支持,在上都開平召開庫裡臺大會,繼承大蒙古國汗位,擊敗對手阿裡不哥,建立元朝。
第二、元朝開國功臣都早逝
元朝建立後,最大的戰爭就是滅宋之戰,立下戰功的就是伯顏和張弘范。
在忽必烈時期元朝開國功臣文有劉秉忠、姚樞、許衡、阿合馬、廉希憲等,武有伯顏、兀良合臺、張弘范、劉國傑、史天澤等人。
元朝初期天下剛剛平定,元朝的政治框架早已成熟,但是元朝在民間的統治還不穩定,需要功臣維持統治。
而且當時的元朝開國太子真金也非常有才能,得人心,足以駕馭功臣集團。
忽必烈不需要去考慮這些問題,結果功臣一個個去世了。
劉秉忠於至元十一年去世,姚樞於至元十七年去世,張弘范於至元十七年去世,兀良合臺於至元九年去世,史天澤於至元十二年去世,廉希憲於至元十七年去世,阿合馬於至元十八年被刺身亡。
而太子真金則於至元二十二年去世。
第三、元朝的開國功臣並不是鐵板一塊,皇權順利交替有保障。
元朝初年朝中就分成了兩派,以阿合馬為首的理財派和以許衡為首的漢法派。
兩派互相爭鬥,增加稅收、官制改革、漢化等問題上各有主張。
理財派依賴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推行其主張。
而漢法派則以太子真金為支持,反對理財派,主張推行儒家思想。
阿合馬死後,桑哥被殺,理財派備受打擊。
而太子真金死後,漢法派一蹶不振。
當時的元世祖也和明太祖朱元璋面臨一樣的問題,就是要將江山傳給孫子。
但是忽必烈比朱元璋要幸運多了。
忽必烈的皇太孫鐵穆耳非常有才能,長年鎮守漠北,足以震懾蒙古宗室,還得到了老臣伯顏的支持。
忽必烈不需要殺功臣。
第四、元朝面臨的最緊要的問題不是誅殺功臣
對於大政治家來說,維持政權穩定運行比其他問題都要重要。
而元朝是中國第一個外族統一中原實行統治的王朝。
元朝面臨的問題是幾十萬蒙古人統治將近三千多平方公裡土地上的五千多萬各族百姓。
元朝的統治基礎並不穩固,殺功臣就等於削弱了元朝所依賴的蒙古人的勢力,對於元朝的統治無異於殺雞取卵。
如何在如此遼闊的疆域推行蒙古人的穩定統治是元朝統治者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元朝政府其實相當於古代的各族聯合政府,元朝朝堂上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這種政權模式導致了要想元朝的統治穩固,元朝統治者就必須保持蒙古人的政治優勢。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種過河拆橋、卸磨殺驢的做法本來是就是迫不得已而行之。
開國皇帝為了皇權順利交替大開殺戒。
這也就是元朝沒有殺功臣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