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三朝皇陵中為何元朝無蹤跡,明朝保存較好,清朝被盜得多?《網路歷史》

元明清是距離我們現代時間比較近的三個王朝,對於這三個王朝皇陵的記載也比較詳盡,三個王朝的皇陵保存卻大不相同,元朝皇陵到目前為止都基本找不到任何蹤跡,明朝皇陵基本都保存比較完好,清朝皇陵距離我們現代最近,卻被盜得最慘。

元朝皇陵至今任何人都找不到蹤跡

其實很多古代皇陵至今還有好多都未被發現,但大多是歷史比較久遠缺乏文獻記載的朝代,就像漢文帝的霸陵前幾天才被確定下來一樣。

可是關於元朝皇陵的墓地所在方位都在文獻中有記載,唯獨到了那也找不到元朝皇陵。

元朝皇陵如此神秘其實主要還在於蒙古人的深葬不建墳的喪葬習俗,蒙古鐵騎曾經縱橫歐亞大陸,所到之處帶來無數殺戮,因此蒙古統治者擔心被他們征服的其他民族仇恨他們,會在死後盜墓泄憤,於是采用了深葬不建墳的密葬辦法。

按照《元史》中記載,成吉思汗第一次稱汗之後心情很愉悅,於是帶隊去位於蒙古高原的起輦谷打獵,在山谷中發現了一棵枯樹,成吉思汗當時心情很好,看到枯樹後就對部下說將來他死了之後就將枯樹作為自己的葬身之所。

成吉思汗去世後,他的部下果然遵照他生前遺願將他的遺體安葬在了起輦谷的枯樹之下,蒙古人擔心成吉思汗的屍身會被仇家破壞,於是將其深葬,又讓一隊士兵在這片區域種植了大片樹林,於是這棵枯樹就不再是孤獨的枯樹了,而變成了一片茂密的叢林。

自此之後元朝歷代皇帝去世後都會從元大都《現今北京》被運輸到起輦谷這片茂密的叢林之中深埋,並且不作任何標記,每埋葬一位皇帝,都會再種植上一片樹林,所以後世隻知道起輦谷為元朝歷代皇帝葬身之所,但卻不知道具體在哪些方位。

而且蒙古歷代皇帝喪葬都極為隱秘,據明朝人葉子奇所著《草木子》中記載:鑿空其中,類人體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

這個記載就是說元朝皇帝的棺木是將一棵完整的大樹一破兩半,然後按照遺體的大小將樹中挖空,將遺體放入其中將大樹合並,然後在外面塗上油漆,並用三條黃金箍箍牢,最後下葬。

從這些記載也能看出元朝皇帝都屬於簡葬,棺槨中沒有珍貴的陪葬品,唯一值錢的就是三條黃金箍,因此也吸引不了盜墓者去挖掘。

再者蒙古人對於皇帝的葬身之所也極為保密,王子今教授在所著的《中國盜墓史》一書中就說過元朝對於皇帝的喪葬極為保密,並列舉了公元1259年元憲宗蒙哥去世後的場景。

蒙哥在攻打四川釣魚城時戰死了,蒙古王公貴族要將蒙哥的遺體從釣魚城運回到起輦谷安葬,在運送蒙哥屍體途中,為了防止泄密,蒙古士兵一路上是『見人輒殺』,從釣魚城到起輦谷兩千多裡的路程,一路上凡是見到蒙哥棺材的人全部被蒙古士兵血腥誅殺,一個活口不留,據說一路殺了兩萬多人,所以除了送葬的護衛之外,沒有人知道蒙哥最終埋葬在了哪裡。

既然這樣,那問題就出來了,都不知道皇帝埋在哪裡,那後世皇帝如何祭奠呢?

元朝皇室後人祭祀祖先都是通過建立衣冠塚來祭祀先人,據《元史》記載:掘地為坎以燎肉,仍以酒醴、馬雜燒之。

這就是元朝皇室後人通過祭祀衣冠塚來祭祀先人。

現今內蒙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其實就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塚,建立衣冠塚來祭祀也是蒙古貴族的喪葬習俗。

因此元朝皇陵之所以在後世毫無蹤跡可尋,就在於其深埋不建墳的喪葬方式,再加之蒙古人的簡葬習俗,沒有豐厚陪葬品,還不建墳塋,連元朝皇室後人都不知道祖先葬在何處,更何談吸引盜墓賊了。

