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霸主齊桓公:暴屍六十七天沒人管,因為皇子們都在忙著爭帝位。《網路歷史》

作為春秋第一霸主的齊桓公,在管仲等人的輔佐下開創了一代偉業,但是在齊桓公去世後,他的皇子們帶著各自的陣營為了爭奪皇帝的寶座同室操戈,導致齊桓公的屍首六十七天沒人管,屍體臭了爛了,蛆蟲都爬到了屋子外邊。

一代霸主,竟落得如此下場,實在是可悲可嘆,而齊國,在管仲和齊桓公離世後,也逐漸喪失了霸主的地位。

有起有落是人生常態,但是起落之間卻不是沒有緣由的,知古觀今,就讓我們走進那段歷史,看一看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春秋五霸,首推齊桓公,而管仲則是齊國霸業的總設計師,正如孔子所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當然,起初齊桓公和管仲對國家的治理方向是不一致的。

齊桓公想要直接以武力去征服別的國家,而管仲認為,應該先把齊國的內政搞好,富民強國,然後再去征討別的國家。

齊桓公不聽,吃了幾次敗仗之後,才沉下心來,決定聽取管仲的建議先搞好自己國家的事。

1、發展經濟。

管仲認為,『治國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民窮則難治』,『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圍繞這個思想,管仲采取了七個措施。

一是積極保護獎勵農業;二是將鹽、鐵、金等重要產業收歸國營;三是維持財政上的收支平衡;四是保持物資的暢通和物價穩定;五是整頓稅制,重新頒定兵役制度;六是鼓勵對外貿易和對外商業戰爭;七是使職業世襲化,『四民分業』,以提高生產技能。

管仲不再重農輕商,這是一個歷史的進步。

在外貿上,管仲非常精明。

一是,他利用產鹽大國的特點,將鹽的外貿出口作為大宗買賣,甚至看成是商業戰的稱霸工具,統一由國家管理。

二是,實行優惠關稅,出口時『關市訊而不征』,進口時則『征於關者不征於市』,以吸引外國人。

三是,跟中原各諸侯國達成『毋忘賓旅』和『毋遏糴』的國際貿易條約,具體措施更是靈活多樣,需要進口某種商品,就『天下下,我高』,使該產品大量湧入國內,需要出口某種商品時,就『天下高,我下』,沖擊國際市場。

有一年,魯國和滕國豐收,糧食價格便宜,管仲就大量收購,等別的國家發生饑荒的時候,再高價出售。

低買高賣是謀取商業利益不變的規律,在這點上,古往今來都是一樣的。

經濟手段有時候也可以達到政治目的,就比如現在的俄羅斯面對多國制裁,利用自己是能源大國的優勢,狠狠地扳回了一局。

2、在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管仲還主張對行政、軍事組織進行改革,實行不拘一格的選賢任能機制和全民服從政令軍令制度,建設一支強大的常備軍。

3、在外交方面,管仲推行的是『信義外交』,國王一般性情傲慢,強國更是恃強凌弱,管仲總是及時糾正桓公的這些表現,始終本著平等、互助、自願的原則,積極開展信義外交活動。

在管仲的輔助下,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名垂青史,

在齊桓公接班人的選擇上,管仲建議桓公提前考慮,齊國要繼續稱霸,必須要有個賢明的君主,經過思考,倆人一致認為公子昭當太子最合適。

公元前645年,擔任宰相四十多年的管仲病入膏肓,臨終,齊桓公提出三個宰相的候選人,都被管仲否定。

管仲說,『易牙為了巴結您,把自己兒子殺了拷給您吃,這種人沒人道,不能居要職』,『開方為了伺候您,十五年不去看望自己的父母,也是不講人道的』,『豎刁為了討您歡喜,自閹為太監,連自己都不愛護的人,他能愛護您嗎?

』,『您最好早早地將他們三人逐去,免得滋生禍患』

管仲謝世後,齊桓公把易牙、開方、豎刁放逐,可是,易牙一走,宮中夥食難以下咽;開方離開,朝廷政務挺屍不順;少了豎刁,宮裡的風紀混亂不堪。

桓公認為,『賢明的管仲也有判斷錯誤的時候啊!』,於是,他又把三個人都召了回來。

後來,這三個人紛紛擁立自己看中的太子,齊桓公禁不住勸說,改立工資無虧為太子。

兩年後,齊桓公去世,宮中為了爭奪帝位,刀光劍影,可憐齊桓公的屍體根本沒人理會,足足暴屍了六十七天。

究其興衰,我們不難發現:

經濟是國家的基礎,經濟手段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達到政治目的;

亂,是從內部開始的,上下一欲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賢臣治國,奸臣誤國,而作為君主,要有格局和獨立的判斷,君臣相得益彰,才能有國家的發展。

參考資料:《中國權臣的下場》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