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度宗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六月,忽必烈下詔平宋,丞相伯顏擔任最高統帥,南宋政權危在旦夕。
七月,宋度宗病死,宋恭帝即位,謝太後臨朝稱制,下詔勤王。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文天祥變賣家產,招募義士,趕赴都城臨安,應詔勤王。
但是,朝中大臣對文天祥並不信任,命其前往平江府《今江蘇蘇州》守衛。
後因朝廷部署失策,平江府失守,文天祥才不得不回到臨安。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軍圍困臨安。
正月十八日,謝太後眼看大勢已去,急忙遣使攜帶傳國玉璽和皇帝降表,向伯顏請降。
當晚,右丞相陳宜中逃跑,其他主要官員也率兵撤離。
第二天早晨,文天祥臨危受命,出任右丞相,與左丞相吳堅等赴伯顏大營議和。
文天祥在伯顏面前慷慨陳詞,據理力爭。
面對伯顏的恐嚇,他面無懼色地回答:『吾乃南朝狀元宰相,但欠一死報國,刀鋸鼎鑊,非所懼也!』文天祥還曾在元營賦詩:『三宮九廟事方危,狼子心腸未可知。
若使無人折狂虜,東南那個是男兒』
降元的南宋守將呂文煥為討好伯顏,前來勸說文天祥。
文天祥怒不可遏,痛斥其為亂賊。
呂文煥以自己苦守襄陽6年而朝廷不予施救為自己辯解,文天祥厲聲喝道:『力窮援絕,死以報國,可也』
文天祥表現出的無畏氣概,使得伯顏對他不得不另眼相待。
如果文天祥能夠投降,元軍可以利用他的聲望去進一步收拾南方的殘局。
於是,伯顏派人勸降文天祥:『大元將興學校、立科舉,丞相在大宋為狀元宰相,今為大元宰相無疑』文天祥聽後,卻當場痛哭。
事後,文天祥還賦詩一首以明志:『虎牌氈笠號公卿,不直人間一唾輕。
但願扶桑紅日上,江南匹士死猶榮』虎頭金牌和氈帽是元朝公卿的服飾,『扶桑紅日上』象征南宋政權重新崛起。
伯顏見文天祥不肯屈服,便將他扣留在軍營中,其他大臣簽訂降書後於次日返回臨安。
之後,文天祥被押往大都,所幸於途中趁機逃脫。
歷盡艱險之後,文天祥泛海南下溫州,輾轉來到宋端宗趙昰的行朝駐地福州。
不料,文天祥依然受到掌政者的排擠,隻以同都督軍馬的身份先後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和汀州《今福建長汀》開府,重新組織軍民抗元。
文天祥到汀州後不久,福州失陷,小朝廷逃往廣東。
他隨之轉戰漳州、梅州一帶。
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五月,文天祥率兵進入江西,在雩都縣《今江西於都》大敗元軍,收復興國、吉州等地,一時聲威頗盛。
但元軍旋即大舉反攻,文天祥的妻兒和幕僚被俘,他因有義士替身受捕才幸免於難。
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帶領殘部,轉戰廣東南嶺一帶。
六月,為擺脫元兵的圍追,他要求赴援崖山行朝,遭到當政者拒絕。
十二月,文天祥在廣東海豐五坡嶺不幸被俘。
他吞藥自盡未成,被押往崖山戰場。
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正月,屯駐在崖山的南宋流亡政權準備與元軍決一死戰。
元軍統帥張弘范命文天祥寫信勸降。
文天祥卻賦詩道:『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就是千古流傳的《過零丁洋》。
崖山海戰是南宋亡國的最後一戰,宰相陸秀夫背負皇帝蹈海自盡,後宮諸臣隨之紛紛投海,『死溺者數萬人』。
文天祥在元軍海船上親眼目睹南宋政權的徹底覆滅,寫詩慟哭『正氣掃地山河羞』『惟有孤臣雨淚垂』。
崖山海戰後,文天祥被押回廣州。
之後,元世祖忽必烈下詔以『誰家無忠臣』的理由,命張弘范善待文天祥,並將其押解大都《今北京》。
不過,文天祥卻開始了絕食。
他計劃七八天後將行至家鄉吉州時,自己就可以餓死盡節、歸葬故裡了。
但絕食八天後,文天祥依然未死,而故鄉已過。
此時,他才打消了絕食的念頭。
從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十月初一至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在大都度過了3年2個月的囚禁生涯。
起初,元朝以上賓之禮接待文天祥,勸降者絡繹不絕。
第一個來勸降的是留夢炎。
他也是個狀元宰相,德祐元年十一月聽到元軍破獨松關,就私自逃跑,不久投降元軍。
文天祥對此人無比鄙夷,提筆賦詩『龍首黃扉真一夢,夢回何面見江東』。
龍首指的是狀元,黃扉是宰相的辦公場所。
第二個出馬的是已被降封為瀛國公的宋恭帝。
此時,他也僅是一個9歲的孩童。
元朝統治者隻是想利用舊日的君臣關系,逼迫文天祥就范。
文天祥讓瀛國公坐下,自己北面跪拜不起,連聲說『聖駕請回』。
瀛國公無話可說,怏怏而返。
第三個出馬的是元朝重臣平章政事阿合馬。
他命文天祥下跪,文天祥卻不示弱,並回答道:『南朝宰相見北朝宰相,豈能下跪?
』阿合馬故意問:『你何以至此?
』文天祥回答:『南朝早用我為宰相,北人到不了南方,南人也到不了北方』面對阿合馬的生死威脅,文天祥則直言:『亡國之人,要殺便殺!』阿合馬見奈何不得,隻好起身而退。
勸降不成,文天祥被帶上木枷,關入土牢。
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春,他突然接到女兒的來信,才知道3年多杳無音訊的妻子、女兒都在大都。
文天祥知道這是元朝打出的感情牌,只要自己投降便可與家人團聚。
他強忍著悲痛,拒絕給女兒回信。
在給自己妹妹的信中,文天祥談及此事:『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裡,於義當死,乃是命也』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有元朝大臣提出以儒學治國的主張。
一時間,朝野上下出現了讓文天祥出仕的呼聲。
忽必烈對此也非常重視,曾問群臣:『南、北宰相誰賢?
』群臣都說:『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忽必烈考慮對文天祥付以大任,並派人再去勸降。
文天祥堅決表示,自己絕不會盡棄平生,『遺臭於萬年』。
忽必烈不殺文天祥,一是佩服其氣節,二是愛慕其才能。
不過,隨著發生不少叛亂和反抗,忽必烈需要在文天祥的生死問題上有個了斷。
這一天,忽必烈在大殿召見文天祥,親自出面勸降。
文天祥面對忽必烈長揖不拜,忽必烈也不強行要求,面對忽必烈的『元朝宰相』許諾,文天祥回答:『我受宋朝三帝厚恩,號稱狀元宰相。
今事二姓,非我所願』忽必烈追問:『所願為何?
』文天祥的回答簡短而堅定:『願與一死足矣』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公元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慨然就義,時年4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