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合縱,為什麼蘇秦規模更大卻失敗,孟嘗君就能讓秦割地求和?《網路歷史》

孟嘗君田文傾家產來奉養數千食客,深得東周士人之人。

然而,孟嘗君奉養食客並非單純地想沽名釣譽,而是想為自己、為齊國贏來更大的利益。

孟嘗君時代,除秦國一枝獨秀以外,戰國其他諸強都或多或少經歷過大挫折,連齊國也不例外。

秦國一家獨大,不出意外就成了山東諸國的『眼中釘,肉中刺』,合縱抗秦的呼聲在崤山以東也越來越高。

順應這一潮流,享譽東周的『賢人』孟嘗君開始積極策劃,四處遊說合縱與秦國對抗。

數十年前,蘇秦首推合縱,還曾經組織過一次五國伐秦。

可五國軍隊到達函谷關後卻遲遲不敢發起進攻,以致三晉軍隊被秦軍反攻倒算、損失慘重,讓世人看了一次笑話。

有了蘇秦的前車之鑒,孟嘗君再度提出合縱時,身邊的食客公孫弘就站出來勸他謹慎行事:『您何不先派人去查探秦王為人?

如果秦王確實是帝王之主,您就得擔心無法成為他的臣子,哪裡還有閑暇與他作對?

如果秦王真是不肖之主,您再與他作對也不遲!』

公孫弘這麼一說,孟嘗君也覺得有理;既然公孫弘提出了問題,那麼就該由他來解決:『好!那麼就請您去秦國查探一番!』

公孫弘也不推辭,帶著十乘兵車就前往秦國去了。

這些年來,孟嘗君四處活動,積極鼓動山東諸國合縱,秦昭王早就看他不爽。

現在孟嘗君還派人來查探虛實,秦昭王就更加氣憤,準備當面羞辱一下公孫弘。

一見到公孫弘,秦昭王就輕蔑地問:『薛公《指孟嘗君》的土地,有多大?

公孫弘回答:『方圓百裡』

秦昭王滿臉不屑,笑著說:『寡人土地方圓數千裡,還不敢隨便與他國作對!孟嘗君才區區百裡之地,就想與寡人作對,這能行得通嗎?

望著得意洋洋的秦昭王,公孫弘依然不亢不卑:『孟嘗君喜歡賢人,大王不喜歡賢人!』

聽到這,秦昭王不由得冷笑連連,問道:『孟嘗君喜歡賢人,能到什麼程度?

『堅持義節,不臣服於天子,不與諸侯為友,得志時不愧為民之主,不得志時也不會做別人臣仆,這樣的人孟嘗君身邊有三個;治理國家可做管仲、商鞅的老師,宣揚義理、聽從德行,能輔佐其主稱霸天下,這樣的人孟嘗君身邊有五個;萬乘兵車的國君,如果侮辱使者,使者退下自刎,以其血沾染君王衣服,就像我這樣的有十個人!』說到最後,公孫弘口氣突然嚴厲起來,就要當場翻臉!

見氣氛有些不對,秦昭王馬上就認慫了:『客人為什麼要這樣?

寡人十分想與孟嘗君交好,請您一定要將寡人這番心意轉達給孟嘗君!』

或許就是因為這次拜訪,秦昭王開始重視孟嘗君:這位能籠絡天下士人之心的齊國公族,他到底長什麼樣?

為了能見孟嘗君一面,秦昭王甚至將親兄弟涇陽君送到齊國去做人質,以換取孟嘗君入秦。

孟嘗君入秦後,秦昭王一度任命他為相國。

可不到一年,秦昭王就生出了疑心,不但罷黜了孟嘗君,還把他囚禁起來,甚至想殺了他!還好,憑借身邊雞鳴狗盜之徒的發力,孟嘗君僥幸得以逃脫。

在秦國遭遇這般奇恥大辱,孟嘗君自然不肯善罷甘休。

逃離秦國後,他就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合縱抗秦的活動中去了。

為此,孟嘗君先派遊說之士前往韓國,勸說韓襄王合縱抗秦:『秦王將要討伐魏國,攻打絳《今山西侯馬市》、安邑《今山西夏縣》,韓國究竟準備怎麼應對?

