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參加『面試』遭遇難題,僅用一招輕松解決,闔閭表示:很後悔。《網路歷史》

春秋末期的中國,人才輩出,先後誕生了兩位聖人,一位是儒學的創始人孔子,另一位就是兵聖孫武。

說到孫武,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作為中國的兵學之祖和兵家之聖,孫武擁有極高的歷史地位,是一位至今還在影響世界的名人。

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孫武為何能被尊稱為『聖』?

他的身上又有怎樣的故事?

身份不簡單,貴族後裔,高幹子弟

孫武的身份不簡單,他是貨真價實的貴族後裔,高幹子弟。

其曾祖父田桓子在世時,田氏就已經成為了齊國的大家族,到了他爺爺田書那一輩,因在齊景公時『伐莒有功』,受封樂安,賜姓孫氏,他的父親孫憑也是齊國大夫,後位至卿。

孫武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想不成才都很困難。

而他的名字,也取得頗有意義,一個『武』字,註定其戎馬一生。

都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孫武小時候就才華橫溢。

有一次,他和『家教』出門遊玩,一路上風景秀美,老先生是個文人,觸景生情,發出一聲感嘆:『車到山前必有路』孫武聽到後,脫口而出:『船到橋頭自然直』

雖然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但有如此優良的遺傳基因和教育背景,就算孫武是一個資質平平的人,想來也不會差多少。

一個人能否成才,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反觀我們現在的家庭教育,就很盲從,父母孩子都要『上班』,什麼書法班,音樂班,讓人想想就頭大。

好了,我們繼續說回孫武。

孫武在這種家庭裡長大,耳濡目染下,自然學到了許多軍事鬥爭知識,這也為他後來撰寫舉世聞名的兵學聖典《孫子兵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出生在這種家庭裡,是孫武的幸運,但也是他的不幸。

那時候的齊國,內部矛盾嚴重,甚至可以用危機四伏來形容。

齊景公初年,出現了『崔杼慶封之亂』,接著田,鮑,欒,高四個家族又趕走了慶封。

後來,齊國的內亂更加嚴重了,直到孫武出生,這一現象還是沒有得到改善。

孫武對這種內部爭鬥十分反感,他不願糾纏其中,於是生出了遠走他鄉的念頭。

可是,該去哪裡呢?

孫武一時間犯了難。

齊國是不能去了,但總不能去個鄉裡吧,孫武的志向並非當個村長,要去就去個有發展潛力的地方。

遠走他鄉,鑄就奇書

本著『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這一原則,孫武很快就得到了結論,那就是去吳國。

當時南方的吳國自姬乘稱王以來,就脫離了楚國的控制,擁有一副新興氣象。

不過,吳國也不是這麼好混的,初來乍到,總要拿出點幹貨吧!這些孫武都沒有。

於是,他便隱居起來,潛心研究兵法,著書立傳,等待機會。

隱居的這幾年,生活是枯燥的,但孫武卻毫不在意。

他通過實地考察,加上自己的軍事天賦,總結前人的經驗,寫出了兵法十三篇,這就是後來的《孫子兵法》。

其一,是孫武所著。

其二,是孫臏整理而成的。

因為《孫子兵法》記載用兵,動不動就是數十萬,但春秋時期大國用兵也不過兩三萬,隻有到了戰國中後期,才有用兵數十萬的記載。

其三,是戰國初年某位隱居山林的處士編寫的。

個人覺得這種說法並不合理,因為能寫出《孫子兵法》的人,一定是一名軍人。

沒帶過兵,沒打過仗,隱居山林,整天面對一群猴子,大概也隻能寫出《動物世界》吧。

其四,是伍子胥寫的。

因為古時『伍』即『武』,伍子胥也寫成武子胥。

其五,是曹操編寫的。

曹操確實刪減過《孫子兵法》,但《孫子兵法》註家杜牧認為,曹操將八十二篇孫子兵法刪減成十三篇,剩下的十三篇是孫武所作。

由於年代久遠,很多事情都沒有辦法考證。

在孫武著書的這些年裡,他也結交了一些好朋友,俗話說:『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這些朋友中,有一位對後來孫武的發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就是伍子胥。

