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統治初期能夠任用漢人,為何元朝卻不足百年而亡?一政策令人發指。《網路歷史》

但凡是成功王朝創建者無一不具有一個明顯的優點,那便是廣納賢才,選賢與能。

他們善於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可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其所用。

而元世祖忽必烈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為一個蒙古統治者,在當時的中國,政權林立。

不僅有自稱自己為正朔的金朝,還有偏居一隅的南宋,而要實現自己一統華夏的願景,忽必烈要做的則是選賢與能,招納收攏人才,消滅金朝、南宋。

而從其29歲時,便已經有意識到單純的蒙古幕僚的局限性,更是有意識的招徠中原地區的漢人名儒,以此來為自己將來的國家政策和制度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

而這其中又尤其以元大都的設計和負責者劉秉忠,勸說忽必烈和平占領大理的姚樞;在忽必烈不確定是否停止戰爭,回去爭奪蒙古汗位時,上奏《班師議》的郝經最為知名。

而縱觀蒙古帝國,鐵蹄之下,從亞洲 到歐洲無數王朝都被其消滅,所占據版圖之廣,堪稱世界之最。

而在東亞,滅掉金國以後,矛頭自然直指南宋。

1259年,蒙古帝國大汗蒙哥在率兵攻打釣魚城時,被大炮炸死。

而忽必烈則馬不停蹄的趕回漠南,並且戰勝兄長阿不裡哥,就任汗位。

1271年,忽必烈在劉秉忠的建議之下,采納《易經》中,『大哉乾元』的意思,改國號為元。

一方是兵強馬壯的鐵甲雄獅,而另一方則是昏聵的南宋朝廷,賈似道等權臣當道,實則勝利的歸屬,也很容易 便能決出。

盡管有著一如文天祥等人的鞠躬盡瘁,但是1279年,崖山海戰的慘況,也讓我見識了南宋王朝最後的掙紮,十數萬軍民蹈海殉難,陸秀夫背負小皇帝跳海 而亡。

自此,忽必烈的大元王朝統一了中原之地。

但是與他啟用之時的選賢與能相比,因為與兄弟阿不裡哥爭奪汗位《蒙古的傳統與中原王朝不一樣,乃是實行的幼子繼承制,所以事實上蒙哥死後的汗位當是弟弟阿不裡哥》,所導致的蒙古上層貴族社會分裂,又成為他當務之急必須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於是,很簡單的抉擇,他在元朝實現了統一之後,果斷的選擇了站到處於落後愚昧的蒙古貴族一方,更成為他們的『排頭兵、代言人』。

與眾多遊牧民族入主中原,所接受的漢化教育相比,忽必烈卻成為了『阻茛』。

而如同北魏孝文帝,金朝漢化這種相對徹底的漢化相比,他卻選擇了有限漢化,在原來的各國故土之上實施差異化的變革,金朝故地繼續采納金朝制度,而南宋則實行南宋的制度,至於自己的老家漠北和漠南蒙古一代,則繼續沿襲舊有的蒙古制度。

而這種制度的實行,事實上有一定的折衷,也能夠迅速的穩定剛剛奪取的江山。

但是隨著這種差異化而來的矛盾卻是,身居漠北、漠南的蒙古勛貴們並不滿足於戈壁、草原,而金朝、南宋都有著繁盛的城市、商品貿易,於是一項政策的出臺,也便『順理成章』。

等級制度之下,將南宋之地的漢人劃分第四等,而身為上層的蒙古貴族則可以日漸張狂,肆意劫掠,圈地。

此時的忽必烈也早就沉浸於自我陶醉之中,原來的選賢與能,重用漢人也早就成為了一紙空文。

與之如影相隨的也是忽必烈被人日漸增長的驕奢淫逸。

為了能夠籌措軍費,更為了能夠享樂,忽必烈建立在等級制度之下,對南宋的江南地區,不斷加重賦稅。

而這也導致起義此起彼伏,民族矛盾,等級矛盾嚴重。

隨著年齡的增長,忽必烈或許意識到了危機的到來,開始采取措施禁止蒙古貴族的無限制圈地,促進農業生產。

但是也正當局勢又逐漸呈現好轉之時,忽必烈最愛的妻子察必去世,而又在三年後,自己最愛的兒子真金去世,這樣一位馳驅戎馬,縱橫歐亞的蒙古大汗,終於在接二連三的親人亡故之中,不堪重負。

1294年,忽必烈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八十年裡,他依靠選賢與能、重用漢人實現了天下一統,大哉乾元的夢想,卻又為大元王朝的滅亡早夭埋下了等級制度的禍根,而對於漢人的屠戮,也令人發指。

參考資料:《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