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真的就像郭德綱相聲裡說的,我們今天紀念屈原,隻是為了感謝他讓我們多了一天假期嗎?
我們到底該如何紀念屈原呢?
我們紀念屈原,是因為他是忠君愛國的崇高典范
屈原,戰國時楚國人。
他是個『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的人,任楚懷王左徒時,『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懷王非常信任他。
上官大夫嫉妒屈原的才幹,向懷王進讒言,說屈原是個貪功且自命不凡的人,懷王聽信上官的讒言逐漸疏遠了屈原。
屈原雖受到冷遇,但心懷國家的熱情卻未減分毫,在被罷黜的日子裡仍然關心著楚國的政事。
彼時秦國為破壞齊楚聯盟,派張儀出使楚國。
張儀憑著三寸如簧翹舌竟然成功的欺詐了楚懷王,懷王大怒,後來秦國為了和解,願獻城池給楚國,但楚懷王不要城池,隻換取張儀來楚。
張儀來楚後,屈原曾勸諫懷王殺掉張儀,但懷王聽信鄭袖之言竟然釋放了張儀。
等懷王回過神來,張儀已經逃之夭夭了。
秦昭王與楚國聯姻,邀請懷王到秦國去,屈原又勸誡懷王:『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又不采納,而是聽其幼子子蘭的建議去了秦國。
懷王到了秦國後就被扣押了,要求楚國割地給秦國。
懷王無奈流亡至趙國,但趙國拒絕接納,沒辦法,懷王又隻能回到秦國,最後竟然客死在秦國。
此時屈原已經被流放,但依然眷顧楚國,心裡惦念著懷王,心裡依然想著能夠回到楚國與懷王見面,然而隨著懷王的離世,這對君臣終究還是未能再相見。
我們紀念屈原,是因為他不隨波逐流的朗朗風骨
懷王死後,在上官大夫、令尹子蘭的迫害下,屈原的處境就更加艱難了。
屈原被繼續流放,行至江濱時,屈原已經是一副披頭散發,臉色憔悴,身形消瘦模樣了,但漁夫還是認出了屈原。
漁夫問屈原:『您堂堂的三閭大夫,怎麼會如此落魄呢』?
屈原說出了那句名言:『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屈原清楚的認識到,他因為不願意與奸佞同流合污才遭到了不公正的對待,然而屈原是瑾瑜之潔與日月同光的人,心裡裝不下陰暗,更不會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選擇隨波逐流。
因此屈原『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也不會『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於是屈原懷石縱身跳下洶湧的汨羅江,隻留下那不朽的離騷古韻傳誦至今。
我們紀念屈原,是因為他有賦騷見志的曠世文采
屈原的辭賦充滿著悲情,但又不缺乏對人性的深刻感悟。
《懷沙賦》是屈原在投江前所作,寫出了屈原那種鬱鬱而不得志但又勇敢無畏的精神。
『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初夏時節草木都已經非常繁盛了,就是在樣美好的季節,屈原踏上了這南國的土地。
他無心欣賞這繁盛的美景,內心有的卻是深沉的悲涼。
『撫情效志兮,俯詘以自抑』,屈原撫念著他的情感,思緒著曾經的志向,但現在卻隻能把這難言的冤屈壓抑在心底。
那些本來不該變的卻發生了變化,『易初本由兮,君子所鄙』,但如果要改變自己的志向初衷去阿諛世俗,這應是君子所鄙棄的。
屈原不願迎合世俗,也不會改變其初衷。
『夫黨人之鄙妒兮,羌不知吾所臧』,他埋怨那些小人卑鄙而頑固,全然不了解他純潔高尚的品德。
其實屈原完全不必在意那些小人嘴臉的,因為屈原『文質疏內兮,眾不知吾之異采』。
屈原隻恨沒有得到像舜帝那樣的伯樂,來賞識他這匹千裡馬的的氣宇和才能。
『材樸委積兮,莫知餘之所有』,否則屈原也不會像那些有用但被丟棄的材料一樣,全然沒有被發現。
盡管這樣,屈原內心裡探尋『聖人』的理想沒有變,雖然舜帝已不能再生,『湯禹久遠兮,邈不可慕也』,但屈原可以抑制著心中的憤恨,求得自己的堅強。
他堅信身雖遭不幸,但只要氣節不變,就一定會找到他所向往的聖人。
『浩浩沅、湘兮,分流汨兮。
脩路幽拂兮,道遠忽兮。
曾唫恆悲兮,永嘆慨兮。
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謂兮。
懷情抱質兮,獨無匹兮。
伯樂既歿兮,驥將焉程兮?
人生稟命兮,各有所錯兮。
定心廣志,馀何畏懼兮?
曾傷爰哀,永嘆喟兮。
世溷不吾知,心不可謂兮。
知死不可讓兮,原勿愛兮。
明以告君子兮,吾將以為類兮』
屈原感悟到每個人的稟賦不同,生命所托付的價值也不同。
屈原堅定他的志趣,決不會怕死貪生。
那些無休無止的悲哀,令人深長嘆息,世間混濁又知音難覓,人心難測又無處傾訴。
屈原孤獨一生,恐怕也隻有一死不可回避,但這世上真沒有使屈原矜惜的東西嗎?
最後屈原告誡我們:請記下這件事吧,後進諸君,我將永遠以先賢為榜樣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