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建立之初,面對漢人世侯勢力的不斷壯大,元廷采取了哪些措施。《網路歷史》

面對投下勢力與世侯勢力,元廷采取了不同態度來處理。

也正是朝廷措施的差別導致了飛地的集中形成,同時也是投下分封時間與飛地形成時間不相符合的重要原因。

一、元廷針對漢人世侯的政策

漢人世侯雖對大蒙古國穩固統治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隨其勢力的不斷壯大,汗廷便采取了壓制、分化的政策來抑制其勢力。

其中以窩闊臺汗『畫境之制』以及世祖時期『罷世侯』最為直接。

1、窩闊臺汗丙申年『畫境之制』

窩闊臺汗八年(1236年)『丙申歲,析天下為十道,沿金舊制畫界』對於窩闊臺汗『畫境十道』的目的,筆者認為在很大程度上有壓制、分割漢人世侯的目的。

但是,『畫境十道”與』丙申分封”同年進行,也可以說”畫境中州”的舉動為丙申年(1236年)的分封提供了地理區劃方面的參考。

“畫境之制”對於漢人世侯而言是具有轉折意義的事件。

伴隨著”畫境”的進行,漢人世侯的領地不斷縮小,其自身權力也在發生著變化。

據《東平行臺嚴公神道碑》載:

“初,公之所統,有全魏,有十分齊之三,魯之九。

及是畫境之制行,公之地於魏則別大名,又別為彰德,齊與魯則復以德、究、濟、單歸於我。

可見,在畫境之時,原本嚴實位下大名地區被分割出來變為了彰德路。

其後史料中又有嚴實地被一分為十的記載,但是《元史·王玉汝》曾記載,王玉汝曾因嚴實的領地將被分割殆盡而去耶律楚材面前哭訴,也向窩闊臺汗講明不能分割嚴實領地的原因,其後,

“帝嘉汝忠款,且以其言為直,由事得不分。

這表明,戊戌年(1238年)窩闊臺汗曾想將嚴實的領地一分為十但是並未徹底實行。

但是這是在丙申年之後發生的,也就是大汗為保證分封貴族的權益而進一步的削弱嚴實的舉動。

雖然最後窩闊臺汗並未實質性的進行進一步切割嚴實領地的舉措,但是這也表明了大汗想要打壓漢人世侯的決也。

窩闊臺汗的”畫境之制”對於飛地問題來說,其與丙申年分封是不可分割的。

大汗大范圍地分封行為使得河北東西路以及山東東西路地區的投下封君縱橫交錯,他們作為代表朝廷管轄地方的特殊勢力,有別於地方行政機構,更有別於聚眾而起的漢人世侯。

面對領地”連阡陌”的世侯勢力,汗廷雖不得不利用他們進一步安定地方,但是面對世侯日益膨脹的龐大勢力,汗廷也必須進行壓制。

2、世祖的『行遷轉法,罷世侯』

元世祖實行的”行遷轉法,罷世侯”,一改過去依靠世侯間接統治地方的方式,而改為由朝廷直接管理。

這從某種程度上徹底根除了漢人世侯的存在。

世祖行”罷世侯”的導火索應為中統三年(1259年)的李璮叛亂。

“(三年四月)璮遂反,以漣、海三城獻於宋,殲蒙古戍兵,引麾下具舟艦,還攻益都。

……帝聞璮反,遂下詔暴其罪”,並且遣兵鎮壓,”親王哈必赤、丞相史天澤帥諸軍討之”,一時間”真定、順天、河間、平灤、大名、邢州、河南諸路兵皆會濟南”。

由此可見,鎮壓李璮叛亂之兵不僅僅有蒙古軍隊,眾多的漢人世侯也參與了平叛戰爭。

在平定李璮叛亂後,元世祖下達了”罷世侯,行遷轉法”的旨令,以解決大蒙古國以來漢人世侯林立的混亂局面。

筆者認為,世祖所行罷世侯的主要目的是剝奪漢人世侯的軍權化及其他特權。

故而根據史料,現將世祖時期徹底解除世侯對地方控制權通過兩個方面來進巧闡述:

首先,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下詔省並州縣

對於州縣的省並主要是針對大蒙古國時期的地方行政混亂而進行的,在投下分封與漢人世侯集中區域進行路、州、縣之間的調整,其目的是為了打擊世侯以鞏固投下貴族的勢力,從而進一步穩固中央對於地方的統轄、管理。

“(二年閏五月)以平章政事趙璧行省於南京、河南府、大名、順德、絡磁、彰德、懷孟等路,平章政事廉希憲行省事於東平、濟南、益都、攜萊等路,……各投下者,並入所隸州城”,至十二月”省並州縣凡二百二十餘所”。

由此可見此次省並州縣規模之龐大。

此次省並州縣主要的依據為戶口的多寡,這樣便革除了軍事鎮戍作為地方行政區劃標準的弊病,這也使得世侯的轄地被打亂重組,從而進一步削弱世侯勢力。

在省並州縣的過程中,”升縣為郡,升州為京”,結合原有的地方行政區劃,此次省並州縣使得元代腹裡地區行政區劃體系大體形成。

其次,便是與省並州縣同時的『行遷轉法,罷世侯』

有關元世祖處置世侯問題,周良霄曾有過此種說法:

“李璮叛亂的發生對忽必烈造成了極大地震動,……地方軍閥多與李璮交通,被李璮計算為能夠相應叛亂的助力。

情況確實很嚴重。

不能不進行追究。

……忽必烈立即抓緊時機,加緊進行政治整頓。

而元世祖采取的舉措便是罷免世侯世襲軍民權力,行遷轉法。

“王名弘范,至元改元,授順天路總管。

……至元二年,移守大名。

張弘范作為張柔第九子,其家族世居順天地區。

但在李璮叛亂後,世祖將其遷至大名地區,與順天相隔斷,其世侯特權難以相繼。

同樣,至元三年,帝怨李璮之亂,欲潛銷方鎮之橫,文炳代史氏兩萬戶為鄧州光化行軍萬戶,董文炳代史氏的舉動,其實質是迫使史氏進行遷轉的措施。

元世祖時期遷轉法的實施,不應隻看到政令下達後世侯被迫進行遷轉的一面,其中不乏主動要求交出軍權進行遷移的世侯。

在平定李璮叛亂後,”言者或謂李壇之變,由諸侯權太重”,於是史天澤奏言,”兵民之權,不可並居一口行之。

請自家臣始,史氏子弟即日解級而退”。

史天澤此舉雖然是在向元廷示好以求自保,但確實是李璮之亂後世祖打擊漢人世侯而使得史天澤采取的一種無奈之舉。

而在大蒙古國時期諸漢人世侯所受封地均歸還朝廷,元廷設立樞密院加以管轄,這也使得漢人世侯的勢力被進一步削弱。

通過這些舉措,漢人世侯的勢力幾乎消滅殆盡,徹底結束了”一方愚民不知有朝廷之尊而知有諸侯也”的局面。

二、元廷對投下貴族采取的政策

朝廷針對漢人世侯采取的是打壓、革除的手段,而投下貴族作為代表元廷震懾地方的封建領主,在元朝初年主要采取投下分封置路州的措施來穩固其利益。

封地置路州的舉動與分割漢人世侯的轄區緊密相關,也正是眾多行政區從漢人世侯勢力范圍內被分割、獨立出去,才使得漢人世侯的實力被嚴重削弱。

李治安在其文《元代中原投下封地置路州發微》中將世祖朝投下封地置路州的舉動歸結為:”在原漢世侯轄區內,比較重要的諸王貴勵分地為單位,采取分設、新立、改置及維持原狀等方式,重建路州,劃一食邑。

根據史料及相應前人研究,現將封地置路州問題進行如下歸納;嚴實轄區內的路州區劃變動最為激烈。

嚴實位下主要東平路之地,在金末元初之際范圍相當龐大。

世祖時期置路州的舉措徹底將嚴實的轄區”一分為十”。

被分設出去的行政區都有與之對應的投下分封勢力,其中與飛地有關的為闊端之東昌路、火斜與術思之曹州、鄆國公主之濮州、術赤臺郡王之德州以及被封於東平的諸多封王。

通過此次投下食邑置路州,東平被徹底割裂。

而被封諸王不單單受領東平地區,元廷為壯大投下封君的勢力,更不惜割裂原有的行政區劃體系,而將其他路州的行政區割入。

造成了飛地的大量產生。

其中,東昌路的丘縣、曹州的禹城、濮州的臨清縣、館陶縣及德州的清平縣、齊河縣均是此次嚴實轄區內投下封地置路州的產物。

相較於嚴實,其他漢人世侯也均受到了沖擊。

張榮的轄區濟南路雖然未被完全分割,但是至元二年(1265年)元廷將原隸屬於濟南路的陵州、臨邑縣劃河間路,同時又將長清縣劃撥泰安州、禹城入曹州,齊河縣入德州,淄州入淄萊路。

這些區劃的變動,將濟南路原有的區域大幅度縮小。

而為了保證濟南路封王哈赤溫的權勢,又將濱、棣二州劃撥濟南路。

同理,阿裡不哥位下真定路之涉縣,也是通過元廷的行政區劃調動才使得飛地形成。

關於江西行省建昌路之廣昌縣的問題較之其他飛地有其獨特之處。

廣昌縣區並未見有分封勢為,但是南豐州直隸省部便使得廣昌縣與其所屬建昌路相隔斷。

而南豐州作為哈赤溫後裔的食邑,元廷將南豐州(原建昌路南豐縣)單獨置州,影響了廣昌縣這一飛地的形成。

根據分析元代分封與漢人世侯問題可以看出,分封問題作為飛地形成的最要因素,其自身並不能單獨存在,這其中更多的慘雜了漢人世侯及朝廷政策問題。

也正是元廷對待投下貴族與沒人世侯的不同態度,才使得地方行政區劃不斷變動,並且也使得封君受封時間與飛地形成時間不相符。

而在漢人世侯紛紛消亡之後,中原地區的行政區劃大致進入了一個平緩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