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瀆職』——周王室典籍失竊之謎。《網路歷史》

老子像

老子在擔任周王室『國家圖書館館長』期間,發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件——老子看管的珍貴圖書典籍,一夜之間神秘失蹤了!典籍所載的古代文明與文化信息也隨之而去。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例文化大竊案。

周王室圖書典籍為什麼會失竊?

失竊的圖書典籍被運往何方?

什麼人膽敢忽悠『國家圖書館』?

作為這些圖書典籍的監守者老子,是否參與了這次盜書活動?

即使他沒有參與盜書,這些寶貝從他鼻子底下被盜走,他有沒有『瀆職』行為?

老子當了周王室典籍管理員之後,每天都要付出高強度的體力勞動。

那時的收藏室,也就幾間房舍而已。

書架上擺的書,說得好聽一點叫做『書』,說得難聽一點,就是一堆竹片和佈條!

那時沒有紙張。

所謂的書,不是竹簡,就是木簡,還有一部分是佈帛,上面或刻或寫著密密麻麻的字。

這些東西,一卷卷,一捆捆,粗粗細細,長長短短堆放在一起,老子每天搬來搬去,進行整理和歸類。

書的門類又很繁雜,什麼《三墳》與《五典》,《八索》和《九丘》,什麼《陰符》與《祈昭》,《河圖》與《洛書》等等,這些圖書有的比較完整,有的卻缺頁少字,需要不斷地校對和核訂。

老子工作量很大。

竹簡、木簡、絹書、麻佈書,需要分類並按年代次序編號,還要按一定的順序排列好;部分竹簡、木簡,因為緯《皮繩和麻繩》斷了,板、片脫落了,散亂開來,頁碼顛亂,得重新理順,用新的皮繩或麻繩穿綴起來。

但老子幹起來倒是很有興致。

因為有些竹簡、木簡上的字,因磨損而漫漶不清,或者絹卷上的字被鼠咬火炙,難以認得了,這就需要及時補刻或補寫,老子就根據上下文意,進行必要的考證,把失落的字一一補上去。

這樣一來,老子就做了許多考證工作,慢慢成為學者了。

當然,他的同事很多,隻是他做得好,慢慢地就由一般的圖書管理員提升為柱下史,當了『國家圖書館館長』。

一天,秦國派人送來一批書。

按當時規矩,諸侯國給周王室獻書,使者返回時可帶幾本王室圖書。

秦國使者要求帶回一卷周朝《王制》,可當時館存《王制》僅有一本了,老子隻好加班加點,自己動手把《王制》謄寫了一遍。

當夜,他忽然想起自己抄《王制》時,抄錯了一個字——把『男』寫成了『田』。

原來《王制》上在講周朝官爵時,原文是『子男五十裡』,而老子卻把『子男五十裡』,抄成了『子田五十裡』。

他馬上起床,從家裡趕來改正這個字。

他做事認真,平時遇到朝王見駕和天闕議事,老子都要列席作記錄。

活動或會議結束後,他要把『會議紀要』重新整理一遍,從木板上抄寫到黃絹上,然後排號歸類,放入書櫃,標上名稱密碼。

公卿幕僚來借書,他要落筆記賬,寫明借書時間和還書時間,若到時不還,他就以恰當的方式向其索書。

圖書出出進進,看似紛亂卻井然有序。

同時,老子的工作不局限在城裡,他不單純做收藏史,還要做征藏史,要到附近郊縣去采風,收集民間詩歌和文獻,帶回來整理成冊,以補充國家的檔案文獻。

一次,他手下一位職員下鄉采風,在如今新安縣境內一山村發現一本書,名叫《簫韶》。

這位職員想把書帶回,但書的主人就是不出手。

老子聽說後,根據書名推斷這是一本音樂書,而且非常重要,可能是舜寫的。

因為在此之前,隻知舜作韶樂,不見舜寫樂理。

此書若真是舜的作品,被周王室收藏室收藏,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於是老子讓那位職員領著,趕到那個小山村,一打聽,才知此書是一個中年漢子刨地時掘出來的。

老子想讓他把書獻給國家,開始做他的思想工作。

那中年漢子卻不肯,因為連著幾天有人來看書,他隱約覺得這是個寶貝。

但他又想讓京城來的老子鑒定此書,就到屋裡端出一個小甕,彎腰放到老子面前。

中年漢子從甕中掏出一小捆木簡,遞給老子。

老子接過木簡,小心地展開,隻見破舊木板上刻著一些古體文字。

這些文字老子大部分不認得,隻認得書名是『簫韶』兩字。

老子細細把全文看了一遍,似懂非懂。

於是他對中年漢子說:『這是《簫韶》,但不知是不是舜的親筆。

我付你三鎰黃金作定金,把此書帶到京城讓人鑒定,若真是舜的親筆,一定再付金銀,你看如何?

中年漢子笑笑,同意了。

上面這個例子,說明當時的『國家圖書館』館長也不好當——老子既是圖書保管員,又是會議記錄員,運書時又變成了裝卸工、搬運工,還要定期到民間采風,好辛苦!好繁瑣!老子為了周王室的圖書典籍,真是費盡了心血。

但是,他所有的努力和成果,竟在一次政治變故中付諸東流——這些寶貴的典籍,突然之間神秘地失蹤了!

驚天大案!誰幹的?

