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稱帝後,先後征討日本、越南、緬甸、爪哇,為何屢屢受挫?《網路歷史》

忽必烈擊敗弟弟阿裡不哥,登上了蒙古大汗的寶座。

但與此同時,大蒙古國也因為這事兒徹底走向分裂。

金帳汗國、 伊爾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等4大汗國,都不再聽命於忽必烈的調遣。

忽必烈的勢力范圍,僅限於中土,也就是他所建立的大元朝。

不過你要知道,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他的血液裡充滿了征服欲。

因此,但凡有土地的地方,都是他的菜!所以轟轟烈烈的圈地活動,就這麼拉開了序幕。

一、2次征討日本,一無所獲。

公元1274年,忽必烈擊敗南宋主力以後,隻剩下掃尾工作了。

這個時候他沒有急著去滅掉南宋,而是把矛頭對準了海外的日本。

這是什麼情況?

蒙古人不是擅長騎馬打仗嗎?

難道戰馬也能遠渡重洋,在攻打日本的時候發揮奇效?

其實我們不要把那時候的蒙古人,想得多麼落後。

在經歷了三次西征以後,蒙古人早就裝備上了當時最先進的火器。

包括滅金的時候,蒙古人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造船技術。

所以說,縱觀全球,13世紀時蒙古人的裝備,是最為精良的。

忽必烈打算征服日本,也不是憑空想象,是有足夠的底氣的。

當時忽必烈已經占領了高麗,他的部下們站在海岸線眺望,發現海峽對岸還有一個大陸。

陸地愛好者忽必烈,自然不願放棄。

第一次出征日本,失敗。

公元1274年,忽必烈派遣鳳州經略使忻都,帶著蒙古、高麗大軍1.5萬人,乘著900艘戰船首次出征日本。

剛開始,元軍連戰連捷,先後拿下了對馬、壹岐、松浦等地,殲滅日軍數千人。

可不久之後,日本國內就做出了反應。

鐮倉幕府聚集了10萬多人馬殺來,雙方交戰多日,元軍損失慘重,甚至有不少人投降了日本。

這一戰,算是讓忽必烈吃了大虧。

第二次出征日本,失敗。

1275年,忽必烈覺得強攻難度系數大,所以就派遣使者到日本,勸說他們投降。

嘗到勝利果實的鐮倉幕府,二話不說就把使團成員全部誅殺。

這事兒過了5年才傳到忽必烈這兒來。

忽必烈惱羞成怒,此時他已經滅掉了南宋,沒了後顧之憂。

因此於1280年,忽必烈派遣14萬大軍,兵分兩路進攻日本。

東路軍:忻都、洪茶丘帶領蒙古、漢族、高麗等4萬大軍從高麗出發。

江南軍:滅亡南宋的名將范文虎,則帶領10萬南宋降卒從江南出發。

雙方約定在壹岐島會師。

結果東路軍在登陸的過程中,遭遇了風暴,損失了一部分人。

登陸以後,又被日軍偷襲,再次損失了一部分人。

遲遲等不來江南軍,以至於東路軍內部瘟疫橫行,損失慘重。

正當東路軍萌生退意的時候,范文虎帶著3500艘戰船,也殺來了!雙方會師以後,正打算大幹一場。

結果偏偏在他們出動的時候,再次刮起了臺風。

這下完犢子了,元軍14萬大軍,一大半人都被這場臺風卷入海中,活活淹死了。

損失至少在10萬人以上。

所以說,這次征討依舊以失敗而告終。

這事兒直接導致忽必烈老爺子有了心理陰影,他一生都沒能忘記討伐日本的恥辱。

此後多次計劃第三次攻打日本,結果都因為各種原因取消了。

二、征討緬甸,忽必烈得償所願。

當年蒙哥汗還在世的時候,就曾經派遣忽必烈征討大理國。

忽必烈滅了大理以後,就已經發現雲南周邊那些地盤了,這哈喇子流的。

不過沒有得到命令,當時他也不敢貿然行動。

等到1276年,忽必烈滅了南宋。

這時候忽必烈已經是元朝皇帝了,他想起了當年的那段經歷,因此又把眼光看向了雲南旁邊的緬甸。

原本兩國關系還不錯,1271年,元朝成立的時候,緬甸還派使臣去祝賀了。

結果到了1273年,忽必烈牛氣起來了,要求緬甸派王室子弟到元朝做人質,結果使臣一去不復返,被緬甸給宰了。

到了公元1277年,不等忽必烈下決心,緬甸這邊率先出動了5萬大軍,800多頭大象入侵雲南。

這還得了?

從來隻有我搶人家的,哪有人家敢來搶我的?