秦王想進攻韓國、進而窺探周室的欲望很強烈,隻有睡著時才暫時丟下。

韓國不了解這點,還想與秦國建交,就會讓山東六國遭遇大難。

秦國之所以要討伐魏國,是想脅迫它跟隨自己。

如果大王不詳察,還要保持中立,魏國就會惱怒韓國不幫自己,轉身投向秦國而來攻打韓國——請大王一定要仔細考慮這事。

為避免這樣的危機,您還不如趕緊派遣重臣去趙、魏二國,與他們重新結盟而成兄弟之國,再促使山東各國都派出精銳來戍守韓、魏二國的西部邊界。

不這樣做,恐怕山東各國都要滅亡了!』

這些年來,韓國遭受秦國的威脅最多,得到的傷害也最深。

『賢人』孟嘗君高舉合縱大旗,韓襄王也頗為信服,就義無反顧地加入反秦聯盟!

還在入秦前,孟嘗君就曾派人去遊說趙武靈王:『三晉聯合,秦國就弱;三晉疏離,秦國就強大,這是天下人都能明白的事。

秦國與燕國親善就會進攻趙國,與趙國親善則進攻燕國;秦國與楚國親善則進攻韓國,與韓國親善則進攻楚國;這也是天下人都能明白的事情。

然而,山東六國之所以無法破壞秦國的連橫,是因為兵力弱小。

弱小還不能團結一致,這足見秦國是何等明智,而山東六國是何等愚昧。

這正是最令人擔憂的地方:老虎已靠近野獸,野獸們卻毫不知情,還相互間鬥得精疲力盡,這樣最終都會死在老虎嘴下!

『當務之急,是秦國想進攻韓、魏二國,向東窺探周王室。

秦、楚彼此交好,就是忌憚三晉的聯合。

秦人甚至會派使者來趙,以共同進攻燕國來引誘趙國,想借此離間三晉。

如果大王認為秦國友好而去進攻燕國,恐怕還沒能從燕國得到多少利益,禍患就已到來了!秦、楚聯合起來進攻韓國,韓國沒有外援,勢必會迅速地割地求和;臣服韓國後,秦人馬上移兵攻魏,魏國沒有外援,也會如同韓國一般迅速地割地求和;秦國臣服韓、魏二國之後,趙國也就成為囊中之物了!』

趙武靈王繼位以來,堅持強軍改革,積極向戎狄之地擴張,卻很少參與中原爭霸。

但趙武靈王內心一直都將秦國視作最大威脅,所以這番言辭也深合他意,馬上就答應派兵去戍守韓、魏二國的邊境。

不過,趙武靈王也留了個心思:他並沒有答應與齊、韓、魏三國共同伐秦。

對外事務上,趙武靈王向來都不喜歡出風頭、公開與其他強國對抗。

更何況,孟嘗君聯合山東諸國合縱抗秦,這讓趙武靈王看到了一次良機——吞並中山國。

就在孟嘗君率韓、魏、齊三國軍隊駐紮在函谷關前與秦國對抗之時,趙武靈王卻大勢入侵中山,攻占了扶柳《中山地名,今河北冀縣西南》;五年後,趙國就攻占了整條滹沱河!

