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茅永輝 編輯|燕子 圖片|網絡
思來想去,列出這麼個題目,隻為了試圖繞開孫臏與龐涓,到底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這一奇怪又尷尬的套路。
因為《史記》記述有龐涓對孫臏使了陰招,又因為《史記》被世代公認為信史,更因為,龐涓最終被孫臏戰敗,所以,『壞人』理當歸屬龐涓無疑,『好人』是不會也不可能是戰敗的一方。
本來,孫臏身為齊國軍師,龐涓擔當魏國大將軍,他們各為其主,自無可厚非。
至於軍事上的勝與敗,更是平常不過的事。
剩下的,就是所謂的人品問題。
其實,對於學生的人品,最有發言權的該是他們共同的老師鬼谷子。
可是,關於鬼谷子,除了在其門生的記載中有提到『習之於鬼谷先生』外,《史記》中再無處可循其蹤跡。
由於鬼谷子的百家學問、通天智慧以及『謀聖』的影響力,並不符合儒家的思想及價值觀,因而被司馬遷判定為夠不上立傳的資格。
既如此,那些多對孫臏和龐涓的記述,是不是也要與儒家的價值觀取向相向而行呢?
綜上,為了接下來行文之便利,不妨來一個折中,既承認龐涓殘害同門之事屬實,又不將龐涓此陰招直接與『壞人』劃上等號。
是為釋題。
孫臏,齊國人,生卒年月大約與商鞅、孟軻同時,系著名兵法家孫武的後世子孫。
孫臏跟隨自號鬼谷子的學兵法,手不釋卷,非常刻苦,鬼谷子曾高興地說:『孫武子後繼有人啊!』
和孫臏一塊兒學兵法的,有個同學叫龐涓。
龐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投奔魏國,得到魏惠王信任,當上了將軍。
魏王聽說孫臏是兵法家孫武的後代,通曉『十三篇』的奧秘,於是帶信把他請來。
有一天,魏王特意舉行了一次會試,讓孫臏和龐涓各演一套陣法。
演練結束時,魏王詢問二人,他們都能講出設陣、識陣、破陣的種種辦法,令魏王十分高興。
哪知,龐涓是個嫉賢如仇之人,他唯恐將來孫臏的名望地位超過自己,就利用孫臏家在齊國這一點,偽造信件,設計謀離間魏王與孫臏的關系,魏王終以『省親是假,叛魏是真』的罪名,判了孫臏個臏刑《剜掉膝蓋骨》和墨刑《臉上刺字》。
孫臏後在齊國使臣幫助下,有幸回到自己的國家,受到齊威王的款待,大將田忌更是十分敬重孫臏。
公元前353年,魏惠王派龐涓帶8萬精銳部隊攻打趙國,很快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抵擋不住,就向盟友齊國請求救援,表示願割地作為酬謝。
齊王派田忌作主將,孫臏為軍師,立即發兵救趙。
田忌主張帶軍隊直接去邯鄲,給趙國解圍,孫臏卻不贊同。
他說:『要解開一團亂絲,不能強拉硬扯;要勸解兩個人打架,也不能插進去幫打。
現在魏軍主力圍邯鄲,老弱殘兵留在國內,防務一定空虛,應率軍攻打魏國都城大梁。
田忌采納了孫臏的作戰方案,指揮齊軍繞道直插大梁。
果然,魏惠王聞訊即令龐涓撤兵回援。
齊、魏兩軍戰於魏軍回援的必經要道桂陵《今山東菏澤北》,齊軍以逸待勞,大敗魏軍。
魏軍被迫議和,歸還了邯鄲。
回頭說龐涓,發兵前也許向魏王諫言:『我熟知孫臏用兵之詭詐,切不可讓他抓住我後方空虛的要害』魏王大手一揮道:『你放心攻趙,齊軍不太可能舍近求遠來取我大梁』龐涓隻得從命。
因此,魏軍大敗,作為大將軍的龐涓未受任何責罰,毫發無損。
當然,這不過是猜想,否則,還哪來『圍魏救趙』的好戲!
