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差將勾踐放虎歸山做錯了?其實並沒有,這是當時最好的選擇。《網路歷史》

公元前494年,越國被吳國打得隻剩五千多殘兵敗將,退到會稽山上死守。

吳國本應乘勝追擊,徹底消滅越國,可吳王夫差隻把勾踐夫婦押回國內當人質就完事了,後來居然還放勾踐回國。

結果在人家的金錢、美女和溜須拍馬功的輪番轟炸下,被攪得暈暈乎乎的夫差,落了個國破家亡的下場。

很多人說到這個故事,隻有一個字:蠢。

吳王夫差真是蠢,這不明擺著放虎歸山嗎?

其實,饒恕勾踐、不滅越國這兩樁事,夫差還真沒做錯。

要知道那可是春秋晚期,滅掉一個小國也就罷了,像陳、蔡、衛、許這樣的二三流國家,哪一個不是被大國揉來揉去滅了好多回,卻一次又一次地『敗組復活』?

吳國不是剛占了一把楚國的郢都?

結果呢?

越國的歷史據說比吳國還要悠久,國力也不比吳國差多少,要徹底征服越國,談何容易!以吳國的能耐,把越國打服倒是不難,但要把越國一口吞掉,怕是沒那麼好的牙口。

越王勾踐不是派文種去求和嗎?

文種雖然是遊說,但說的可都是大實話。

真把越國逼急了,雙方拼個魚死網破,對吳國半點好處都沒有:繳獲少,傷亡多,元氣大傷,別忘了還有個偌大的楚國憋著報一箭之仇呢!這麼拼對吳國有什麼好處?

再看看吳王夫差的做法:接受投降和戰利品,讓越國成為吳國的屬國,這對吳國其實是有利的,即用較小的代價,換得較大的戰果。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因此後人看到,越國用美人計腐蝕夫差,拿蒸過的稻種折騰吳國,故意送去金錢、木料和士兵,引誘吳國大興土木、窮兵黷武。

但仔細分析就該明白,至少在當時,這些東西從越國源源不斷地送到吳國,隻會讓吳國變得更富強,而不是更弱。

事實上,從戰後吳、越的實力對比,和吳國對越國實行的種種控制措施來看,勾踐被扣在吳國和回到越國其實沒什麼兩樣—夫差的寶劍隨時可以砍掉他的腦袋。

夫差如果真不接受勾踐的投降而與之硬拼,結果怕是吳、越兩敗俱傷,楚國漁翁得利;倘接受投降,並殺掉俯首稱臣的勾踐,那麼在那個講究大義的年代,吳國怕是再也混不下去了。

既然放勾踐、饒越國都沒錯,那麼夫差為什麼敗了?

原因是他別處錯了,而且錯得離譜。

本來,降伏了越國,控制了越國的經濟命脈之後,接下來就該發展吳國經濟,充實吳國軍力,這樣不出十年,越國怕是想反也沒法反了。

可吳王夫差卻把越國送來的戰略物資,一股腦兒投入到樓堂館所等基建項目上,還搭上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

結果,越國固然窮了,但吳國也被折騰得夠嗆,後果自然可想而知。

本來憑借著政治滲透《這早就做了》、經濟壓榨《這正在做》和文化壓制,夫差可以慢慢消化掉越國,即使做不到,也能讓越國長期做吳國的附庸,前提隻有一個—保持對越國的絕對軍事優勢。

可夫差偏偏在沒消化掉越國之前,又是打齊國,又是折騰晉國。

這兩國可都是比越國甚至比吳國都難消化的超級『糯米團子』。

夫差還沒消化完越國這塊『早點』,就急吼吼去吞那倆『大團子』,就算勾踐沒二心,夫差噎死的概率也不小,何況勾踐一直在那兒舔著苦膽呢?

這也就註定了夫差滅亡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