伍子胥是楚國文臣的兒子,他和孫武年紀相仿,同屬高幹子弟,兩人一拍即合,成為了一對好朋友。

公元前515年,吳國發動政變,公子光派專諸刺殺吳王僚,奪取了吳國的政權,這個公子光,就是鼎鼎大名的

吳王闔閭《hé lǘ》

因為專諸是伍子胥推薦給闔閭的,所以事成之後,吳王闔閭重賞了伍子胥,命他為行人,放在今天就是外交官。

吳王闔閭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他想做春秋霸主,但手下的軍隊卻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將領。

後來,伍子胥得知這件事,想起一個人,那就是孫武。

『精通韜略,有鬼神不測之機,包藏天地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

誠得此人為將,雖天下莫敵,何論楚哉!』

這是伍子胥對孫武的評價。

吳王闔閭一聽,起初沒怎麼重視,但經過伍子胥反復推薦,也不能不給面子,於是就決定召來見一見。

就這樣,孫武正式出山,他的軍事才能也將得到施展之地。

出山謀發展,遇到了這樣的『面試』

吳王闔閭雖然看過孫武寫的十三篇兵法,知道伍子胥所言不假,但這個人到底有沒有真實本領,還得『面試』一下才知道。

那天,吳王闔閭召見了孫武,用懷疑的語氣問道:『您的十三篇兵書我都看過了,可以試著小規模指揮軍隊嗎?

孫武堅定地回答道:『可以!』

這時,闔閭向四周望了望,繼續問:『能否用婦女來檢驗嗎?

孫武點了點頭,平靜地說:『可以!』

於是,闔閭趕緊叫出了一百八十名宮女,讓她們站在孫武跟前。

孫武將這些宮女分成兩隊,讓吳王闔閭最寵愛的兩位妃子分別擔任隊長。

其實之所以這樣安排,是有目的的。

因為孫武早已料到,這些養尊處優的王妃宮女,一定看不起自己,以至於排練的時候嘻嘻哈哈,如同兒戲一般。

孫武命令這些宮女:『我說向前,你們就看心口所對的方向;我說向左,你們就看左手所對的方向;我說向右,你們就看右手所對的方向;我說向後,你們就看後背所對的方向』

婦人們聽到後,笑嘻嘻地答應了。

對她們來說,宮中的生活太過煩悶,出來做做操,活動活動筋骨也是非常難得的事情。

等號令宣佈完了以後,孫武又讓人擺出斧鉞等刑具。

這些東西在宮女們的眼中,隻不過是普通的玩具,誰也不會想到,等會兒發生的事情,會有多嚴重。

孫武反復號令多次,交代清楚,然後擊鼓發令,叫她們向右看。

宮女們感覺這個挺好玩,頓時笑得前仰後翻。

看臺上的吳王闔閭露出諷刺的笑容,他在想:『這個孫武,也不過如此,會寫兵書,但未必會帶兵』

孫武面對眾多宮女的笑場,臉色平靜地說道:

『紀律不清,號令不熟,這是將領的錯』

說完後,又耐心地交代了好多遍,之後擊鼓發令讓她們向左看。

眾宮女見此情形,笑得更開心了。

就在這時,孫武沉聲說道:

『紀律不清,號令不熟,這是將領的錯。

現在既然講得清清楚楚,卻不遵照號令行事,那就是軍官士兵的錯,來人啊!將兩隊隊長拉出去斬了』

這句話一說出,現場頓時安靜了下來,再也沒有宮女發出笑聲,他們從孫武認真而又嚴肅的臉上,看不出任何開玩笑的意思。

而此時的吳王闔閭,也大驚失色,急忙傳下命令:『寡人已知孫將軍善用兵,請孫將軍放過她們二人,寡人沒了她們,會吃不著,睡不香的』

結果孫武隻是淡淡地看了一眼高高在上的吳王,說: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就這樣,可憐的兩位妃子,她們不知道經過多少明爭暗鬥,爭風吃醋,好不容易爬到今天的位置,卻被當成『反面教材』,給斬首示眾了。

這件事結束以後,孫武再下命令,無論是向前還是向後,都出奇地一致,再也沒有人會把軍令當成兒戲。

妃子被斬,吳王闔閭心裡自然是不痛快的,甚至還有一些後悔,但那隻是一時的,因為他的終極目標,是做春秋霸主。

通過這次『面試』,闔閭知道孫武果真善於用兵,於是任命他為吳國將軍,這一年,孫武三十一歲。

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第一次實施大舉攻楚的戰略計劃,先後滅掉了徐國和鐘吾國,相當於剪去了楚國的羽翼,為伐楚掃清了道路。