公元前342年,魏國又派兵攻打韓國。
韓國連忙派使者向齊國求救。
這時,齊威王已故,他的兒子繼位齊宣王。
宣王立即召群臣商議。
有的主張不救,免得引火燒身;有的主張發兵,救韓對齊國有利。
孫臏卻一言不發。
宣王問『軍師的意見如何』時,孫臏才不慌不忙回道:『如果不救,那韓國投降對齊國不利,所以不救不行。
但是,馬上出兵也不行,魏國進攻勢頭正猛,過早出兵,等於是代替韓國承受過大犧牲,對齊國不利。
因此,應等戰爭進行一段之後,魏韓雙方力量消耗到一定程度,齊國再出兵,這樣用力小而受益大,豈不更好!』
直到第二年,魏軍已經兵臨韓國城下,齊宣王才任田忌為大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率10萬大軍參戰。
這次戰役,齊軍按照孫臏的計策,仍把進攻矛頭指向魏國的國都大梁。
當齊軍打到魏國時,龐涓又急帶軍隊離韓回援。
僅僅相隔11年,桂陵之戰的虧是白白吃了嗎?
出征前龐涓難道依舊沒向魏王力諫用重兵固守後方,還是力諫了魏王仍然沒有當回事?
居然眼睜睜讓孫臏用一個老掉牙的辦法給破了局。
業已功成大半的孫臏,胸有成竹地對田忌說:『兵法上明言,由於給養線過長,軍隊走百裡之外,三軍將領都可能被俘;走五十裡,先頭部隊的將領受挫折。
齊軍正可運用這一點,佯裝退卻,誘使魏軍一路追趕而陷入絕境』田忌遂命令軍隊多備幹糧,逐日減灶,引誘敵軍。
隨後的這場仗,魏軍那邊似乎隻有龐涓孤身一人在奮不顧身,好像隻是在全力配合齊軍演好『減灶之計』。
龐涓如同全然忘記自己手下還有一支強大軍隊,陣前更有大批的偵察兵丁,卻自顧自每天爬上爬下了望觀察對方減了多少多少灶,以此推斷齊軍逃了一半又散了一半。
龐涓就差沒等來孫臏親筆書信一封:『龐同學,你現在可以來追擊齊軍』於是乎,便乖乖順從了孫同學的誘騙。
說魏軍的隊伍一路追趕,很快就追擊到一個叫做馬陵道的地帶。
馬陵道位於今山東、河南、河北三省交界處,兩座高山之間,有一條山澗,道路狹窄,地形險要。
馬陵道上,遍地都是砍倒的樹木,嶙峋的山石,隻有一棵大樹孤零零立在那裡。
龐涓帶部隊趕到此地,先是一怔,再是一驚,正感到奇怪,忽見那棵大樹刮去樹皮處還寫著字,原來是『龐涓死於此樹下』,還落有『孫臏題』。
龐涓失聲叫道:『又中孫瘸子的計了!』話音未落,隻見得齊軍火光閃現殺聲震天,魏軍被打得亂成一團,龐涓也身中數箭,滾下馬來,他於絕望之中拔劍自刎。
至此,孫臏與龐涓間的你怨我恨,得以劃上句號。
千百年過去,『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並未因孫臏、龐涓兩位主角的遠逝而煙消雲散,卻是連帶著兩位主角間的同窗之情、同僚之怨直至宿敵之恨,一起成為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
《孫臏兵法》更是繼《孫子兵法》之後,成為中華民族的又一寶貴文化遺產。
傳說中的『龐氏兵書』,雖然同戰國時期諸多名將的兵書一樣早已失傳,但延續下來的說法是,『龐氏兵書』的很多見識遠超孫臏。
有這一評價留在世上,也或多或少算是龐涓的幸運。
作者:茅永輝,江蘇南通市人,公務員,長期供職於山東菏澤,已退休。
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雜文學會理事。
數十年間發表各種體裁文學作品百餘萬字,多有作品獲獎和被收錄文集。
壹點號心夢文學