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為何要投江,他縱身一躍,給後人留下2000多年的謎團。《網路歷史》

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陽都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但其中端午節無疑是最特別的,因為它不同於其他傳統節日泛泛地祈福悼念之意,而是因為祭奠一個人而存在。

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千百年來,人們普遍認為端午節的起源是為了『紀念屈原』。

屈原以身殉國的愛國情懷和憂國憂民的感人詩辭也深入人心。

時至今日,提起端午節,提起屈原,人們仍惜而哀之。

那麼,屈原為什麼要投江呢?

他的縱身一躍,給後人留下2000多年的謎團。

在歷史上,對屈原投江的原因有許多種說法,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投江自殺:以身殉國

屈原,姓羋名平《屈是他的氏,原是他的字》。

看過羋月傳的小夥伴都知道,羋月是戰國時期楚威王最寵愛的小公主,羋姓乃是楚國貴族的祖姓。

屈原與公主同姓可見其出身不凡。

據《史記》記載,屈原乃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出身皇室。

也許正是因為屈原出身皇族,因此他對楚國的愛比別人也更加深沉。

他一生都在為實現振興楚國的大業而奮鬥。

但是他所盡心輔佐的楚懷王並不是一位明君,而過於正直的屈原顯然也不適合在官場上生存。

屈原主張變法更是動了貴族的蛋糕,自古變法多阻力,無論是商鞅還是吳起都因為變法受到反對而慘死。

雖然屈原出身貴族,但他要變法,就無法避免被貴族排擠。

最終,遭受構陷,失去楚王信任先後兩次被流放。

流放雖然讓屈原鬱悶,但壓倒屈原的最後一根稻草則是楚國被滅。

出身楚國皇族的屈原不願做亡國奴,因此他選擇在端午這天在汨羅江縱深一躍,以身殉國,以死明志。

但這隻是大家最常見的一種看法,至於屈原的真實死因,卻成了一道留給後人2000年的謎團,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個謎團的幾個解決辦法。

變相賜死:刑不上大夫

對於屈原投江是不是自殺,歷史上還有很多不同的觀點,其中最為被人認可的觀點就是:屈原不是自殺,而是被變相賜死的。

因為在中國古代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的俗規,因此在古代有罪的大臣都是自殺而死。

屈原的家族曾是楚國最古老、最顯赫的王氏宗族,他們家族世代擔任楚國要職,總攬軍政、外交、教育大權。

屈原在流放前也曾受到過重用,不僅擔任過三閭大夫還擔任過左徒。

而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也寫到流放,遷之皆誅也。

因此,有些學者認為屈原投江並不是自殺,他的流放就是被變相的賜死。

蓄意謀殺:死於桃色緋聞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就較為浪漫了,正所謂自古才子多風流,英雄難過美人關。

屈原不僅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更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在屈原著名的情詩《九歌·湘夫人》中,頗得屈原心儀的美人『湘夫人』就是楚懷王的寵妃鄭袖。

兩人相愛,但因種種限制,隻能在荒郊野外秘密幽會。

可是他們的暖昧關系卻仍然被楚懷王知道了。

作為帝王,楚懷王怎能允許屈原一個官員給自己戴綠帽子,但又苦於無法將家裡私事公之於眾,於是就找個政治理由放逐了屈原。

楚懷王病逝後,楚國王室怕屈原借著鄭袖的關系卷土重來,於是派殺手在汨羅邊將屈原刺殺,並將其屍體裝進袋子綁上石塊投入江中。

據說是端午賽龍舟就是暗喻屈原被追殺時的激烈場面,而包粽子並將粽子投入水中則是隱喻屈原被投江一事,人們將糯米飯比作屈原的身體,粽葉和馬蓮則分別象征著裝他沉江的袋子和繩索。

救主而死:易服救主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屈原是為救楚王而死的。

相傳,當年楚頃襄王即位後悔曾經親秦的做法,不甘讓楚國亡在自己手中,因此來到汨羅江找被流放的屈原商量救國大計。

但是楚頃襄王的行動被秦軍知道了,並追殺其至汨羅江。

關鍵時刻,屈原與楚頃襄王交換了衣服,屈原在秦軍的視線中跳入汨羅江,讓秦軍誤以為楚頃襄王已死,從而讓楚頃襄王得以逃脫。

憤世而亡:一個憤青的不歸路

說屈原是中國第一憤青,一點不為過。

作為楚國走向衰落的最重要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屈原對楚國貴族階級糜爛腐敗的社會現狀不滿,他勵精圖治,銳意改革想要改變國家的現狀。

卻遭奸臣的構陷和打擊,慘遭流放。

他也曾積極求進,在《離騷》中寫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但終究是生不逢時。

如果屈原隻是一個凡夫俗子,那麼也許他會跟大多數的人一樣,隨波逐流、安然度日。

但他不是,他有理想有抱負,因此懷才不遇的屈原才會不忍以清白久居濁世,自投於淵,魂消汨羅。

在投江赴死之前,屈原還寫下了一封絕筆辭《懷沙》,從屈原的絕筆裡,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殘酷的現實感到絕望,對自己無力救國感到痛心,恨朝政不明,憤世事渾濁。

總結

千古汨羅江上客,一腔熱血化碧濤。

經過了2000多年的時間,對於屈原的赴死原因,我們現已無從考究。

但屈原他自強不息、獨立不遷、艱苦奮鬥、不忘初心精神仍然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揚的。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