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涓在孫臏臉上刺字,砍其雙足,孫臏:小人害我,裝癡傻隻為復仇。《網路歷史》

提到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想必很多人都會想到『兵聖』孫武,其創作的《孫子兵法》被後世無數名將奉為兵學聖典。

除了孫武之外,白起、王翦、廉頗等大將都是春秋戰國時期有名的將領。

不過,要說誰的故事最令人津津樂道,當屬孫武的後代孫臏與同門龐涓之間的爭鬥了。

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華,為了防止其受重用,暗中謀害他,使得孫臏雙足被砍,臉上還被刻了字。

按理說,孫臏幾乎變成了廢人,是龐涓完勝,那麼為何卻是孫臏笑到最後?

他是怎麼復仇的呢?

同門學藝,龐涓為搶先機先下山

戰國時期有一著名的隱士高人王詡,因隱居在鬼谷,故自號『鬼谷先生』,據傳鬼谷先生有四位比較著名的弟子,分別是孫臏、龐涓、張儀和蘇秦。

其中孫臏和龐涓一起在鬼谷先生門下學習兵法,兩人關系非常好,宛若親兄弟。

由於孫臏是孫武之後,在兵法上的造詣和悟性高於龐涓,這使得龐涓心中產生了危機感,如果之後兩人一同出山,他的成就也許永遠無法超過孫臏。

在名利心作祟下,龐涓產生了先一步出山建功立業的想法。

鬼谷子見龐涓心浮氣躁,整日無法靜下心來學習兵法,心中也猜到了他的想法,於是準許他下山出仕。

龐涓聞言大喜,在臨別之際,他還給孫臏畫了一張大餅,說他先下山探探路,如果以後自己飛黃騰達了,一定會接孫臏去享受榮華富貴。

由此看來,龐涓與孫臏的關系一開始的確比較好,不然龐涓也不會說出共富貴這樣的話。

龐涓離開後投奔了魏國,並且憑借自己出色的軍事本領幫助魏國打了很多場勝仗,不久之後,龐涓成為了魏國大將軍。

而孫臏則沒有受到龐涓的影響,繼續跟著老師潛心研究兵法。

通過兩人的性格也可以看出,即使孫臏的天賦沒有龐涓高,只要踏實學習,後期在兵法造詣上也能超過龐涓,更何況,孫臏原本就比龐涓優秀。

師兄弟反目致殘疾

孫臏還在苦心鉆研兵法,而龐涓在魏國早已聲名鵲起,成為炙手可熱的領兵大將。

不過,龐涓在權力蜜罐中早已忘記了當初做出的承諾,他根本不想孫臏來到魏國,因為他忌憚孫臏的謀略手段,一旦孫臏來到魏國受到重用,自己的地位可能就會不保。

但龐涓也明白,孫臏大才,一旦出仕,肯定會受到各諸侯國的邀請,如果是盟友還好,一旦成為敵人,自己還真有可能打不過孫臏。

於是,龐涓心生一計:他假意將孫臏請來魏國,聲稱要幫助孫臏建功立業,暗中卻派人偽裝成孫臏在齊國的親戚給孫臏寫信,希望孫臏能到齊國去做官。

孫臏自然沒有應允,於是寫信回絕了,不過如此一來,孫臏的回信就落在了龐涓手中。

龐涓拿到書信以後,模仿孫臏的字跡篡改信的內容,營造成一種孫臏答應去齊國為官的假象,然後拿此信向魏王告發孫臏私通齊國。

魏王信以為真,大怒之下想要處死孫臏,而龐涓想要套取孫臏手中的兵法,於是向魏王求情,將對孫臏的刑罰改為:

斷其兩足而黥之

就這樣,孫臏被砍去了兩足,臉上也被刻了字《代表曾經犯過罪》,幾乎徹底斷絕了出仕的希望。

昔日同門師兄弟自此變成了有著不共戴天之仇的死敵。

裝瘋賣傻,孫臏的復仇

被誣陷的孫臏自然不肯坐以待斃,先是與來魏國的齊國使者暗中交流,以自己的智慧和口才獲得齊使的認可,並得到可以幫助他前往齊國的許諾之後,孫臏又開始裝瘋賣傻,降低龐涓對他的戒心。

終於有一天,孫臏找到機會,和齊國使者一同前往了齊國。

來到齊國之後,孫臏在齊國大將田忌手下當門客,著名的《田忌賽馬》故事就是在此段時間發生的。

漸漸在齊國站穩腳跟的孫臏始終沒有忘記龐涓帶給他的痛苦,但決定運用自己所學的兵法,在戰場上和龐涓堂堂正正做個了結。

公元前353年左右,孫臏與龐涓發生了第一次碰撞。

趙國攻衛,惹怒了衛國的老大哥魏國,於是魏王派龐涓前去解救衛國,趙國不是魏國的對手,連首都邯鄲都被魏國給包圍了,趙王一看國家都快被滅了,連忙派人去向齊楚兩國求救。

於是齊威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前往邯鄲解趙國之困。

當時,田忌想要直接引兵前往趙、魏交戰之地,但孫臏卻建議說,此時魏國大舉進攻趙國,魏國首都大梁必定空虛,不如直接向大梁進軍,趙地魏軍聽到消息後必定回援,這樣趙國就得救了。

這便是『圍魏救趙』典故的由來。

據《史記》記載:

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子外,老弱罷於內。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獘於魏也。

田忌聽從孫臏的建議,直接轉道向大梁進軍,而龐涓也果然在接到魏王的命令後引兵回援。

孫臏早已提前算好龐涓的撤軍路線,在必經之路桂陵設下埋伏,大破龐涓率領的魏軍,並將龐涓擒獲。

桂陵之戰後,魏、趙兩國和談,龐涓也被魏國要了回去。

距離桂陵之戰十三年後,孫臏與龐涓進行了第二次碰撞。

魏、趙兩國聯合攻打韓國,齊國出兵救援,而田忌又故技重施,率兵直奔魏國首都大梁,而龐涓又不得不再次撤退回防。

這次,孫臏使用『減灶之計』,故意示敵以弱,引誘龐涓追擊,而他則在馬陵設下了埋伏,靜等龐涓入甕。

那麼『減灶之計』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

這在《史記》中也有記載:

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

龐涓果然中計,放棄威力巨大的重武器,加快行軍速度追擊齊軍。

當龐涓到達馬陵時,孫臏安排的伏兵萬箭齊射,魏軍潰敗,主將龐涓見逃脫無望,拔劍自刎。

結語

龐涓在自刎之前,心中似乎還對孫臏不服,口中大喊:『一著不慎,遂使豎子成名!』殊不知,今日果,昔日因,如果當初他沒有陷害孫臏,又怎會落到如此淒慘下場。

龐涓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做小人,為了一己私利竟不惜陷害同學。

其實,類似的例子,從古至今,一直屢見不鮮,越是沒有能力、越愛耍小聰明的人,雖能一時得意,但最終必定難成大事。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