忽必烈勃然大怒,立刻派遣援軍支援。

雙方在邊境展開了數年的拉鋸戰。

到了公元1283年,元軍攻入緬甸首都蒲甘,這麼一來緬甸就成了元朝的一部分。

忽必烈在這裡設置了緬中行省。

不過沒幾年功夫,緬甸內亂爆發,各大派系紛紛自立。

元朝在這裡的統治極其不穩定,傀儡政權也失去了作用。

所以說,元朝統治緬甸的時間非常短。

三、征討越南,慘敗。

早在蒙哥汗在位期間,忽必烈就盯上了越南這塊土地。

後來兀良合臺鎮守雲南的時候,還真的攻打過越南。

甚至拿下了越南都城升龍。

不過很可惜的是,後來人家奮起反抗,又把蒙古大軍給趕走了。

1258年,自知不是蒙古大軍的對手,越南主動派遣使臣向大蒙古國稱臣,並且每3年進貢一次。

第一次出征,大獲全勝。

藩屬國畢竟不是自己的地盤。

因此到了公元1282年,忽必烈再次派遣右丞相唆都帶領50萬大軍,準備攻打越南。

這陣仗,顯然打算一口將越南給吞了。

越南的陳仁宗也不是吃素的,動員了20萬大軍與元朝交戰。

不過說實話,元軍的戰鬥力太強,越軍壓根就擋不住。

因此越軍不僅沒能擋住元軍的進攻,反而自亂陣腳,造成了嚴重的內訌。

這一戰中,元軍占領了越南大部分地盤。

嚇得對方急忙送公主到元朝求和。

而陳仁宗也早就躲了起來,打算找機會東山再起。

第二次出征,慘敗而歸。

公元1286年,忽必烈認為應該徹底結束對越戰爭了。

因此他再次派遣50萬大軍進攻越南。

這回越南可沒那麼慫了,他們背水一戰,如果失敗,那就隻有亡國的份了。

因此雙方初次交鋒,越軍便取得了大勝,他們用毒箭射殺了不少元軍,迫使他元軍逃到了武高關。

得了便宜的越軍,終於開始進行反擊。

他們首先在長安府擊敗了元軍,隨後又四面出擊,分兵作戰,大敗元軍。

元軍死傷慘重,太子脫歡差點兒也交代在這裡了,無奈隻能全線撤退。

這回征討越南,是忽必烈的又一次慘敗。

他當然還是不想放棄越南,畢竟氣氛烘托到這份上了,騎虎難下啊!好在越南獲勝以後,主動向元朝稱臣,這才讓忽必烈找到了個臺階。

四、征討印尼,還是慘敗。

誰也想不到,遠在太平洋上的印尼,居然也被忽必烈給發現了。

公元1292年,已經78歲的忽必烈,拿著放大鏡在地圖上這麼一搜,就發現了爪哇島。

這地方好啊,忽必烈打算以後跑這裡曬日光浴,因此便派遣了1000艘戰船、10萬大軍出征印尼,這回元軍與當地土豪勾結,共同占領了爪哇。

不過很可惜的是,爪哇當地的軍閥們,在此之後發起了反攻。

元軍節節敗退,死傷慘重,被斬首的數千,淹死者數萬,無奈,元軍隻好放棄了入侵印尼的計劃。

忽必烈心裡很不爽啊,怎麼一直打敗仗呢?

難道真的是因為年紀大了?

不管怎麼說,忽必烈對征服爪哇的計劃,始終耿耿於懷,甚至打算再次派遣10萬大軍遠征爪哇。

最終忽必烈派遣劉國傑帶領5萬大軍出兵爪哇,大軍來到了桂林的時候,忽必烈就去世了。

因此這次出征的計劃也就擱淺了。

總結:蕞爾小國,反而是最難辦的。

蒙古大軍征戰天下,遇到那些實力強大的王朝,絲毫沒壓力。

比如說金國、西夏、南宋、花剌子模、基輔羅斯、阿拉伯帝國等等。

可在討伐日本、越南、緬甸、爪哇等蕞爾小國的時候,卻時常出問題。

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認為有這麼幾個可能:

第一,忽必烈統治時期,蒙古大軍戰鬥力下降。

其實擊敗阿裡不哥以後,蒙古大軍真正上戰場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元朝攻滅南宋,其實用的漢人士兵占了大多數。

所以說,這時候的蒙古大軍,已經過上了養尊處優的好日子。

過去日夜在戰場上拼搏,難道就不能享受幾天嗎?

這很正常。

第二,蒙古大軍還是不擅長水戰。

為了滅亡金國和南宋,蒙古大軍特地打造了不少戰船。

但是對於水戰的技巧,其實他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掌握。

畢竟這幫人更擅長陸地戰爭。

可一旦遠渡重洋,進攻日本、爪哇這些海上國家,他們的水戰實力,就暴露出來了。

第三,不劃算!

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打下金國和南宋,蒙古人收益簡直爆滿。

可是打下越老柬這些個國家,他們能獲得多少回報呢?

說老實話,大家都是生意人,過去利潤相當豐厚,瞬間讓你賺不到錢,你心裡肯定不爽。

正是這種心理因素在作祟,才讓蒙古人不太願意攻打這些個小國家。

費力不討好,沒人願意用心幹。

再加上氣候、環境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忽必烈時期的遠征計劃,基本都泡湯了。

忽必烈也是尷尬得很,畢竟4大汗國把該占的地方都給占了,他隻能找這些邊角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