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一心向楚王復仇,楚王卻提前病死,伍子胥:隻能鞭屍了。《網路歷史》

伍子胥,楚國人,也是吳國的大夫,去往吳國後被吳王闔閭重用,成為吳王身邊位高權重的大臣,同時也助推了吳國的歷史進程。

在其的謀劃下,吳國先後使楚、徐、魯、齊等滅亡,成為各諸侯國中的強者。

正是這樣一個思想卓越的軍事家,為何與楚國的楚平王有著所謂『鞭屍』的深仇大恨呢?

為何幫助吳國滅掉強楚之後還要繼續向楚王尋仇,並且聽聞楚王病死之後還要進行掘墓鞭屍呢?

這些事情的原因還要從伍子胥的父親說起。

一、逃離楚國

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是楚國的太子的老師——太子太傅,任務是教太子建,後來太子建殘忍的遭到了小人費無忌的陷害,太子的老師易受到株連。

並且有小人向楚王說:伍奢的倆個兒子都是人才,如果不盡快斬草除根,其以後就會投奔吳國,後患無窮。

楚平王聽信了小人讒言,便召伍奢的兩個兒子入宮救父。

並且威脅兩個兒子,如果他們不來,他們的父親伍奢就隻能被殺。

但是伍子胥已經預謀到去的結果隻有死路一條,便沒有去覲見楚平王。

就這樣,伍氏兄長伍尚去見了楚平王,誰料,楚平王絲毫沒有兌現諾言,將伍子胥的父親以及伍尚一齊殺害。

伍子胥連夜逃走,經過周折,伍子胥先是去往宋國,又去了鄭國,最後隻能去往當時因為路途遙遠而沒有去的吳國躲避災難。

伍子胥也是因為在別的國家鬱悶,並且記掛著自己的報仇夙願,所以一夜之內愁白了頭,這也正是伍子胥一夜白頭典故的出處。

翌日,伍子胥出昭關,且後面有官兵追趕,恰巧前面又是一望不到頭的江河,使得伍子胥更加艱難與焦急。

面對身後的官兵追趕,伍子胥已經思考不了許多,便趟著江水上了小船,在劃船老翁的幫助下總算是來到了吳國,逃離了楚國。

這一路的顛沛流離使得伍子胥身心俱疲,隻能沿街乞討,淪落成乞丐。

二、赴吳報仇

吳國,伍子胥一直在等待機遇。

有一天,吳王僚的車馬從他身邊經過,旁邊的閣樓裡伸出一隻箭,就要射向吳王僚,但伍子胥眼疾手快,將手中的蕭扔了出去,阻擋了一下箭射的方向,使箭偏離,沒有給吳王僚造成致命的傷害。

那這隻箭又是誰射的呢?

這要從吳王諸樊的皇位繼承說起,吳王諸樊去世以後,沒有將自己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自己的二弟,二弟去世以後又將皇位傳給了三弟,三弟想要把皇位傳給四弟,但是四弟不想做王,沒有接受皇位。

事後,皇位便傳給了三弟的兒子,也就是遭人暗害的吳王僚手中。

但是公子光《吳王諸樊的兒子》認為王位如此繼承大有不妥,也就是歷史上的吳王闔閭,他對皇位的繼承有著很大意見,認為四叔不接受皇位,應該傳給他這個嫡長子來繼承。

雖然平日裡對吳王僚非常恭敬,百依百順,但是在背地裡一直在找機會刺殺吳王僚。

在閣樓裡射箭的也正是吳王闔閭,沒想到被伍子胥的蕭幫吳王僚留住了性命。

公子光知道伍子胥是個可遇不可求的人物,也認出他正是楚國流落的才人伍子胥,便想與伍子胥合作,幫助自己完成夢想,奪回皇位。

但是吳王僚先一步公子光派人找到了伍子胥,並且封他為吳國大夫,並且承諾他幫助他出兵伐楚,這也正了結了伍子胥的心願。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吳國宮中傳出不出兵不伐楚的消息了。

這是為何?

這正是吳王僚中了公子光的詭計。

他向吳王僚說到:『如果出兵伐楚勝利,了卻的是伍子胥的個人之仇恨,但是,如果不勝,丟臉的可不是伍子胥一個人,而是整個吳國都要遭殃』

公子光向吳王僚進言詆毀伍子胥,使得吳王僚對伍子胥的印象也一落千丈,也沒有再想幫伍子胥報仇的計劃了。

但是公子光又找到伍子胥認罪,並且發誓伍子胥助力幫助自己登上王位寶座,便能攻打楚國以報伍子胥仇恨。

伍子胥因為復仇心切,答應了公子光的請求,與他一起謀劃除掉吳王僚。

眼見時機已經成熟,但是一個令人無比震驚的消息傳來,楚王病死了。

原因是楚平王治理楚國無方,國家衰落,並且經常受到邊境小國的侵犯,眾國全部都背叛楚國,歸順晉國,楚平王整日抑鬱無常,最終鬱鬱而終,病死了。

三、子胥鞭屍

大家聽到楚王已經去世的消息大家都為伍子胥感到高興,但是伍子胥卻仰天長嘆,放聲痛哭,他心裡對父親兄長被楚平王五馬分屍的局面懷恨在心,痛不欲生,一直懷著復仇信念的他,終究還是咽不下這口氣。

事後,伍子胥還是設計使得公子光成功登上皇位成為了歷史上的吳王闔閭,派刺客在宴會上除掉了吳王僚。

吳王闔閭也助攻伍子胥進擊不堪一擊的楚國,並且找到了楚平王的屍體,挖開楚王墳墓,抽打楚王的屍體近三百餘下,直至如此,伍子胥的復仇之路才算完結。

四、總結

伍子胥因為楚王聽信小人的讒言而失去自己的父親兄長,留下了難以抹去的仇恨,正是這些仇恨使然,讓伍子胥來到吳國,認識吳王闔閭,助推吳國歷史進程,也是他的謀劃,使吳國也在歷史中強盛了一段時間。

伍子胥的軍事才能不容歷史抹去,他的專註和恒心也是歷史上少人能及的。

復仇的信念仍在,他的夙願沒有了結,他也不會幫助吳王闔閭,也就不會也如此精彩的春秋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