這個時候,闔閭原本想趁著吳軍士氣高漲,一舉拿下楚國。

但孫武卻說:

『楚國乃天下強國,非徐國和鐘吾國可比,我軍已連滅兩國,人疲馬乏,軍資也損耗嚴重,應該暫且收兵,等待時機』

孫武的話,讓闔閭冷靜下來,他心想:『楚國再不濟,也曾做過春秋霸主,雖然那已經是七八十年前的事情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要想攻下楚國,還得從長計議』

伍子胥也在場,他同意孫武的觀點,並獻上一計,即『疲楚誤楚』的高明戰略方針。

具體做法是:將吳軍分成三支,輪番出動,騷擾楚軍,用以麻痹對手。

吳王闔閭采納了伍子胥的戰略方法,而這項戰略方法,也實行了六年有餘。

吳軍先後襲擊楚國的夷、潛、六等地,害得楚軍疲於奔命,鬥志全無。

久而久之,楚國的將領以及士兵們都認為,吳軍僅僅隻會騷擾而已,並不敢正面與楚軍交鋒,正是這種麻痹大意的心理,讓他們栽了跟頭,險些亡國。

柏舉之戰,一戰封神

公元前506年,楚國攻打蔡國,蔡國在危急時刻向吳國求援。

此外,唐國也因為近些年恨於楚國的威脅,主動和吳國示好,要求助吳抗楚。

唐,蔡兩國雖是小國,但占據的地理位置卻十分重要,位居楚國的北部側背。

吳國通過與兩國聯合,可以避免正面交鋒,進行戰略迂回,大舉突襲。

這日,吳王闔閭召集大臣們開了一次軍事會議,最後決定率領弟弟夫概,文臣伍子胥,武將孫武,傾全國之兵,水陸之師,大舉攻楚。

當時,吳國的兵力隻有三萬,再加上蔡,唐兩國,也沒有多少。

反觀楚國這邊,史料記載是二十萬。

這其中就相差了好幾倍。

戰爭並非兒戲,闔閭也不是莽夫,當然知道楚國的強大,但他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為他有一個會帶兵打仗的將軍——孫武。

話說吳,蔡,唐三國聯軍,趁著楚軍連年作戰,十分疲敝,東北部防禦空虛之際,進行了戰略奇襲,浩浩蕩蕩,順著淮水西進,直抵

淮汭《ruì》

然而,就在聯軍進入淮汭以後,孫武做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那就是:由西向南,舍舟登陸。

當時這個決定一經發出,就很快遭到別人的質疑,有人問:『吳軍擅長水戰,為何改從陸路進軍呢?

孫武解釋道:

『兵貴神速,我們應當走敵人料想不到的路,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不僅道明了原因,還體現出孫武在軍事方面的卓越才能。

那些軍事奇才,往往能在錯綜復雜的局面裡,找到通往勝利的路。

為了保證計劃順利進行,孫武還親自挑選了3500名精銳士兵,組成先鋒敢死隊,目的是迅速突破楚國北部的大隧,直轅,

冥阨《è》

三道險關。

經過一番精密部署和迅速出擊,沒過幾天,吳軍就挺進到漢水東岸。

這時的楚昭王徹底慌了,急派囊瓦和沈尹戍,傾全國二十萬的兵力,趕至漢水西安,與吳軍對峙。

沈尹戍是一位頭腦冷靜的優秀將領,從接到命令的那一刻起,他就對戰局進行了分析,同時還制定了一套應對策略。

具體方法是:

由楚軍前線總指揮囊瓦率領主力沿漢水西岸阻擊吳軍,而他本人則北上方城,迂回到吳軍側後,破壞舟楫,切斷吳軍的退路,最後來個前後夾擊,一舉消滅吳軍。

這個應對策略,原本有很大的幾率可以成功,但僅僅因為一席話,就成了泡影,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有這樣的隊友,真是悲哀

俗話說:『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關鍵時候,愚蠢的人出現,幫了孫武大忙。

那時,面對隔岸的二十萬大軍,孫武馬上想到:

強碰隻會粉身碎骨,隻有跑才是上策。

跑,不同於『逃』,逃是因為打不過,而孫武的跑,是撤退,是且戰且走,尋找戰機。

上面我們就已經說到了愚蠢之人,他們是誰?

做了什麼?

