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者』為變法唱贊歌,商鞅卻說:將他們流放!事後發現真高明。《網路歷史》

商鞅變法,是中國最成功的改革之一。

僅用十年時間,商鞅便讓秦國從偏居一隅的『戎狄之國』,變成雄霸諸國、富甲天下的霸主,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凡是變法,必然會損害舊利益集團的利益,因此一定會遭到相當多的反對,商鞅變法自然也不會例外。

而與後來的改革相比,商鞅變法可謂得罪了秦國上下所有的人,而商鞅也『榮膺』秦國最不受歡迎的人。

對於秦國貴族來說,商鞅剝奪了他們的權力和爵位。

商鞅廢除舊世卿世祿制和井田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從前,秦國貴族可以通過血統,獲得財富、爵位、人民以及土地。

而如今,即使貴為王子,若不立軍功,也不能獲得爵位。

正所謂『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對於秦國貴族來說,商鞅就如同『殺父仇人』一般可恨。

對於百姓來說,商鞅也絕不是什麼善類。

在所有先秦改革家中,商鞅或許是唯一一個敢於赤裸裸地『反人民』的思想家。

在《商君書》中,商鞅直言不諱地說:

『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有道之國務在弱民』。

為了弱民,商鞅專門制定了『貧民』『愚民』『刑民』三大政策。

所謂『貧民』,就是保持人民的相對貧困,正所謂『民貧則弱,民富則……治國之舉,貴令貧者富,富者貧』。

因此只要民間出現了富人,就要想方設法剝奪其財富。

因此,必須將人民維持在餓不死,也吃不飽的狀態。

為此,商鞅特意改變秦國百姓聚族而居的習俗。

他規定,男子成年後,必須與父母兄弟分家。

這樣做,可將大家族分為小單元。

富人不能聚族而居,家產很快就會分光,也就不會有富人。

所謂『愚民』,就是在物質上匱乏百姓的同時,要從精神上愚昧之。

正所謂『民愚則易治也』為了阻止人民求求知,商鞅宣揚『焚詩書以明法令』。

只要百姓不讀書,就不會有智慧,自然就可以肆意愚弄。

如果沒有智慧,就不會作奸犯科,和國家作對,就隻能安安心心地待在田裡種田,或者幫助國君打仗。

所謂『刑民』,就是用重刑,狠狠地震懾人民。

商鞅的『法』,並非如今的法律,而是『刑』。

正所謂『怯民以刑,必勇』。

為此,商鞅確立了『輕罪重罰』政策,甚至隨地亂丟垃圾,都要遭受極刑的懲罰。

不僅如此,商鞅還編民為什伍,一家犯罪,其他人也要受株連。

隻有相互告奸,才可無罪。

因此,商鞅所制定的『反貴族』『反人民』的政策,受到了秦國上下,一致地反對。

商鞅變法一開始,反對者的書信就像雪片一般寄往宮門,根據史書記載『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

面對這股浩大的反對之潮,商鞅決定擒賊先擒王,拿最大的反對者——秦國太子開刀。

當時太子犯了法,商鞅並不因他是太子就有所規避,他說: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當然,商鞅不會真的給太子施刑,而是割了他的太傅公子虔的鼻子,並在其老師公孫賈的臉上刻字。

受到如此恥辱,太子勢力大氣都不敢出,而公子虔甚至在8年內閉門不出。

就這樣,商鞅以恐怖手段,遏制了所有反對的聲音。

隨著法令的推行,秦國果然『大治』,在嚴厲的賞罰制度下,百姓『怯於私鬥,勇於公戰』,而國家財政也不會白白施給那些屍位素餐的貴族。

就這樣,秦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加強,諸侯再也不敢輕視秦國

商鞅變法大獲成功,原來反對變法的『公知』迅速轉變成了『愛國者』。

根據史料記載: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

照說,商鞅理應對這些人的轉變感到欣喜,為自己變法的成果感到驕傲。

然而商鞅卻偏不這樣做,他冷酷地說:

『此皆亂化之民也!』

在他看來,這些前倨後恭的『愛國者』,不過是一群趨炎附勢的利祿之徒。

對於變法,他們並非真心認同,他們之所以為變法大唱贊歌,無非是想博取商鞅的歡心。

對於他們來說,為國家政策唱贊歌,隻不過是為了獵取富貴。

商鞅深諳人性,自然知道這群小人的伎倆。

於是,商鞅將這些『愛國者』流放至邊城。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膽敢妄議變法。

由此,商鞅終於確立了絕對的獨裁,終於可以大展拳腳,向對秦國威脅最大的魏國進攻了。

於是,秦孝公將商鞅任命為大良造,大舉進攻魏國所侵占的西河地區。

當時,魏國主力剛剛大敗於馬陵,元氣大傷。

而商鞅利用奇謀,假意於自己曾經的好友、敵方主將公子卯把酒言歡。

但在酒宴期間,商鞅卻劫持了公子卯,並派人扮成他的樣子,賺開了魏軍的營門。

最終,魏軍大敗,割讓西河地區,甚至連自己曾經的首都——安邑都丟給了秦國。

商鞅擊破魏國後,秦孝公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之曰商君。

而這,也就是商鞅的由來。

商鞅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在秦國,樹立了絕對的權威。

對於反對自己的人要整,對於支持自己的所謂『愛國者』,商鞅同樣要整。

在商鞅眼裡,秦國隻有法,沒有人情可言。

正是因為商鞅帶頭踐行法制,才讓秦國一雪前恥,大敗魏國,從而奠定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基礎。

然而商鞅得罪的人實在太多了,即使是受過他恩惠的人,也因為商鞅刻薄的性格,不敢支持他。

秦孝公死後,太子繼位,而對商鞅的清算也就開始了。

公子虔捂著已經被割掉的鼻子,誣告商鞅造反。

而與商鞅有仇的秦惠文王也毫不客氣,派人要將商鞅逮捕。

為了逃避秦吏的追捕,商鞅化妝潛逃。

到了關下,商鞅欲投訴客店。

但客店老板卻說:『商君有令,沒有身份證者不得住店』作為逃犯,商鞅又怎麼會攜帶身份證呢?

因此商鞅淒涼地說:

『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商鞅萬萬沒想到,他所制定的法律,卻反制於他自己的身上。

商鞅原本想逃到魏國,結果魏王卻怨恨他以詭詐之術,奪取了他的西河。

因此魏國也不肯接納於他。

無奈之下,商鞅隻好回到封地,發兵抵抗秦王的追捕。

但最終,商鞅兵敗被殺,而他的屍體則被五馬分屍。

商鞅明於治國,卻拙於修身,雖然他一手建立了最後的強國,但卻因之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從治國的角度,他是不世出的高明之人;但從做人角度來說,商鞅並不是很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