在其他國家都在專心致志對抗秦國時,趙國卻玩弄起小心機,這確實讓人不舒服。

不過,趙國能答應出兵戍守韓、魏邊境線,就已經對秦國形成了威脅,也算是幫了孟嘗君大忙。

成功遊說過三晉,孟嘗君又將目光投向了燕國。

燕國子之內亂時,齊宣王趁機滅了燕國。

所以,燕昭王復國後念念不忘的最大敵人就是齊國,一心想報仇雪恨。

可礙於燕國當前實力,燕昭王還不敢公開展露出反齊的意圖。

孟嘗君想來也十分清楚燕國動向,可依然委托他人向燕昭王修書一封:

『大王如果不能依靠自身力量保存國家,不如卑身以侍強國;侍奉強國如果能讓國家長治久安,那也是澤被萬世的上策。

可如果大王認為侍奉強國無法奠定萬世基業,那就可以與弱國聯合。

隻是當前弱國沒有聯合起來,就不能統一行動,這是下臣為山東列國感到遺憾的。

一乘戰車上的三人如果各行其道,那麼車子就無法走動;綁上其中的兩人,就算是再上去五人,戰車也能正常前行。

如今山東諸國中的任何一個,都無法與秦相抗衡;可隨便聯合其中的兩個,都足以戰勝秦國。

然而,山東列國卻不知道相互聯合,可見其才智還不如普通的車夫。

『山東諸國互相聯合,列國國君名聲不會因此而卑賤,列國也可以長久幸存。

出兵戍守韓、魏二國西部邊境,這是燕國的上上之策。

不趕快行動起來,燕國必定危險,大王也必會遭遇大患。

如今韓、魏、趙三國已經聯合,秦國見三晉如此堅定,必定會南伐楚國。

一旦秦國攻打楚國,趙國就趁機向北入侵燕國。

天下大事,雖然形勢多有不同,禍患卻往往一致:秦國長期進攻韓國,趙國卻因此幾乎吞並了中山;如果秦國長期入侵楚國,那麼燕國就一定會被趙國所滅。

所以,下臣為大王考慮,不如與南面的韓、魏、趙三國聯合,結盟戍守韓、魏兩國的西部邊境。

山東列國如果不能堅決合縱,將來必然都要滅亡!』

雖然燕昭王復仇之心強烈,可燕國正處在韜光養晦恢復實力的關鍵階段。

面對信中赤裸裸的威脅,燕昭王雖然氣憤可也不敢怠慢,立即派出了一支軍隊趕往韓、魏二國的西部邊境。

不過,鑒於燕、齊二國的世仇,燕昭王當然也不會參與孟嘗君為首的伐秦聯盟。

有了孟嘗君持續多年的努力,山東諸國終於再次合縱成功。

在孟嘗君推動下,齊、韓、魏三國聯合起來,共同前往伐秦。

蘇秦合縱,能推動五國伐秦;孟嘗君合縱,卻僅有三國出兵伐秦。

從規模上來說,前次合縱要大於後一次。

可蘇秦組織的五國伐秦,最終在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一戰中大敗於秦;而孟嘗君組織的三國伐秦,卻迫使秦昭王不得不割地求和。

都是合縱伐秦,為什麼蘇秦失敗,孟嘗君卻能成功?

蘇秦的合縱,雖然規模更為龐大,可參與合縱的山東諸國卻各懷心思:三晉合縱是為了抗擊秦國,齊、楚卻希望借三晉之手來遏制秦國,而燕國隻是希望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參與合縱的心思不一,使得五國伐秦時,齊、楚二國明顯是在一旁『坐山觀虎鬥』,坐視三晉軍隊被秦沖潰!這是五國伐秦以失敗而告終的根本原因。

孟嘗君的合縱,雖然僅有齊、韓、魏三國參與,規模比不上蘇秦,可三國目標明顯更趨一致:韓、魏二國需要反抗秦國,孟嘗君更是為了報仇血恨;趙、燕二國雖然沒有直接參與伐秦,可這二國軍隊駐守邊境上就已對秦國構成了威脅。

這樣的情形下,摸不清山東五國底細的秦昭王唯有主動割地求和以避免更大的損失了!

根本在於,秦國的一家獨大令山東諸國都切實感受到了重大威脅,所以孟嘗君牽頭合縱時的列國間鮮少內部掣肘,這才是孟嘗君能夠成功的關鍵因素。

——完——

作者|欲雲:喜歡歷史的理工男,現居深圳

圖片| 來自網絡,

欲雲談史論今

解讀不一樣的歷史

以古喻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