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時就已經明白了人情世故
商鞅原名衛鞅,公孫鞅。
因出生衛國,姓姬公孫氏而得名。
商鞅自幼聰明好學,當他閱讀了很多當時的書籍後,他覺得人最高級的玩兒法就是駕馭很多人,所以,他非常崇拜李愧和吳起,李愧對魏國進行變法,讓弱小的魏國盛極一時,吳起也對楚國進行變法,改變了楚人的弊病,全國煥然一新,商鞅決定要學習法家思想。
同時,他對雜家刑名之術非常著迷,總幻想著自己要治理一個國家,他也很清楚地知道,生逢亂世,必定要行走江湖。
為了實現人生理想,他鋌而走險,跟隨魏國國相公叔痤,公叔痤可以做國相,自然也是聰明過人的,但是,商鞅非常會來事兒,他經常幫助公叔痤做一些身為相國無法出面應對的事情,例如:有一次,公叔痤會見別國來使,來使自然是想和魏國修好,但是見不到魏王,就先來拜見相國,送了很多禮物珠寶金銀,公叔痤作為一國之相,自然是不能直接接受,那麼這時的商鞅就幫助公叔痤禮遇別國來客,同時表示相國之意。
這樣既緩解了相國尷尬,也得到了好處,商鞅本身也不是大官,影響不大,就這樣一來二去,商鞅在幫助公叔痤的過程中展露鋒芒,顯示出了把控人性的優點,公叔痤門客數百,統統被商鞅比下去了。
秦國想變強,商鞅想變法,立木取信,名垂千古
商鞅來到秦國後,並沒有一下子就得到重用,商鞅大致是在公元前361年入秦,公元前359年秦孝公開始展開『關於變法與否的大討論』,那麼在商鞅入秦後的兩年時間裡,他一直在試圖取得秦王和秦國人的信任。
在秦孝公看到了商鞅立木取信之後,同時,秦孝公內心也是非常渴望秦國可以東出走向強大的,畢竟不打仗不對外擴張是不行的,而當時大多數官員都想茍且偷安,不願意去奮鬥了想要『躺平』。
而剛來秦國的商鞅本來就想要駕馭萬民,學的就是這個專業,唯一的就業機會就在秦王這裡。
所以,他一直在給秦孝公煽風點火進行變法。
自然就在無形中觸碰了秦國官員的『蛋糕』,後來,他終於取得了秦孝公的極大信任,開始了第一次變法嘗試,也就是公元前356年的《墾草令》,這個也算是商鞅日後變法的基本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