明朝皇陵並非沒有被盜,隻是整體保存較好

很多人都認為明朝皇陵沒有被盜過,其實隻能說位於北京的明十三陵基本沒有被後世盜挖過,但實際上明朝皇陵分佈地比較多,分別是位於現今江蘇盱眙縣埋葬著明太祖朱元璋高祖、曾祖、祖父的明祖陵,安徽鳳陽埋葬著朱元璋父母和兄嫂的明皇陵,南京埋葬著朱元璋和馬皇後合葬的明孝陵,湖北鐘祥埋葬著被兒子嘉靖帝朱厚熜追謚為皇帝的朱祐杬的明顯陵,還有北京海淀玉泉山埋葬著景泰帝朱祁鈺的景泰帝陵,以及北京昌平天壽山的明十三陵,這些都是明朝皇陵。

在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埋葬朱元璋祖輩的明祖陵就因洪澤湖水位暴漲被洪澤湖所淹沒,此後一直沉浸在洪澤湖底,直到20世紀60年代,洪澤湖水位下降,明祖陵才得以重現人間。

但由於常年浸泡於湖水中,明祖陵的地面建築基本全部被毀,僅餘一些地面上的石像還得以保存,明祖陵的地宮內部也基本被洪澤湖水所吞噬損壞,不過也由於常年沉浸在洪澤湖底,明祖陵躲過了被盜墓的命運。

朱元璋其實對父母和兄嫂的明皇陵籌建很上心,因此明皇陵的建造規格非常宏偉,素有帝陵之冠之稱。

不過明皇陵在明朝末年被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下令焚毀。

到了清朝之後,清朝隻下令對明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進行保護,明朝其他皇陵都處於無人問津的狀態,因此明皇陵殘餘的地面建築都被當地百姓偷回家中當建材使用,到了民國時期,日寇侵華,日本人更是將明皇陵內的松柏樹全部砍伐走。

到20世紀60年代時,明皇陵隻剩下光禿禿的土堆,非常破敗不堪,後來國家對明皇陵進行修復和保護,明皇陵才恢復了起來。

明孝陵是朱元璋與馬皇後合葬墓,是明清帝王陵寢之首,影響了明清兩個朝代五百餘年的帝陵規格建制。

明孝陵建成至今六百餘年從來沒有被人盜過,不過明孝陵的地面建築曾經被毀壞過,晚清時期太平天國起義時,受戰火連累,明孝陵的地面建築被戰火焚毀過,但是明孝陵地宮卻至今保存完好,沒有被打開過。

明孝陵沒有被盜主要有三點原因:第一,朝代更替沒有影響到明孝陵,明朝滅亡,清朝為了拉攏人心,明確對外宣佈保護明朝皇陵,重點保護了朱元璋的明孝陵,康熙和乾隆祖孫二人更是多次親臨祭奠明孝陵,對朱元璋行三拜九叩大禮,所以由於清朝統治者的重視,清朝對明孝陵保護很嚴密。

即便後來領導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和領導辛亥革命的孫中山都曾經祭奠過明孝陵,對明孝陵采取了保護措施。

日偽時期,由於日本人扶持汪偽政權,想收買中國人心,也沒有對明孝陵進行破壞,所以朝代更替沒有影響到明孝陵。

第二,明孝陵距離南京城非常近,而根據地表探測顯示,明孝陵地宮面積大約4000多平方米,地宮非常大,如果想盜挖明孝陵一時半會肯定不能完事,需要不少人來搞出大動靜出來,那樣的話南京城內很快就能知道明孝陵被盜了,所以民間盜墓團夥沒有這麼強的本事,而軍方對明孝陵也是采取保護措施,也不會去盜挖明孝陵。

第三,明孝陵本身防盜措施就很嚴密,明孝陵地處獨龍阜,這本就是一座堅固的石頭山,而明孝陵是橫向掏空山體,在中間建造地宮,這也叫作橫穴,建造時需要很浩大的工程,但建成後地宮會非常堅硬牢固,除非用炸藥炸,否則光靠人力很難進入地宮。

而且明孝陵的地宮墓道設計也與常理不合,地宮大門並不在中間,而是在橫穴偏側,這就很難讓盜墓賊找到地宮入口。

再有根據明孝陵地宮原封土中發現的大量鵝卵石,這也是起到防盜作用,這又叫流沙防盜法,一旦盜墓者挖開盜洞時,鵝卵石就會從四面八方滾落下來重新把洞填滿。

所以這些因素都讓明孝陵歷經六百餘年都沒有被盜過,地宮至今保存完好。

湖北鐘祥明顯陵的主人朱祐杬是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的生父,明武宗朱厚照英年早逝且沒有子嗣,因此朱厚熜被迎立為帝,朱厚熜繼位後追謚父親朱祐杬為獻皇帝,上廟號為明睿宗,並將朱祐杬的墳墓改為帝陵,因此生前沒當過皇帝的朱祐杬因兒子朱厚熜的關系死後墳墓被改成了帝陵。

