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說《史記》,今天讓陶陶為大家解讀《史記·孫臏列傳》。
漢代是一個崇尚復仇的朝代。
《公羊春秋》有雲:『九世猶可以復仇乎?
雖百世可也』由於漢武帝等統治者對《公羊春秋》的崇尚,也使得復仇意識從官方擴散到民間。
而復仇英雄,也在漢代朝野間得到普遍崇拜。
而這種復仇意識,也深為太史公司馬遷所推崇。
因此在《史記》中,記錄了20多則復仇的故事。
而在其中,孫臏、伍子胥的復仇都可謂酣暢淋漓、令人痛快。
孫臏,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相傳是兵聖孫武的後代。
他與龐涓一同求學,拜在鬼谷子王詡的門下。
經過多年學習,龐涓率先學成出山。
其後,龐涓在魏國找到了工作,並在魏惠王手下擔任大將。
由於龐涓深得鬼谷兵法的秘傳,因此在作戰中立下很多功勞,可謂官運亨通。
不久後,孫臏也學成下山。
龐涓聽聞此事後,立即派人盛情邀請孫臏來魏國任職。
孫臏不知是計,欣然前往。
然而沒成想,龐涓邀請孫臏,並非想與師弟共享富貴。
當年龐涓、孫臏就學於鬼谷子時,孫臏已經表現出遠超龐涓的才能。
而龐涓生怕孫臏威脅自己地位,於是施展出『請君入甕』之計。
孫臏剛到魏國,便受到龐涓陷害,被處以殘忍的臏刑。
所謂臏刑,就是挖掉膝蓋骨,讓犯人成為殘疾。
之後,龐涓又在孫臏臉上刺字,想讓他永遠埋沒於世。
但幸運的是,一位齊國的使臣意外發現了孫臏的才能。
當時一名齊國使節出使魏國都城大梁,而孫臏則刑徒的身份有意接近於他。
由於孫臏本就是齊國人,因此得到了齊國使臣的注意。
而在交談中,使臣發現孫臏不僅是鬼谷子的弟子,孫武的後代,而且有經天緯地的之才。
因此齊國使臣在回國前,悄悄將孫臏藏在車中,並將他帶回了齊國。
以當時戰國的局勢來說,魏國實力居於列國之冠。
而齊國經常遭受魏國的進攻,在魏武卒的攻擊下,齊國敗多勝少。
因此在當時,齊國將魏國視為自己頭號敵人。
與此同時,魏國在壓制秦國的同時,不斷攻打韓國和趙國,試圖統一三晉,恢復當年晉國的強大。
因此削弱魏國,阻止其整合三晉,成為齊國的當務之急。
公元前354年,魏國大舉進攻趙國。
在戰鬥中,龐涓率領魏軍大敗趙國,一路殺到其首都邯鄲附近。
由於形勢危急,趙國緊急向齊國求援。
當時,才華出眾的孫臏已經得到了齊威王的信任,因此齊王希望孫臏帶領這支救援之兵。
而孫臏卻認為,自己乃是刑餘之人,難以擔任千軍萬馬之統帥。
因此齊王以宗室田忌為主將,同時以孫臏為軍師。
一開始,田忌準備帶兵直接奔赴邯鄲,裡應外合直接打敗魏軍。
而孫臏卻認為,這樣做並不劃算。
因為魏國攻打邯鄲,乃是蓄謀已久、勢在必得。
齊國援軍趕到時,邯鄲或許已經被攻破。
魏國以新勝之軍,拒守於邯鄲,孤軍深入的齊軍豈能獲勝?
因此,孫臏認為,還不如直接攻打魏國。
魏國攻打趙國,已經精銳盡出,國內十分空虛,十分容易攻打。
與此同時,孫臏建議田忌,應當攻打魏國的平陵城。
這是因為平陵城池雖小,但管轄的地區很大,人口眾多,兵力很強,是東陽地區《指魏國首都大梁以東的地區》的戰略要地,很難被攻克。
與此同時,平陵城位於宋國和衛國之間。
齊國攻打此城,需要跨境而過,因此糧道難以保證。
聽到這裡,田忌就奇怪了。
既然要攻打魏國,為啥不選擇利於攻打的地方,反而還碰這種硬釘子?
對此,孫臏隻是笑而不語。
到了平陵城,孫臏問田忌,在我們軍隊裡,哪位將領指揮能力最差?
