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私鹽販子到一方諸侯!張士誠絕非草包,輸給朱元璋不丟人。《網路歷史》

在朱升『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箴言建議下,朱元璋成功避開了槍打出頭鳥的危險,還成功以弱勝強,擊敗了最強大的諸侯陳友諒,控制了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龍鳳政權的皇帝韓林兒已經徹底淪為傀儡,朱元璋隻需要再拿下張士誠,占領蘇松地區,問鼎天下將成定局。

有意思的是,張士誠和朱元璋建立的政權都叫『吳』,正所謂一片土地不容許兩個同名的國家存在,朱元璋消滅陳友諒之後,便立即將矛頭對準張士誠。

舊歷1365年8月,朱元璋派兵進攻張士誠的領地,連續拿下多座重鎮,張士誠不得不一退再退。

後人以此為根據,認為張士誠是個草包,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張士誠早年是個私鹽販子,沒有什麼文化,起兵反元隻是為了生計,但他占據江南地區後,不僅免去了苛捐雜稅,還大力發展當地的教育和經濟,再加上他格外尊重讀書人,深得當地百姓的愛戴。

在大部分起義軍領袖都忙著攻城拔寨、不斷征收賦稅的時候,張士誠卻提前進入了治理國家的階段,他的很多理念確實很超前。

但絕大多數起義軍領袖建功立業後,生活境遇和身份地位得到了巨大提升,他們也從受人壓迫的貧苦百姓變成了一呼百應的『大佬』,很難有人會主動放棄燈紅酒綠的生活,回歸清貧寡淡的生活,張士誠也是如此,他割據的蘇州地區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這位從小受盡苦頭的鹽販子,也走上了腐化墮落的道路。

正所謂腦袋跟著屁股走,在什麼位置就會想什麼事情,但一個人真正處在高位的時候,指望他放棄名位,簡直是異想天開。

當朱元璋和陳友諒展開鄱陽湖大戰的時候,張士誠選擇坐山觀虎鬥,關起門來過自己驕奢淫逸的生活,全然不顧唇亡齒寒的道理。

等到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帶著20萬大軍殺到時,張士誠突然醒悟,但一切似乎都有點晚。

張士誠的部隊大多和他一樣,長時間耽於享樂,早就失去了戰鬥力和士氣,面對朱元璋麾下的超級猛將常遇春,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盡管如此,張士誠畢竟在江蘇地區經營多年,就算是拼人數,也能堅持很長時間,更何況此時還出現了一樁突發事件,差點讓朱元璋後院起火。

當時,朱元璋的陣營裡,有一個人暗通敵營,甚至還想投靠張士誠,更讓朱元璋不敢相信的是,這個人竟然是他親侄子朱文正。

朱文正是朱元璋哥哥的兒子,自幼跟著他南征北戰,打仗十分英勇,朱元璋和陳友諒決戰的時候,如果沒有朱文正死守洪都城85天,以4萬兵馬阻擋60萬大軍,最終問鼎天下的人可能就會變成陳友諒。

這樣一位大功臣,還是朱元璋的親侄子,為什麼會產生叛變的想法?

原來,朱元璋論功行賞的時候,朱文正故意客套幾句,表示自己不在乎封賞,沒想到朱元璋真不給他封賞,而是對常遇春等人加官進爵,這讓朱文正心生不滿,故意縱容部下搶掠百姓妻女財物。

朱文正本就是紈絝公子,行軍打仗確實很勇猛,但是生活作風腐化墮落,這在當時不是秘密。

很快就有大臣上奏揭發朱文正的種種劣跡,朱元璋大怒,朱文正擔驚受怕之餘,竟然產生了投敵的想法。

隨後,朱元璋親自去見朱文正,哭著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朱文正很快就遭到逮捕,不久後在幽禁他的地方鬱鬱而終。

這件事發生後,朱元璋把所有怒火都發泄在張士誠身上,1367年,朱元璋發動人海攻勢,全軍向張士誠駐守的平江城猛撲過去。

張士誠也絕非酒囊飯袋,在遭到圍攻的情況下,竟然沒有讓朱元璋占到一絲便宜,雙方打起了攻城消耗戰。

但張士誠畢竟處於被動,圍城時間長了,糧草也會接濟不上,他隻好選擇突圍。

隻不過,連續2次突圍都遭遇失利,張士誠有些心灰意冷,但在堅守平江城長達8個月後,他卻仍不打算投降,這位後人眼中沉迷於燈紅酒綠生活的昏庸領袖,竟然在軍事生涯的最後一戰中,保住了一名武將應有的氣節。

1367年10月,平江城被攻破,張士誠帶著最後的2、3萬人馬,在城中和朱元璋的軍隊展開巷戰。

直到這時,朱元璋依然不斷派人喊話勸降,但不管他們怎麼說,張士誠全當沒聽見,因為他已經做好了戰死沙場的準備。

事實上,促使張士誠下定決心的人是他剛烈的妻子,就在城破前,他很擔心自己死後,妻子兒女會像陳友諒的家屬一樣,受到無情羞辱。

張士誠曾經對妻子說:『我死之後,你們怎麼辦呢?

』他原本隻是感嘆,沒想到妻子用堅定的語氣回答:『君勿憂,妾必不負君!』

說完之後,這個女人竟然讓奶媽抱著兩個年幼的孩子,逼迫他們和其他女眷一起登上城樓點火自盡,她本人則用一根白綾結束了生命。

正所謂英雄配烈女,妻子和孩子全都死去,張士誠就不可能茍活,他在塵世間早已沒了眷戀。

不久之後,張士誠兵敗被俘,全程一言不發,看到前來勸降的李善長後,他突然怒目圓睜破口大罵。

李善長臉上掛不住,差點和張士誠扭打在一起,朱元璋勃然大怒,下令兵士用弓弦將他勒死,這位曾經造福於江蘇地方百姓的一代梟雄,就這樣走完了自己的47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