根據明末史學家談遷所著的《國榷》中記載,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在攻克鐘祥之後,下令焚毀了明顯陵,之後清朝入關清朝的地方官對明顯陵進行了修繕,後來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侵占了鐘祥,將明顯陵內的時刻建築幾乎全部偷走。

景泰帝朱祁鈺是明朝歷史上一位比較尷尬的皇帝,他是明英宗朱祁鎮的異母弟,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被蒙古瓦剌部俘虜,朱祁鈺在朱祁鎮生母孫太後和重臣於謙繼位登基並改元景泰,後來朱祁鈺組織京城保衛戰,擊退了蒙古瓦剌部。

此後朱祁鎮被瓦剌釋放,而當了皇帝之後的朱祁鈺不想再還位給朱祁鎮,於是把哥哥朱祁鎮囚禁起來,後來朱祁鎮在『奪門之變』中復位成功,朱祁鈺反又被朱祁鎮圈禁起來,不久之後朱祁鈺病逝。

朱祁鎮復位之後,不再承認朱祁鈺的皇帝身份,所以也不可能讓朱祁鈺入葬明十三陵中,而是將朱祁鈺以親王之禮葬在了海淀玉泉山,後來朱祁鎮的兒子明憲宗朱見深恢復了叔叔朱祁鈺的皇帝身份,將他的親王規格陵寢翻修成了帝王規格的陵寢。

但是由於朱祁鈺的身份很尷尬,又沒有被葬進明十三陵中,所以幾乎被後世的歷代皇帝忽略,沒有人對他的陵寢進行翻修,直到朱厚熜以藩王身份繼位,朱厚熜出於對朱祁鈺的憐憫,於是下旨對景泰陵進行了簡單翻修。

此後一直到乾隆年間,乾隆又下旨翻修景泰陵,之後景泰陵就一直無人問津,直到20世紀80年代,國家文物保護機構對景泰帝陵進行了翻修維護。

景泰陵損毀嚴重並非人為損毀,而是由於年久失修,自然風化而損毀,由於朱祁鈺的尷尬身份,他地宮中陪葬品也不多,而且地面建築雖然是按照皇帝規格所建,但規格和氣度遠不如正規皇陵,看著就十分寒酸,所以也不會招惹盜墓賊惦記,自然地宮也就完好的保存下來,主要是地面建築損壞風化的比較厲害。

明十三陵整體現今都保存比較完好,隻有明武宗朱厚照的康陵和明末帝朱由檢的思陵被盜毀過。

朱厚照的康陵在明末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打京城時,被起義軍所焚毀,不過所幸康陵地宮並未被打開,後來乾隆時期將康陵重新修復。

朱由檢是明朝末代皇帝,他在李自成攻克京城後自縊殉國,由於朱由檢生前沒有修建陵寢,李自成隻得把他和嫡妻周皇後的屍身草草埋葬進了他生前寵妃田貴妃墓中,後來清朝建立,順治皇帝極為欽佩朱由檢以身殉國的精神,於是下旨重金重修了田貴妃墓,將其改為帝陵,並定名為明思陵。

由於清朝的皇帝都比較欽佩朱由檢的殉國精神,於是朱由檢的思陵在清朝成為重點關照對象,經常會被保護修葺,因此明思陵在清朝時期保存非常完好。

但是清朝滅亡之後,民國軍閥混戰,當地的土匪曾趁亂先後兩次盜挖明思陵,後來解放戰爭時期,民國政府物資緊缺,又拆了明思陵地表建築用於修建攻勢炮樓,可以說到了民國之後,明思陵從地標建築到地宮都被盜毀的很厲害。

除了康陵和思陵之外,還有就是建國之後,明神宗萬歷皇帝朱翊鈞的明定陵被考古發掘,由於當時考古技術落後,定陵被打開之後,很多文物都沒有得到妥善保存以至於出土風化,加上後來60年代定陵被當做封建殘餘徹底毀壞,朱翊鈞和皇後的棺槨全部被毀,屍骨無存,定陵也算是遭了一劫。

也是自明定陵之後,國家吸取了教訓才出臺了文物保護政策,宣佈不再主動發掘古墓,隻對古墓進行搶救式發掘。

所以總的來說明朝皇陵不能說沒有被盜毀過,隻是被盜毀得比較少,大多都能保存得比較完整,尤其是大明十六位皇帝中,拋去失蹤的朱允炆和被盜毀最厲害的崇禎帝朱由檢之外,十四位帝王陵寢地宮都保存非常好,不能不說是歷史上一大奇跡。

清朝皇陵被盜得最慘

清朝皇陵共分為四處,分別是位於河北遵化的清東陵,位於河北易縣的清西陵,位於盛京沈陽的努爾哈赤的清福陵和皇太極的清昭陵父子陵寢,以及位於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的埋葬愛新覺羅氏祖先的清永陵。

