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為何不願領兵攻打趙國?因為秦國誰都可以失敗,但他不可以。《網路歷史》

長平一戰後,趙國45萬青壯近乎全沒,隻餘下兩百多年紀尚小的人被白起放回來報信。

此時可以說是趙國國力最為虛弱的時候,鑒於這樣的情況,當時白起的力主攻趙的。

他想趁熱打鐵,挾長平大戰餘威,以雷霆萬鈞之勢直取邯鄲,進一步擴大戰果。

因為白起很清楚,此時的趙國精銳盡失,全國上下幾乎無可戰之兵。

而且在一次戰役即滅舉國之兵的威勢震懾之下趙國已經是驚弓之鳥,秦軍即便也有巨大損失,就算出動數萬精兵居高臨下,士氣高漲一個俯沖,趙軍也會迎風而降,肝膽俱裂。

邯鄲到手其餘諸國都還來不及反應,有白起的威望,秦軍的大勝,趙都的陷落,山東六國根本不敢妄動聯合討伐的念頭。

即便有同床異夢的聯合,白起肯定做過算計,也能夠讓他們知難而退。

所以只要趁機率軍直指邯鄲,那麼趙國可滅,秦之大一統指日可待。

但歷史導演看了看還未出場的戰國演員,大筆一揮改寫了劇本。

韓趙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范雎,並對范雎說『如白起滅趙,那你的地位必在白起之下』

秦相范睢入秦,以建議削太後和穰侯之權而受重用為相,非常忌諱穰侯部下白起,妒嫉白起軍功太大。

聽了蘇代的說項後,立刻奏請昭王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

秦昭襄王應允。

白起無奈,班師、回朝。

白起的傑出軍事指揮才能在長平之戰中已經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對自己的戰略部署也是頗具信心。

當初秦昭王若是聽從白起之言,現在韓趙兩國恐怕早就納入秦國版圖,可現實卻並未如此。

就像是你做一道數學題算出了標椎答案而你的筆卻沒墨了,知道答案卻寫不到紙上,知道可以勝利卻不能揮師而上,那種遺憾,實在不是滋味。

不過話說回來,也不能全怪秦王或者丞相。

對於將領來說,隻管打勝仗就行了,但是秦王和丞相不能這麼想,長平之戰後,秦國士兵死傷一半,況且當時魏楚聯軍也開始援救趙國,這種情況下,秦王退兵沒錯,秦軍已經疲憊不堪,還是傾國出兵,如果被三晉楚國擊敗,百年前的事情將會重演。

而白起也沒錯,白起認為應該和魏楚爭時間,如果魏楚聯軍在秦軍攻下邯鄲後還沒有出現,也許魏楚會自動退兵吧?

所以,秦王和白起,想的都沒錯,但是秦國是秦王的,不是白起的。

總之,秦國答應了趙國的求和請求,上黨之爭以趙國獻六城,韓國割讓垣雍而結束。

而後來,因為趙王不履行和約,積極備戰,秦昭王大怒,秦國盡兵攻趙。

此時白起並沒有掛帥。

因為他知道,這一戰,對於秦國顯然是不利的。

當時趙國在數月時間裡在全國各地重新組建了軍隊,並因自己殺了40萬降卒而抱復仇必死之心。

其餘五國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紛紛援助趙國。

反觀秦國,長平之戰自己也傷亡過半,糧草消耗巨大,士卒連年征戰,加之邯鄲久攻不下,早已士氣低靡。

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錯過時機與士氣,再難有勝算了。

所以白起稱病不朝,秦昭襄王便派五大夫王陵任帥,結果攻趙不順,多次交戰皆失利。

秦昭襄王無可奈何,這又來請白起,讓白起代替王陵為帥繼續攻邯鄲。

白起知道此戰並沒有什麼勝算,所以反倒勸諫秦昭襄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

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

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

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秦昭王見白起不肯去,又派丞相范雎前往傳話。

范雎到了白起家中,先是吹捧他一通伐趙是以強擊弱,以眾擊寡』

出乎范雎意料的是,白起仍不肯奉命前往。

白起對范雎說,秦國已經失去滅趙的最佳時機,此時趙國內部團結。

『耕稼以益蓄積,養孤長幼以益其眾,繕治兵甲以益其強,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節以下其臣,臣推體以下死士』

他還指出,趙國以弱擊強,必定會以堅壁清野的戰術對付秦軍,倘若陷入持久戰,東方諸侯國必定會出兵援救趙國,秦國定然無功而返。

後來,邯鄲之戰,白起在長平的副手王齕領軍,被趙國以及信陵君指揮的魏楚聯軍接連擊敗,失地數百裡,恰好證明了白起的分析是正確的。

秦國戰敗後,被諸侯聯軍堵在函谷關,多年的努力一朝覆滅。

而秦昭王則將一切的責任推到了白起身上,他覺得如果白起當初能夠挑起大旗,以他的能力威王,估計不會輸。

畢竟,作為秦國戰神,白起還真沒輸過。

但事實上,秦昭王錯怪白起了,他之所以不出戰,並不是在跟秦王或者范雎賭氣。

而是他本身就是秦國武力的象征,如果他親自領兵就給了秦國必勝的勇氣,勢必再以傾國之力賭他勝利,而實際上敗局已定也。

倘若邯鄲戰敗,秦國就是趙國的下場,聯軍打敗了秦國柱石白起信心大震必然全力反撲,秦國賭國運一戰而敗,再也難支,滅國之禍真正在眼前了。

所以戰神白起不聽從秦王王命領兵實非賭氣,而是老成謀國、以死盡忠而已。

一代戰神,以這樣的方式落幕,多少有些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