這個愚蠢之人,並非一人,而是一雙。

其中一個叫做武城黑,他是楚國的將官,在這次戰鬥中,充分發揮了阿諛奉承,處處為領導操心的『光榮作風』。

他等沈尹戍北上之後,覺得立功的機會到了,於是關切地對囊瓦說:『如果等沈尹戍夾擊,戰功就全被他一人獨得,不如我們主力先行出動,擊破吳軍,到時候功勞自然算在我們頭上』

看來爭功,自古就是某些將領樂此不疲的事情,他們把功勞當作一場戰爭最關鍵,最重要的東西。

也許是因為一個人說話沒有分量,如果這個時候再來一個人,就由不得囊瓦不會動心。

是的,第二個愚蠢之人要出來了。

他是大夫史皇,史皇說:『沈尹戍人氣向來比你高,如果在這次戰鬥中獨占功勞,您的‘烏紗帽’可能就戴不穩了』

囊瓦一聽,心想:『這還得了,與其在這裡幹等著,讓別人撿了便宜,還不如主動出擊,再說,我們有二十萬大軍,怕什麼?

就這樣,囊瓦當即下令,渡過漢水,與吳軍交戰。

而孫武一看這陣勢,真想好好感謝武城黑和史皇,他也下達了命令:撤退,不要戀戰,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跑。

由於吳軍人數較少,機動性好,跑得飛快,迅速就和楚軍拉開距離,撤退到大小別山,以逸待勞,等待時機。

反觀楚軍這邊,由於隊伍龐大,行動遲緩,追得吐血也追不上,最後到達大小別山的時候,已經是人疲馬乏。

孫武帶吳軍且戰且退,給疲憊的楚軍造成了重創。

楚軍連敗三次後,自信心受到了嚴重打擊,整個隊伍士氣低靡。

囊瓦面對如此慘淡的戰局,對勝利不再抱有什麼希望,立功什麼的,全都拋在腦後,現在唯一想做的,就是棄軍逃跑。

這時,大夫史皇看不下去了,當初建議主動出擊,他也有份,雖然現在後悔了,但還是想著 要彌補。

於是他厲聲斥道:

『國家太平時,你爭著執政,如今作戰不利,你卻想要逃跑,這是犯罪,目前隻有與吳軍決一死戰,才可以解脫自己的罪過』

囊瓦聽後心中有愧,不得不重整隊伍,準備和吳軍決一死戰。

但是,他逃跑的念頭一直還在。

公元前506年十一月十九日,孫武率領的先頭部隊和其他吳軍會師,在楚軍陣前嚴陣以待,戰爭不是兒戲,雙方高層都在緊張地進行戰略部署。

闔閭的弟弟夫概很是驍勇,他說:『囊瓦不得人心,幾乎沒有人會聽他的,我軍要是主動出擊,楚軍肯定潰敗』

闔閭想了想,覺得還是應該穩妥起見,所以沒理會夫概。

誰知夫概根本不管誰是吳王,也不等什麼命令,私自率領5000先鋒部隊,直闖敵營。

當時闔閭正在研究戰局,聽說夫概孤軍深入,氣得直哆嗦,趕緊叫來孫武,商量計策。

另一邊,夫概的判斷並沒有出錯,人心惶惶的楚軍難以抵擋吳軍的強大攻勢,很快就土崩瓦解,而囊瓦也棄軍逃向了鄭國。

當楚軍殘部撤退到柏舉西南的清發水時,早已疲憊不堪。

吳軍見狀,趕緊沖過去進行一番廝殺。

但就在這時,對面突然殺出一眾彪悍人馬,原來是沈尹戍。

由於沈尹戍的隊伍突然出現,反擊凌厲,夫概猝不及防間,全線潰敗,這讓他十分鬱悶,但又沒啥應對方法。

正當無計可施時,夫概忽然看見一人,此人正是吳國將軍——孫武。

看見孫武,相當於看見了希望。

隻見孫武率領吳軍,迅速包圍了沈尹戍的隊伍,雙方展開激戰,可謂是殺得昏天暗地。

這次柏舉之戰,孫武以三萬人的兵力,擊敗了楚軍二十萬,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

這一仗,也奠定了吳國的霸主地位,其中,孫武功不可沒。

至於孫武後來的生活,史書上記載不詳,人們對孫武的晚年,有兩種說法。

第一,孫武隱退江湖,並以其戰爭經驗,改良了孫子兵法,使其成為一代巨著。

第二,是說孫武在伍子胥被殺之後,也被吳王處死了。

這兩種說法,你更認可哪種呢?

來源:鑒史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