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將白起、韓信害死的兩個字,字字誅心,堪稱古代官場厚黑學巔峰。《網路歷史》

正所謂『將軍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自古以來,能征慣戰的大將往往沒有好下場。

飛鳥盡,良弓藏。

他們出眾的軍事才能對於敵人來說,是唯恐避之不及的長槍;但對於君王來說,他們的才能著實讓人如芒在背,就如潛藏於暗處的匕首。

在後世看來,中國古代最厲害的將領有四個——白起、韓信、李靖、嶽飛。

因此自古以來,就有韓白李嶽的說法。

然而可悲的是,這四大名將,有三人卻是死於非命。

其中,白起和韓信的死都出乎於同一個原因,那就是『怏怏』。

『怏怏』,就是閉口不言卻生著悶氣的樣子。

這種情緒,幾乎每個人都會有。

但對於白起、韓信這樣的名將來說,卻能將他們送上絕路。

首先是白起。

白起號稱『人屠』,他起步於低級軍官,一生戰無不勝,死在他手上的敵人絕不下於百萬。

長平之戰中,白起圍殺趙軍45萬,殺得血流成河。

踩踏著敵人的屍骨,白起步入了其軍事生涯的巔峰。

然而白起的功勛,卻引起了權臣范雎的警覺。

在范雎的設計下,秦昭襄王否決了白起直接乘勝進攻趙都邯鄲的計劃,而是選擇休整一年再出擊。

秦王和范雎的決定,徹底激怒了白起。

於是白起借口有病,賦閑在家,不再領兵出征。

不久後,秦軍在邯鄲前線吃了一場大敗仗,諸侯聯軍奮起直追,打到函谷關門口。

面臨滅國的危險,昭襄王強令白起復出領兵,而白起卻自稱有病,不肯出行。

之後,憤怒的秦王將白起免為士卒,並限期讓他離開咸陽。

白起離開後,范雎卻對秦王說:

『白起之遷,意尚 怏怏有餘言』

也就是說,白起被趕出咸陽,表情怏怏不樂,還欲有所言的樣子。

聽了范雎的話,秦王立即派人給白起賜了一把劍,並逼迫他自殺。

與白起一樣,韓信的死也同樣和『怏怏』有關。

楚漢戰爭結束後,韓信被封為楚國。

出於對韓信的忌憚,劉邦聽從陳平的謀略,以偽遊雲夢之計將他擒獲,並將之綁架至長安,改封為淮陰侯。

失去了王爵,韓信表現得十分不開心。

對此,《資治通鑒》記載: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多稱病,不朝從;居常怏怏,羞於灌、絳同列』

與白起一樣,受到不公平對待的韓信同樣顯露出『怏怏』的神色。

而這是這個怏怏,決定了韓信的死。

公元前196年,韓信被呂後和蕭何聯手殺死於長樂宮。

由此可見,韓信和白起的死,都和『怏怏』有關。

司馬遷、司馬光等史學家選取『怏怏』這種情緒形容韓信和白起,應該是刻意為之。

除了韓信和白起以外,還有許多名將,最終死於『怏怏』兩字。

周亞夫,是漢初名將周勃的兒子。

在吳楚七國之亂中,周亞夫以上屋抽梯之計,大敗七國叛軍,獲得了全面勝利。

周亞夫雖然軍事才能突出,但他倔強的脾氣卻遭致了漢景帝的警覺,君臣之間的關系不斷惡化。

一次,漢景帝召開宴會,周亞夫被邀請參加。

然而侍宴官既不給周亞夫準備切肉的刀子,也不給他準備筷子。

於是,周亞夫不高興地向管事的要筷子,景帝笑著對他說:『莫非這還不能讓你高興嗎?

周亞夫羞憤不已,於是虎著臉向漢景帝請罪。

漢景帝剛說一聲『起』,周亞夫便邁著小碎步擅自退出,頭也不回。

看著周亞夫的背影,漢景帝滿臉殺氣地說:

『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瞧瞧看,又是個『怏怏』。

與白起、韓信一樣,這個『怏怏』最終導致了周亞夫的橫死。

在漢景帝的設計陷害下,周亞夫不幸入獄,活活餓死在天牢之中。

此後,筆者又用智能搜索,在《資治通鑒》中檢索了『怏怏這個詞,發現只要出現了『怏怏』,就必有臣子死於非命。

那麼,為何臣子露出怏怏不樂的情緒,君王就一定要殺掉他們呢?

這是因為縱觀歷史,如果君主不對這些『怏怏』之臣進行管束,他們幾乎一定會造反。

例如漢代韓信『意常怏怏』,劉邦沒有及時管理,而韓信最終在長安城內造反,差點襲殺呂後和太子;在唐代,名將侯君集受到李世民的『不公平』待遇,同樣『意常怏怏』。

和劉邦一樣,李世民對於自己的愛將仍報以寬縱。

然而侯君集卻不領情,先是攛掇李亮和自己一起造反,其後又勾結太子李承乾意圖發動反叛,險些造成了嚴重後果。

由此可見,能臣名將一旦出現『怏怏』的情緒,確實有造反的危險。

因此,君王看到臣子露出不快的神色,往往會心生警惕,進而將其誅殺。

正如一個哲人所說:『人的憤怒,往往出於求而不得』白起、韓信、侯君集等人之所以會『怏怏』,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封爵、賞賜乃至於名聲、尊嚴。

普通人對著君王露出不悅的顏色,君王恐怕不會跟他們計較。

而白起、韓信等人則不同,他們具有相當大的才能,擁有強大的能量。

平時,他們怏怏的情緒會影響團隊的和諧,搞壞朝廷的氣氛。

若他們的怏怏情緒到達了極點,就有可能發動叛亂。

而以他們的號召力,會對皇帝造成極大的威脅。

因此,秦王、劉邦、李世民等君王雖然愛惜這些『怏怏之臣』的才能,也不得不把他殺掉。

人心隔肚皮,誰知道你心裡在想啥。

就如漢武帝所說:『不能為我所用,又哪稱得上人才?

古語有雲『聖君誅心』,昭襄王、劉邦、李世民誅殺功臣的行為,不能完全說成是刻薄寡恩,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誰讓你露出『怏怏』的神色呢?

與韓信、白起相比,李靖就聰明多了。

與憤怒寫在臉上的韓、白相比,李靖從來喜怒不形於色。

為了試探李靖是否有『怏怏』的情緒,李世民屢次敲打、責罵他,然而李靖卻總能表現出一副『打臉就認錯』的樣子,讓李世民抓不住把柄。

最終,李靖成為四大名將中,唯一得到善終的大臣。

無獨有偶,和李靖一樣,與他齊名的李績同樣也是個喜怒不形於色的名將。

為了試探他是否有不臣之心,李世民在死前故意將李績貶出京城。

在病榻前,李世民對太子李治說:『如果李績表現出怏怏的情緒,就立即將他誅殺』然而,李績卻不氣不鬧,收拾行裝就走。

因此與李靖一樣,李績最後也得到了善終。

由此可見,一個人要想建功立業並善始善終,既要有過人的才能,也要有過人的情商,必須學會情緒管理,決不能總是生悶氣,讓別人猜不透你的想法。

別人猜不透你的想法,必然會對你新生警惕。

最終,心懷怏怏的你不是被開掉,就是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