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趙一一孫臏!
提到孫臏,很多人都會想起一個耳熟能詳的成語一一『圍魏救趙』。
在歷史上,『圍魏救趙』不僅排在古代兵法『三十六計』中的第二計,而且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事件,它發生在戰國時期。
公元前354年,魏國的大將龐涓率領大軍進攻趙國都城邯鄲。
趙國眼看城門失守,趕緊向自己的盟國齊國求援。
公元前353年,齊國的齊威王任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發兵救趙。
軍師孫臏建議:避開當時魏、趙交戰的邯鄲,趁魏國大軍出動,都城空虛,直接進攻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
田忌采用了這一戰術,龐涓得知都城大梁告急,隻好撤邯鄲之圍,緊急回師援救。
田忌、孫臏命令齊軍埋伏在龐涓回師的必經之路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一帶,以逸待勞,將魏軍打得大敗,生擒魏國大將龐涓,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戰。
不過,在『圍魏救趙”這個成語的背後,還有著更多不為人們所熟知的故事。
我們知道,在桂陵之戰中,魏國大將龐涓一敗塗地,被齊軍生擒,按照古時戰場上的規矩,大將被擒獲後,要麼歸降,要麼殺掉。
可是龐涓不一樣,他很快就被毫發無傷地放回了魏國,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龐涓與孫臏曾師從同一個老師一一鬼谷子,也就是說,這兩個人是同門師兄弟。
當初龐涓學成下山,投奔了求賢若渴的魏惠王,拜為大將,在魏國與秦國的戰爭中打得秦軍節節敗退,取得了赫赫戰功,與魏國相國公叔座一起,輔佐魏國成為當時足以與周天子平起平坐的諸侯霸主。
一時飛黃騰達的龐涓曾向師弟孫臏承諾,將來一起打拼,有福共享。
後來孫臏學成下山也來到魏國,龐涓卻已不是當年的師兄龐涓了。
因為害怕更有才華的孫臏威脅到自己的地位,龐涓想盡辦法排擠孫臏,害得孫臏獲罪下獄,遭受了臏刑,被挖去膝蓋,後來不得不靠裝瘋賣傻才保住性命。
孫臏在這樣的境地中依然沒有心灰意冷,他趁齊國使臣到達魏國時暗地裡會見使臣。
齊國使臣折服於他的才華,偷偷將他送到齊國。
齊將田忌知孫臏之才,極為敬重,待為上賓。
之後,孫臏以他的才華征服了齊國上下,被齊威王拜為軍師,與田忌成為戰場上的最佳拍檔。
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隻是他們顯赫軍事生涯中的一幕而已。
公元前341年,魏國征討韓國,龐涓率軍隊直攻韓國都城新鄭《今河南新鄭)。
韓國也向齊國求援。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這一次齊威王又派出了田忌和孫臏,而田忌和孫臏又一次用了13年前圍魏救趙之計,龐涓則又一次中計了…
不同的是,這次的龐涓並不像上次那樣不知道對手是孫臏,在倉皇之間中了埋伏,而是正面與孫臏對決,準備報當年的一箭之仇。
然而二人比拼計策之下,孫臏使出疑兵之術,采用『增兵減灶』的計策迷惑魏軍。
結果,求勝心切、孤軍深入的龐涓,於天黑時追到馬陵《今山東莘縣),發現一棵樹幹露白之處寫有字跡,便讓人點燃火把查看,見樹幹上寫著幾個大字一一『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龐涓大驚失色,緊接著周圍埋伏的齊軍驟然萬箭齊發,此時,龐涓方知自己中了孫臏誘兵之計,敗局已定,無力回天,羞憤之下自殺身亡。
馬陵之戰後,魏國國力一落千丈,再也沒能重振霸主之風。
而齊國在齊威王的治理下,社會經濟、軍事各方面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勢頭。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親自來到齊國,卑躬屈膝尊齊威王為王,這就是歷史上的『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之後,齊國取代魏國成了當時天下真正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