田忌回答:『恐怕是齊城、 高唐二位都大夫吧!』於是孫臏從容道:『那我建議將軍應以兩位大夫為前鋒,攻打平陵城』
田忌一向很信服孫臏,雖然對孫臏的建議有所疑惑,但最終還是采納了。
之後,齊城、高唐二大夫率領前鋒軍攻打平陵,而魏國則以城池為依托,發動反擊。
此戰中,齊軍大敗,兩位大夫相繼被殺。
田忌見二大夫戰敗,於是驚恐地問孫臏:『咱們剛剛出戰,就遭此大敗,為之奈何啊?
』孫臏回答:『別慌,我們現在應該繞過平陵,直接攻打敵人首都大梁?
同時,還應分散部分兵力,制造我們不懂兵法的假象!』
原來,孫臏之前的一系列行為,都是為了麻痹前方作戰的龐涓,讓他以為齊軍容易對付。
隻有這樣,才能引得這條大魚上鉤。
聽聞齊軍直取大梁,果然驚動了龐涓。
由於龐涓誤以為齊軍好對付,因此僅僅隻帶了一些機動性較強的輕兵。
而此時,孫臏早就在其必經之處——桂陵設下了伏兵。
此戰中,龐涓大敗,一舉擒獲龐涓。
而這便是歷史上經典的『圍魏救趙』戰術。
對於迫害自己的老同學,孫臏並沒有將其殺死泄憤。
因為在孫臏看來,桂陵之戰不過隻是一場小勝利,根本無法撼動魏國的霸權。
而他要做的,是徹底摧毀魏國的霸權,摧毀龐涓引以為豪的事業。
對於一個男人來說,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夢想的破滅。
孫臏的復仇,絕不是以牙還牙,摧毀龐涓的身體,而是要毀滅的心靈。
不久後,魏國在列國的調停下,與趙國會盟,並且撤出了邯鄲。
與此同時,魏國還在襄陵擊敗了齊、宋、衛聯軍。
於是,齊魏停戰,魏國的霸權並沒有被撼動。
為了表示誠意,齊國將龐涓放回了魏國。
而魏惠王不計龐涓的失敗,仍以他為將。
10年過後,也就是公元前342年,魏國大舉進攻韓國。
齊威王於是派田忌、田朌為主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率軍援助韓國。
此戰中,孫臏繼續施展『圍魏救趙』之術,並沒有直接援救韓國,而是殺向大梁。
而這一次,龐涓學乖了,他帶領自己所有的主力,決定與孫臏決一死戰。
在龐涓看來,桂陵之戰不過是個意外,齊軍素來怯懦,戰鬥力不強,哪是魏武卒的對手。
對於自己老同學狂傲的秉性,孫臏自然心知肚明。
於是他像上次一樣,繼續施展出示弱之計。
在仔細研究地形後,孫臏制定了減灶之計,制造出齊軍大舉逃亡的假象。
而龐涓再次中計,他開心地說道:
『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
之後,孫臏帶兵假意後退,並在樹木叢生的馬陵地區埋伏下1萬名弩手。
而龐涓見齊軍撤退,於是輕車卷甲,欲追襲齊軍。
到了馬陵,龐涓見前方路段已被一棵砍斷的大樹所阻。
於是龐涓舉著火把,想一看究竟。
結果發現在斷木之上,刻有這樣幾個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龐涓還沒讀完,隻見樹林間萬矢齊發,魏軍大敗。
龐涓見大勢已去,於是絕望地怒罵道:
『遂成豎子之名!』
龐涓嫉賢妒能的惡行,直到死前仍怙惡不悛。
最終,龐涓拔劍自殺。
失去指揮的魏軍亂成一團。
而齊軍持續追擊,10萬魏武卒全軍皆沒,連名義上的主帥——魏太子申也被俘虜。
此戰後,魏國主力盡喪,齊、秦兩國趁機從兩面夾擊,而魏國的霸權一去不復返。
仇人身死,加害於自己的魏國也因此走向衰落,孫臏終於完成了他的復仇!
馬陵之戰後,孫臏決定功成身退,開門收徒、閉門著述,完成了《孫臏兵法》的撰寫。
由於年代久遠,導致《孫臏兵法》失傳。
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孫臏兵法》被很多人認為是《孫子兵法》的誤寫。
甚至孫臏存在與否,都廣被質疑。
但在1972年,《孫臏兵法》卻在銀雀山漢墓中被發現,最終確定,這本兵書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