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8年,強秦攻楚,郢都淪陷,屈原聞訊,抱巨石投汨羅江,卒。
屈原一生憂國憂民憂君主,其心可昭日月,但其下場讓人窒息:一身才華欲報國,怎奈直接被軟耳根的楚懷王『踢出群聊』——屈原被流放至漢北,年歲逐增的楚懷王以為那些把讒言說得特別好聽的奸佞之人可以為其擋風遮雨,但他從來都沒想過,所有的風雨都是那些佞臣帶來的——聽信讒言、執意入秦的楚懷王最終客死秦國,不聽屈原言,吃虧在眼前。
楚懷王掛了,楚頃襄王走馬上任,換了『老板』的屈原,其懷才不遇的命運能否改寫?
天下烏鴉一般黑,心性耿直的屈原後續又被智障君主楚頃襄王再次驅逐,惶惶如喪家之犬。
但把讒言當真理的楚頃襄王在驅逐了屈原之後,是否能就此過上光風霽月的好日子?
當然不可能,頃襄王21年,秦國『殺神』白起揮兵南下攻楚,勢如破竹,郢都被秦軍占領,萬念俱灰的屈原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入汨羅江,以身殉國。
國君遭難,是屈原之過嗎?
君主無能,是屈原之失嗎?
楚國淪陷,是屈原之錯嗎?
如果荊楚國君是明主,如果君主能對屈原言聽計從施行良政,如果楚懷王和楚頃襄王能做一些智商正常的人類應該做的事情,試問屈原還有以身殉國的必要嗎?
端午,為屈原叫屈:你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真正才華橫溢又精忠報國之人,被君主當成了恐怖分子加以驅逐,是非不分、忠奸不辨的楚王把屈原的治國良策當放屁,這樣的國君如何不倒黴,這樣的楚國如何不滅亡?
無法融進楚王的圈子,屈原耿耿於懷,鬱鬱寡歡;被楚王流放冷落,屈原心生鬱結,茶飯不思;居廟堂之高不被重用,屈原心寒鼻酸,肝腸寸斷;處江湖之遠民不聊生,屈原寢食難安,心如刀絞……在屈原的字典裡,沒有『禽擇良木而棲』的概念;在屈原的人生中,沒有隱世佛系的想法,這也是導致屈原最終釀造悲劇人生最直接根本的原因。
後世不少人始終不明白,一個跳江輕生之人,為何贏得如此之高的評價,甚至還能為我們『爭取』一天假期,我們為何以放假的方式深切緬懷屈原?
同樣是投江,為何屈原投江就有了端午節,而其他人投江卻『不帶走一片雲彩』?
那是因為,屈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氣節讓人肅然起敬——寧做江中鬼,不當亡國奴,屈原鐵骨錚錚的人性光輝足以讓人頂禮膜拜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之路,乃規勸楚王實現楚齊結盟以抗暴秦的賢臣之路;屈原之路,乃倡導親賢遠佞,人盡其才法盡其用,最終實現國富民強的獻策之路;屈原之路,乃突破《詩經》之瓶頸,將賦比興融為一體,以楚辭之文筆創文學巔峰的創作之路。
有人說,當屈原不被重用的時候,就應該急流勇退,要麼去其他國家混個一官半職,以期東山再起;要麼直接退隱朝野,過上那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恬淡之日子,畢竟生命對於每個人隻有一次,把有限的生命全部奉獻給不懂得珍惜的兩代楚王,完全就是一種浪費生命的行為,把有限的時間用於多寫一些類似於《離騷》之類的千古名篇,難道不香嗎?
對於這種觀點,你贊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