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平定南宋時,元朝內部汗位爭奪異常激烈,爆發三次叛亂。《網路歷史》

引言

在忽必烈傾全國之力平定南宋的同時,元帝國的北方邊境也不太平。

而這一切,不過是幾次大蒙古國汗位爭奪戰的餘緒和矛盾總爆發。

在北部邊疆,先後發生了海都叛亂、昔裡吉叛亂和乃顏之亂。

盡管這些叛亂都沒有撼動忽必烈的帝位,但黃金家族內部的隔閡與分道揚鑣已成既定事實。

元朝西北邊疆的局勢始終緊張,忽必烈的漢法改革也趨於遲滯。

為穩固政權,忽必烈令皇子出鎮漠北,統領雄兵防禦叛亂,雖然起到了抵禦北方叛王的作用,但也為後來皇位繼承無序和權臣擅政埋下了伏筆。

這三次影響巨大的叛亂中,海都之亂持續的時間最長。

海都是窩闊臺嫡孫,對窩闊臺系失去汗位耿耿於懷。

忽必烈和阿裡不哥爭位時,海都趁機擴充實力,掌控了窩闊臺兀魯思。

1269年,海都與察合臺汗國及術赤兀魯思的代表,在塔刺思草原召開了劃分中亞地區勢力范圍的會議。

這次會議將忽必烈政權徹底排除在外,建立起與之對抗的西北諸王聯盟。

不過此時忽必烈以伐宋為首要大事,因而試圖用外交手段緩和對抗。

對忽必烈的示好,海都並不接受,甚至派遣使者公開指責其背叛祖宗舊制,不配為蒙古大汗。

為應對威脅,忽必烈不斷加強在西北的軍事力量。

1271年,皇子北平王那木罕統領的軍隊奪取了察合臺兀魯思大斡耳朵附近的中心城鎮阿力麻裡《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內,曾數次為海都所據)。

到1275年初,元朝方面已占有絕對優勢。

忽必烈意欲大舉西征,一舉擊敗海都。

然而這時候,伴隨著忽必烈與阿裡不哥爭位,拖雷系宗王內部亦是矛盾重重。

尤其是蒙哥汗之子昔裡吉,不滿忽必烈登上汗位,於是聯合諸王脫黑帖木兒發動軍變,拘捕了那木罕和重臣安童,並把他們分別送往術赤兀魯思和海都處。

失去統帥的元軍防線瞬間瓦解。

雖然忽必烈平定了昔裡吉叛亂,但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元廷在西北地區都無力對海都發起攻擊。