先說說愛新覺羅先人和努爾哈赤父子的陵寢,其實這三處陵寢也被稱為關外三陵。

清朝的關外三陵其實保存得還都很完好。

努爾哈赤的清福陵曾在民國時期遭過雷擊,被損壞了小部分地面建築,但是整體保存很完好,地宮沒有被盜過。

埋葬愛新覺羅氏先人的清永陵保存也比較完善,除了有些年久失修自然損毀之外,整體架構和地宮都保存得完好。

皇太極的清昭陵是清朝所有皇陵中保存最為完好的皇陵,修繕保護得都非常好。

關外三陵能保存得非常完好,主要在於女真人最初的傳統習俗火葬,女真族傳統喪葬習俗就是火葬,然後將骨灰盒埋入地下建墳墓,並不流行厚葬,沒有豐厚的陪葬品,所以不會引起盜墓賊的關注。

清朝滅亡之後東北由軍閥張作霖統治,張作霖為人比較講究,沒有進行軍方盜墓,還派東北軍對關外三陵進行了保護,再到後來日本人入侵東北,扶持清末帝溥儀當偽滿洲國皇帝,關外三陵全都處於偽滿洲國保護之下,溥儀當然要把老祖宗的陵寢保護好了。

因此關外三陵才能在民國亂世得以完善地保存下來。

而關內的清東陵和清西陵中就屬清東陵被盜挖得最慘,清東陵中共埋葬有順治的清孝陵、康熙的清景陵、乾隆的清裕陵、咸豐的清定陵、同治的清惠陵。

1928年民國軍閥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為名義,帶領軍隊盜挖了清東陵中的乾隆裕陵和慈禧的定東陵,這是清東陵第一次被盜,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之後,當地土匪王紹義、張盡忠聯合清東陵守陵人後裔穆樹軒又對清東陵進行了二次盜挖。

這一次盜挖使得除了順治的清孝陵沒有被盜之外,清東陵內所有的皇帝和妃嬪陵寢全部被盜。

清東陵中被盜毀最嚴重的就是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東陵,這主要在於這三人生前執政時間比較長,都非常奢侈,地宮中陪葬品極其豐厚,所以被盜得最慘。

雖然咸豐和同治的陵寢也被盜挖,但是由於二人地宮中陪葬品遠不如康熙、乾隆、慈禧的豐厚,所以盜毀程度遠不如三人那麼慘。

而清東陵中唯一沒有被盜的是順治的清孝陵,順治的陵寢沒有被盜,還得歸於順治死後遵循了滿洲舊制,實行了火葬,其地宮中幾乎沒有陪葬品,隻有他和兩位皇後的骨灰盒,所以清孝陵讓盜墓者望而卻步,也成為清東陵中唯一沒有被盜的陵寢。

相比清東陵,清西陵則保存得比較完好了,清西陵中共埋葬有雍正的清泰陵、嘉慶的清昌陵、道光的清慕陵、光緒的清崇陵。

四座帝陵中隻有光緒的清崇陵被盜,1938年一夥不明身份的盜墓賊熟門熟路地打開了清崇陵地宮,盜走了光緒和妻子隆裕太後的陪葬品,這夥人隻是針對性的盜挖了光緒的崇陵,並沒有再對清西陵別的皇陵下手。

清西陵除了光緒的崇陵之外,其餘三座帝陵都保存得很完好,清西陵能保存完好還是與其地理位置有一定關系,清西陵整體都處於比清東陵還隱蔽的深山之中,所以沒有招來像孫殿英那樣的駐軍,也就減少了軍方盜墓的幾率。

還有一點就是雍正、嘉慶、道光三人生前都比較節儉,比康熙和乾隆要節省得多,因此死後陪葬品也遠不如康熙和乾隆豐厚,加上陵寢位置比清東陵更加隱蔽,因此三位皇帝的寒酸氣也讓民間盜墓者望而卻步。

寫在最後

元朝皇陵得益於喪葬制度,所以無影無蹤,更不會有人去盜墓;明朝皇陵運氣好加之朝代更替都得到了保護,所以整體保存得都比較完好;至於清朝隻能說運氣不好了,畢竟清末帝溥儀在退位時,民國政府曾與清朝簽訂了《清室優待條件》,其中清帝退位的條件之一就是保護好清朝皇陵,但是誰讓清東陵遇上了孫殿英這般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人盜挖清東陵了呢。

雖然清朝皇陵被盜挖得比較慘,但是在整個封建歷史帝王陵寢中來說,清朝皇陵也算是保存還比較不錯的了,要知道從兩漢之後,歷代帝王陵寢都很難得到完整保存。

所以說清朝隻是相對比元朝和明朝皇陵慘一些,對比其他朝代皇陵,清朝皇陵還算保存的比較完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