王子幹的!也是啊,若非天子貴胄,誰敢啊?

原來事出有因——這次圖書典籍被竊,起於王位之爭: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了。

本應由嫡長子接班,但這個嫡長子不爭氣,也死了。

於是周王室在天子繼位上發生爭執和內亂,嫡次子王子丐被立為周敬王,庶長子王子朝不服氣,將王子丐驅逐出王城《今王城公園一帶》,自立為王,當了『天子』。

王子朝是庶出,如今掌天下,自然不合規制,就有人起來反對。

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際,晉國出兵,支持周敬王復位,一番爭鬥之後,王子朝鬥不過王子丐,打算投奔楚國去。

他逃跑不帶珠寶,卻要帶圖書典籍,他把目光投向了收藏室。

一場厄運降臨,牽涉到了老子。

這個王子朝,攜帶大量周王室典籍,火速投奔到楚國,此事在《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上有記載:『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囂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從此,這批無價之寶便永遠離開洛陽,並為後世留下三大謎團。

這三大謎團是——

第一,自古以來,人們都不知道老子離開洛陽後的去向。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後『不知所終』,所以老子究竟往哪裡去了,至今還是個謎。

現在,我們大膽設想老子隨著王子朝投奔楚國去了,理由如下:管理周王室檔案典籍,是一項非常專業的工作,王子朝須帶上老子這樣的專家前往楚國,不然,經過裝車、搬運、顛簸、卸車,這些圖書典籍早被弄亂,文獻次序就會『亂碼』。

所以王子朝不會放過老子,當時奔楚的隊伍中,應當還有老子和其他檔案管理員。

第二,王子朝投奔楚國,應給楚國國君帶見面禮。

他帶的見面禮是這些笨重的圖書嗎?

楚國國君會稀罕這些東西嗎?

如果這些東西不是作為見面禮,他帶著又有何用呢?

其實,這個謎好解答——王子朝攜帶周王室典籍奔楚,是表明自己才是周王室的正統繼位人。

因為王室的檔案,才是周王室的全息密碼,是國家乾坤文脈之所在。

《左傳》記載王子朝撤離洛陽後,分派使者去幾個諸侯國尋求支持,這位走上流亡之路的『前總統』,顯然還在做著復位的夢。

因此可以肯定,王子朝是一位有遠見的政治家,今天把周王室典籍搬離洛陽,正是為了明天讓典籍重回洛陽,他自信還能奪回王位。

第三,王子朝奔楚之後,定居在什麼地方?

周王室的典籍又到哪裡去了?

這又是一個謎。

關於這些問題,兩千五百年來,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今天也隻能找到一點點線索,這便是三國魏文帝時編寫的百科全書《皇覽》。

這本書記載:『《王》子朝塚在南陽西鄂縣。

今西鄂晁氏自謂子朝後也』

這是關於王子朝歸宿的一個重要線索。

就是說王子朝的墓,在今日的南陽市。

南陽市鎮平縣有『晁陂』,此地乃王子朝後裔的聚居地。

據此可推斷:王子朝奔楚之後,為保持行止機動靈活性,不願到楚國都城定居,而是選擇楚國邊境南陽——這個既安全又靠近洛陽的地方定居。

老子像

而那些珍貴的圖書典籍呢?

作為有計謀的政治家,王子朝不會把這些東西一股腦兒交給楚國,而是會送少量典籍作為見面禮,因為畢竟是客居在楚國的地盤上。

但他會把絕大多數寶貝藏起來,以圖東山再起後運回洛陽。

但歷史沒有給他機會。

公元前505年,周敬王派人入楚,刺殺了王子朝——《左傳》同樣記錄了這個重大事件,但沒提及周王室典籍的下落。

令人不解的是,此後兩千五百年的漫長歲月,再也無人尋覓周王室典籍,這批人類文明史上的無價之寶,就這樣被人淡忘了。

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是否隨著王子朝的被殺而被燒掉了呢?

是不是被埋在洞穴中慢慢爛掉了呢?

自古以來,這個問題不知使多少讀書人困惑。

一些專家推斷,這些文化遺產,不可能全部爛掉或消失,原因有二:一是跟著王子朝奔楚的圖書管理員,為了謀生,不得不抄書、賣書,歷史記載王子朝奔楚之後,當地私學迅速興起,正與這些人來到此地和這些典籍流落民間有關;二是楚國後來出現了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楚國文人顯然受到了正統思想的熏陶,並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滋潤。

那些來到楚國的原周王室圖書檔案館的工作人員,多年來與圖書典籍為伴,基本上都成了學富五車的學者。

他們到了楚國之後,再也沒有借書和填寫讀書卡的業務了,他們不得不潛伏起來,終日整理圖書典籍,這使得他們有了著書立說的絕好機會——這些人當中有沒有老子?

有人懷疑他就在其中,因為如今南陽和欒川老君山一帶,都有老子當年活動時留下的遺跡,這裡也是洛陽通往楚國的最近之路。

但洛陽學者不相信老子向南去了楚國,而相信他頂住了王子朝的脅迫,逃到邙山翠雲峰上修道煉丹,並向孔子講授了周禮。

至於說圖書被竊,朝廷怪他有瀆職之罪,他也很無辜——因為作為一個小官,怎能抵住王子朝的壓力?

老子之前程,歧路也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