攻守之勢逆轉後,忽必烈通過嚴陣以待、堅壁清野的舉措對抗海都襲擾,同時為重建漠北地區的軍事防禦體系進行了一系列部署。

1281年,忽必烈命皇太子真金赴漠北巡視軍事,且以樞密院同知伯顏從行,一則昭示元廷抵禦海都的決心,二則讓富有軍事謀略的伯顏對漠北防禦體系進行巡查和調整。

1284年,那木罕得釋歸朝,改封北安王,仍鎮守漠北。

1286年,忽必烈又派遣皇長孫甘麻剌赴漠北協同北安王。

忽必烈又派遣樞密院官員為漠北軍事的實際統帥,如伯顏兩次被任命為知樞密院事,鎮守和林,之後禦史大夫玉昔帖木兒又替代伯顏為角樞密院事統北兵。

伯顏和玉昔帖木兒都是能征善戰之將,兩人屢次擊敗海都,穩定了漠北局勢。

元廷又在和林設置宜慰司,負責漠北的軍屯、錢谷出納和軍需供給,兼管所在部民。

如果說海都之亂是西北諸王對拖雷系勢力的直接對抗,那麼爆發於1276年的昔裡吉叛亂,則是拖雷系內部汗位爭奪戰的餘波。

昔裡吉是蒙哥汗第四子,在蒙哥汗死後的汗位爭奪戰中支持阿裡不哥。

忽必烈獲勝後,隻懲治了少數大臣,拖雷系宗王仍居漠北。

阿裡不哥的兀魯思雖然得以保留,但被設置了益蘭州等五部斷事官進行嚴格限制。

這些舉措引起昔裡吉等宗王的強烈不滿。

在元軍與海都對峙時,貴由汗之子禾忽與元廷決裂,襲取了河西走廊,隔斷了元廷與阿力麻裡前線的聯系。

那木罕軍中的諸王早已顯露不臣之態,此時紛紛萌生異志。

昔裡吉和脫黑帖木兒借機叛亂,俘虜了皇子那木罕、闊闊出和重臣安童。

昔裡吉反叛後,號稱已和海都、忙哥帖木兒成功結盟,吸引了不少宗王,實力大增。

1277年,昔裡吉率軍東進,不久抵達和林,並奪走成吉思汗的大斡耳朵。

此舉給剛剛平定南宋的忽必烈迎頭一擊,也在漠北引起了極大震動。

弘吉刺部的隻兒瓦臺殺死兄長駙馬萬戶斡羅陳,響應昔裡吉。

弘吉刺部是大蒙古國和元朝最顯赫的外戚部族,它的叛亂沉重打擊了忽必烈在草原腹地的威望。

在屢屢遭遇失敗後,叛軍內部發生分裂。

脫黑帖木兒慫恿蒙哥汗之孫撒裡蠻自立為新汗,而阿裡不哥的長子藥木忽兒則率軍攻擊撒裡蠻,脫黑帖木兒失利被殺。

內江讓拖雷系叛王的實力日益削弱。

到1282年左右,撒裡蠻自感無力再與元廷對抗,於是帶著俘虜昔裡吉南下歸附忽必烈。

這場前後持續了六七年,影響了整個蒙古腹地的昔裡吉叛亂自此宣告結束。

不過,盡管罪魁禍首昔裡吉等叛王南下歸附,但阿裡不哥幼子明裡帖木兒卻率領眾多原屬拖雷家族的蒙古軍投奔海都,大大增強了海都的實力。

在昔裡吉叛亂之後,忽必烈政權的東北邊疆也出現了異動,這就是著名的乃顏之亂。

大汗與黃金家族成員的盟友關系多過君臣之義,這與忽必烈塑造中央集權帝國的意圖天然相悖。

當強幹弱枝的軍政舉措推行到東道諸王的領地時,雙方的矛盾對立急劇凸顯。

1274年春,忽必烈委派原中書平章政事廉希憲任北京行省平章政事,治理遼東,鎮撫和監視東道諸王。

1283年,又將掌管遼東行政事務的宣慰司升級為東京等處行中書省,以加強對遼東地區兵民財權的控制。

1285年,元廷籌備征伐日本時,一並將乃顏和勝納合兒等部的鷹房、采金戶列入征調。

叛亂平定後,元廷將東北叛王的部眾納入國家版籍,統一管理,並將一部分部眾遷徙到江南地區,且從遙遠的西北遷來兀速、憨哈納思、乞裡吉思三部部眾填充其地,設立肇州宣慰司直接管轄。

這些舉措將東道諸王聯盟徹底分化打散,使之不復對中央集權構成威脅。

海都之亂、昔裡吉之亂和乃顏之亂,是舊的蒙古貴族勢力和觀念對忽必烈尊漢法、行多元體制的不滿的終極爆發。

結語

這三次叛亂,讓黃金家族各大兀魯思組成的廣袤帝國在事實上瓦解和獨立。

忽必烈和後來元帝國的皇帝,隻是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及伊利汗國名義上的共主而已。

隨著平叛戰爭的進行,宗王們的實力大多被削弱,元廷得以遍置行省、鞏固中央集權,忽必烈徹底掌控了蒙古草原的腹地和如今的東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